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小说一起看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不愤怒的世界(别让你的坏脾气毁了你的一生又遗传给你的后代)-第11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正在逐渐形成时,孩子便将自己的同性父母的信念、行为和态度吸收进来,成为自己的一部分;弗洛伊德认为,人类的性别认同就是这么产生的。到了今天,许多领域的专家学者也赞同,认同和模仿是极重要的发展历程。到了20世纪中叶,包括班度拉(AlbertBandura)和克拉玛这个研究团队(参见本书第2章)在内的许多社会心理学家,则从社会学习理论的观点来看待这两个历程。简言之,我们会观察到什么,我们就会变成什么样子。 
  
    童年,是人格形成的关键期,孩童在这个阶段不仅会观察到各种不同形态的愤怒,也学会用不同的方式来处理自己的愤怒这些愤怒管理方式将成为他的适应策略,陪着他长大成人。面对性情暴躁的父母,有些孩子的因应之道是:自己也变得剑拔弩张、咄咄逼人,不但在家里如此,在外面的世界也是如此。有些孩子则采取相反的策略:变得过度胆小羞怯,而且急于取悦别人。和生命里重要人物的互动及行为模式,由于会再三重复,对于孩童性格的塑造显然有莫大的影响力。然而这并非唯一的因素,其他如天生的气质、排行、创伤经验、早年的分离经验、有没有其他长辈的支持以及各种成功或失败的经验,也会在这方面发挥影响力。没有两个孩子所受到的教养经验是完全相同的,小孩对种种教养方式(包括愤怒方面的教养方式)的反应也不尽相同。
  
  第三节:家有暴躁的父母:年幼的孩子会观察到什么       
  
    现在,假想一下:你是个三四岁的小孩,而且你家里经常弥漫着浓浓的硝烟味。由于你年纪还太轻,你的家庭环境便成了你唯一的参照架构。当你看到爸爸或妈妈大发雷霆时,你没办法用客观的角度来看待、了解到〃我爸爸此刻不过是反应过度罢了〃,或者〃我妈妈其实是在气别人,只不过现在迁怒到我身上〃。相反的,你生活周围所有〃成人行为〃的信息,会被你全盘接收。所以说,父母确实是子女人生中第一个老师,不仅如此,他们教导给孩子的东西,影响还极为深远呢。 
  
    假设有一个小男孩生长在这样的家庭:他的父亲稍有不如意,就大发雷霆,把家里的每个人都臭骂一顿,吓得他们如坐针毡、不敢轻举妄动。透过这样的角色模范,小男孩观察到:原来,用生气的方式来吓别人,就可以予取予求,让自己的需求得到满足(爸爸每一次这样做都奏效了)。经由这样的过程,孩子于是对同性的父母产生认同,进而模仿他的行为,将他的信念纳为己有。要是这个孩子还因为行为像爸爸而得到奖赏比方说,孩子的妈妈或姊妹因此而屈服于他的要求他的行为就会得到强化,变得跟爸爸越来越像。再从小女孩的观点来看。假设,小女孩的妈妈是个挫折容忍度很低的人,每一次只要觉得生活压力大,她就开始发怒,比方说讲话带刺、提出难听的指控,甚至出手甩人巴掌,这时候全家人就会变得紧张兮兮、如履薄冰,生怕不小心又触怒了老妈,只好尽全力讨好她。生活在这样的家庭,小女孩会学到什么?她将学到:〃原来,透过发脾气,我妈妈可以掌握到很多权力,这时候大家都会顺她的意。等我长大以后,如果我也变得跟她一样,我应该也可以掌握到很多权力吧。〃 
  
    有一点要提醒大家,孩子会步上父母的后尘,并非明辨慎思、细心抉择之后的结果。专家们虽然称其为习得的行为,但这种行为跟小孩子在课堂上吸收新知的学习行为并不相同。认同与模仿,是运作在潜意识层面的过程,其发生是自然而然的。
  
  第四节:愤怒是会伪装的      
  
    当然,愤怒不是非得表现出大发雷霆或破口大骂不可。很多时候,父母会把他们的愤怒隐藏在各式各样其他的行为背后,尽管如此,这些行为同样会对子女造成不可磨灭的影响。被动的攻击、强烈的批判、情感上的疏离,都是愤怒用来伪装自己的常用招数。 
  
    被动的攻击 
  
    有些父母不发脾气,他们总想当个〃好好先生〃或〃好好小姐〃。但是不知为何,他们就是会想办法将自己的敌意用间接的方式表达出来,比方说,答应要做的事却没做到,忘记了对孩子的承诺,在孩子的背后指责他等等。有这类特质的人,通常不会承认自己生气了,而会用被动的攻击策略来处理事情。因此,尽管他们的行为通常是带有敌意的,他们却经常用一种〃与人为善〃或〃热心助人〃的态度来加以掩盖。 
  
    这类父母很容易释放出混乱不一致的信息,让孩子不知如何是好。譬如,这类父母讲的话有时候会自相矛盾:〃你穿那件衣服好漂亮喔!只不过,你一定要记得缩小腹就是了……〃做孩子的听到这句话,很可能会感到一头雾水:〃我这样到底是好看还是太胖?如果老妈讲这句话是为了让我高兴,为什么我现在心情坏透了?〃言行不一,是被动的攻击的另一种伎俩。假设,有个爸爸这样告诉儿子:〃你一定要努力用功,每一科都考90分以上才行。〃话才说完,他却把电视或音响的音量调得震天响,让孩子根本没有安静的环境可以念书。于是做儿子的不禁要怀疑:老爸到底希不希望我拿好成绩啊?如果是的话,他怎么不配合我?在这类父母的教养之下长大,小孩子通常会养成一种心理:我不管怎么做都不会赢,干嘛努力?于是,他可能会慢慢地变得自我放弃。 
  
    被父母的矛盾信息困扰得不知所措的孩子,有时候也会培养出自己的一套被动攻击策略。比方说,如果父母对孩子的学习成绩的态度是矛盾的,这孩子很可能就真的会在学习成绩上退步,他虽然没有直接告诉父母说〃这样我们就扯平了〃,却找到了一种方式来表达自己的愤怒:表面上,他是很礼貌乖巧没错,却在父母亲很重视的某件事情上故意不配合。
  
  第五节:小贴士 男人比女人暴躁吗     
  
    男人比女人暴躁吗?也许吧。我在临床经验中经常碰到一些从心脏科转科而来的病人,他们的医生认为,这些病人存在着一些愤怒方面的问题,可能会提高他们心脏病发的风险。根据我的临床经验,有这方面问题的男性确实比女性多,而这一点,或许跟性别认同有关。 
  
    传统教导我们,男人应该用直接、强烈的方式来表达自己的愤怒:毕竟,在我们的文化当中,〃好支配的男性〃角色是受到赞扬的。愤怒等同于力量。于是,下面的逻辑就形成了:发怒、表现出强硬的态度,你就能得到你想要的。即使我们刻意忽略这项指令,我们还是倾向于把同性的父母,或其他具有父母形象的同性长者作为我们模仿的对象,进而养成我们表达愤怒的风格。 
  
    对一个成长中的小男孩而言,父亲便成了他的榜样;这样的性别认同过程,不仅得到父亲的认同,也往往会得到母亲的鼓励因为,做母亲的害怕儿子变得不像男人。等到孩子进入青春期,父亲的行为模式往往已经被小男孩内化了:既然爸爸可以借由发脾气来得到自己想要的,我这么做应该也行得通。在学校,愤怒男性的模式很可能会得到进一步的强化一个男生如果容许别人欺负他,很可能会被讥笑为〃软脚虾〃;勇于展现自己的力气,则可能被视为〃英雄〃。 
  
    此种以性别为基础的社会化过程,在我们的文化中塑造出一种显而易见的模式:男人就应该要暴躁易怒容易罹患冠状动脉心脏病的高风险往往也伴随而来。 
  
    目前,心理学家正在积极研究此种行为模式的极端:超级阳刚男(super…masculine)。这类人通常具备下列特征:极爱支配他人、好胜心强、渴求成功、害怕亲密、对其他男性较少表现出正面的行为、对他人抱有强烈的敌意(最后这一点应该不会让你感到意外吧)。最近的一份研究指出,在这个模式上得分越高的男性(根据量表的监测结果),忧郁的程度往往越高,婚姻的适应度则越低。另外,这些人的太太对婚姻的满意度也越低。
  
  第六节:强烈的批判      
  
    在我的经验当中,许多怒气最深的人往往也是批判性最强的人,但他们往往不会意识到自己正在生气。他们不但不承认自己的愤怒,还经常用一种〃我绝对是站在正义的一方〃的态度,去看待道德、政治或宗教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2 3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