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小说一起看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犹太人之谜-第55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苏联驻美国大使多勃雷宁刚从莫斯科返任,基辛格就把他秘密召到他的
白宫办公室来,向他提出警告。他先谈了美国得到的情报,然后指责苏联在
古巴修建“进攻性”基地,破坏了1962 年的谅解条件,多勃雷宁表示惊慌。
基辛格接着概述了苏联如果继续进行这种活动,要对华盛顿和莫斯科的全面
关系产生的全部后果负责。据基辛格说,这位使节听后“面色惨白”。他懂
得基辛格警告的深刻含义:不仅苏美和缓的进程要停顿下来,而且很容易引
起新的“导弹危机”。多勃雷宁答应基辛格,他将向莫斯科报告并设法得到
“澄清”。基辛格强调说,他真正感兴趣的,不是什么“澄清”,而是苏联
“保证”在古巴立即停止修建潜艇基地。

过了一星期,多勃雷宁才来约见基辛格。这一段沉寂似乎不是好事。西
恩富斯的建筑工程还在继续进行。尼克松和基辛格在考虑要不要把这一场新
的挑战诉诸美国公众。危机接踵而来:柬埔寨危机,约旦危机,现在在古巴
又大有经历一场危机之势。基辛格有选择地向一小部分国会议员和专栏作家
扼要介绍了情况。他提醒人家说,如果苏联不停止修建基地的工程,美国就
会同它发生“严重对抗”。9 月25 日《纽约时报》国际问题专栏作家苏兹贝
格把这件事捅了出来。中午,五角大楼(国防部)肯定了确有此事。傍晚,
基辛格在向记者介绍背景情况时,严肃地警告苏联:总统认为在古巴修建核
潜艇基地是一种“敌对行为”。

最后,9 月27 日,一个安静的星期日,这一天是打算用来为尼克松的地
中海之行进行最后准备工作的。就在这一天,基辛格得到了多勃雷宁的答复。
苏联大使向基辛格保证,苏联没有违反1962 年在古巴问题上的谅解,西恩富
斯港没有修建进攻性军事设施。


基辛格和尼克松动身去地中海时,虽然感到放心了一些,但还不十分踏
实。他们在飞往那不勒斯、贝尔格莱德、马德里和都柏林时,基辛格向记者
好几次提到“古巴事件”,他还没有得到修建工程确已停止的证明。

尼克松和基辛格回到华盛顿不久,10 月5 日傍晚,多勃雷宁又来拜会基
辛格,确认1962 年在古巴问题上的谅解仍然有效。一星期后,美国国务卿罗
杰斯在纽约联合国的一次晚宴上从苏联外长葛罗米柯那里得到了同样的消
息。10 月13 日,苏联对华盛顿的压力作出了公开的反应。苏联官方通讯社
塔斯社发表了一项特别公报,强调苏联在古巴“没有、也不准备修建自己的
军事基地”。10 月22 日,葛罗米柯在白宫同尼克松私下交谈时说, 1962 
年关于古巴问题的谅解将予以“确认”。这个时候,中央情报局暗室里第一
次证实了葛罗米柯的保证:一系列的照片表明,苏联在古巴修建潜艇基地的
工程已经放慢了。不久,工程就全部停止了。

“古巴事件”本来有可能发展成为两个超级大国之间的全面危机,但是,
由于尼克松和基辛格采取了防患于未然的外交做法,终于得以避免。

囗基辛格秘密访华

20 世纪60 年代末,美国长期敌视中国的政策完全破产,又面临着苏联
的严重挑战。尼克松政府决定调整美国的全球战略,谋求改善同中国的关系。
中国政府表示愿意根据和平共处五项原则从根本上改善中美两国的关系。

1971 年4 月下旬,中国通过巴基斯坦把一封不署名的信交给美国,信中
正式表示:中国“愿意在北京公开接待美国总统的特使(例如基辛格先生)
或美国国务卿,或甚至美国总统本人。”

5 月17 日,龙克松通过巴基斯坦复信周恩来总理,表示他准备接受邀请
访问北京,并建议由基辛格和周恩来总理或“另一位适当的中国高级官员举
行初步的秘密会谈”,这次会谈要“绝对保密”。

这样,双方决定基辛格访华日期定在7 月9 日到11 日。为了“绝对保密”,
掩人耳目,基辛格这时安排了一次环球旅行。6 月30 日,白宫宣布尼克松将
派基辛格到越南南方“了解情况”,然后经泰国、印度和巴基斯坦去巴黎。

7 月1 日,基辛格乘总统座机从华盛顿附近安德鲁斯空军基地起飞,两
天后到达越南南方的西贡,同南越总统阮文绍进行会晤。那里人数众多的记
者无不紧盯着基辛格的一举一动。《纽约时报》头版报道了他的活动,哥伦
比亚广播公司在“每晚电视新闻”节目里播送了他同该公司评论员沃尔特·克
朗凯特的长篇谈话。7 月4 日,他到了泰国首都曼谷,那里的记者不多,渲
染也少些,有关他的新闻没有登上报纸的头版。他对记者们微笑,但是一言
不发。7 月6 日,他飞抵印度首都新德里。机场上一度出现了骚乱,有百把
个反战示威者,迫使基辛格从边门溜出飞机场。《纽约时报》把这条消息登
在第42 页上。7 月7 日,采访基辛格的记者越来越少了,有点泄气的样子,
基辛格离开印度总理英迪拉·甘地的办公室时,被记者围住,他们问他到巴
黎时是否要会见越南共产党中央政治局委员黎德寿,他们认为,基辛格同越
南问题的关系是唯一可以报道的内容。基辛格撒了个谎说,不。美联社就此
发表了一条消息,好不容易才登上《纽约时报》第8 页。新闻界对基辛格的
兴趣在急速下降。往常,逢到报界对他冷落时,他会为之悒悒终日,这次却
是正中下怀。7 月8 日,星期四,基辛格飞到了炎热的巴基斯坦新建首都伊


斯兰堡。这时谁也不再注意他了。

基辛格回忆当时的情景说:“记者们可能被耍得要哭了。我一天六个活
动,日复一日,始终守口如瓶。他们大热天恭候一天,眼巴巴看我进去出来,
出来进去,一句话没有。当我抵达伊斯兰堡时,跟前只剩下3 个记者了。”

现代外交史上最了不起的遁身剧就要在这天下午演出了。白宫和巴基斯
坦总统叶海亚为了准备这件事真是煞费苦心。叶海亚在华盛顿和北京之间穿
针引线,传递秘密信件,从一开始就参与这一策划。他在这件事上的谨慎周
到和通力合作,正是使尼克松在不久后印度和巴基斯坦爆发战争时“袒护”
巴基斯坦的一个因素。

计划进行得很顺利。首先是基辛格向巴基斯坦总统作了九十分钟的礼节
性拜会。过后,按预定计划放出空气说,由于这位美国贵宾长途跋涉过分劳
累预订为他举行的正式宴会不得不取消(其实这个宴会本来就是为了取消而
虚设的),他将乘车前往海拔8500 英尺的纳蒂亚加利山略事休息。第二天,
7 月9 日,巴基斯坦政府宣布,基辛格“稍感不适”,不得不在纳蒂亚加利
多住几天。有些记者说他准是得了“德里痢疾”,这是来去匆匆的旅行者常
有的毛病。也有一些记者不信,他们猜测基辛格已经潜往东巴基斯坦,去帮
助排解叶海亚总统和东巴基斯坦方面抬头的孟加拉领导人之间的危机了。

为了以假乱真,纳蒂亚加利之行倒是要尽量引人注目。于是托运着美、
巴两国国旗的一支冒牌乔装的汽车队在摩托车队护送之下,从伊斯兰堡招摇
过市,驰往山区。为首的一辆汽车里坐着美国驻巴大使约瑟夫·法兰。巴基
斯坦外交部秘书苏尔坦·穆罕默德也坐上了这辆车子,此人曾两度出使北京,
“这次的大骗局就是他主办的。

纳蒂亚加利这地方到处都是山间小别墅,有僻静曲折的车路相通,派作
这个用场真是再合适不过了。苏尔坦·穆罕默德还请了一位巴基斯坦医生到
这里来医治一个病人。事前对这位医生反复了解。人家问他:“你见过基辛
格吗?”他说:“没有。”又问:“那么你一定在报上见过他的照片吧?”
答称“没有。”于是这位医生以为他是在给基辛格看病,其实他医治的是一
个确实患了“德里痢疾”的美国特工人员。

巴基斯坦政府为了不露破绽,还组织了巴基斯坦陆军参谋长、国防部长
及二十来个其他政府官员陆续不断地从伊斯兰堡坐车到纳蒂亚加利探望这个
尊贵的客人。苏尔坦·穆罕默德把他们一一挡驾,请他们喝咖啡,推说基辛
格正在休息,不便打扰。

其实,基辛格根本没有去纳蒂亚加利,他到巴基斯坦的当晚同叶海亚会
晤之后,便在总统宾馆下榻。在那里休息到午夜后二点半,苏尔坦·穆罕默
德来到宾馆,接他前往伊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