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小说一起看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犹太人之谜-第66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籍,指点她们该理解些什么、思考些什么,培养她们学习的兴趣。对孩子们
提出的问不完的问题,马克思总是予以具体的、通俗的解答,从不表示不耐
烦,孩子们从来没有感到自己打扰了父亲。由于从小的熏陶,女儿燕妮、劳
拉上学后,直到中学毕业辍学,一直是出类拔革的学生,以高尚的修养、过
人的智力,为人们所惊叹。人们称酷爱读书、知识渊博的燕妮为“摩尔的复


制本”,给多才多艺、聪明敏捷的劳拉起了“女诗人”、“女骑士”的绰号。

马克思非常喜爱孩子,但这并不是一般的溺爱。他为孩子、为他们的幸
福、力他们的未来而操劳。他最珍惜时间,一工作起来就废寝忘食;但同孩
子,他却可以玩上几个小时,并且是全神贯注、兴致勃勃和毫不勉强地参加
其中。他同孩子玩耍时,自己也像个小孩;同稍大一点的孩子谈话和游戏,
年龄也好像变得和他们一般大;遇到青年人,他又带着年轻人特有的那种热
情和好奇态度同他们争论、探索。他从不摆出一副成年人的高明姿态,而是
处于和他们平等的地位,使他们感到亲近。

马克思一家的气氛融洽和谐,在这个家庭,不允许对生活中的艰难困苦
的任何灰心丧气与抱怨情绪,有的只是对理想与知识的不懈追求,乐观主义
与朝气蓬勃。大家以诚相待、亲密无间、荣辱与共、风雨同舟。正是这种独
具风格的家庭气氛,使马克思的研究和革命活动始终充满信心和力量。

□“人所具有的我都具有”
伟人也有凡人的一面。马克思的一生也表现出普通人的某些共性和弱
点。

在波恩大学档案《惩戒名单》中有这样一段记载:学生马克思“因在夜
间醉酒喧闹”于1836 年6 月13 日被大学法庭判处禁闭一天;6 月16—17 日
执行。

原来,在波恩大学第一学期,马克思同其他新入学大学生共选了9 门课,
除了法学课程外,还拼命地学习文学、诗歌等课程。由于用功过度,他不久
就病倒了。对亲人的思念,尤其是对自己的恋人燕妮的思念,使他的情绪开
始消沉,学习劲头也减弱了。在第二学期里,他只选了4 门课,并且听课的
时候也不那么用心了。当时,浪漫主义在大学里颇为风行,学生们成立各种
各样的同乡会和俱乐部,聚集着一帮厌学的“学混于”。马克思也加入这支
队伍中,过着一种无忧无虑,放荡不羁的生活,他与俱乐部的其他同学经常
到小酒馆喝酒、争论,直到天明,夜里仗着醉意去敲人家的窗户。

在学习上,马克思把主要精力放到诗歌创作上,写作一些充满浪漫色彩
的诗歌,以渲泄对恋人思念的心情。父亲来信告诫他,注意节制,不要毁了
自己的前途,不要沦为一个平庸的诗人。马克思由于无节制的浪费,债台高
筑,不得不向父亲要钱还债。那时,在大学生中间风行一种恶习——决斗。
1836 年8 月,马克思在同另一名学生决斗时,右眼被对方挑伤。父亲闻讯后,
写信严厉告诫他:”难道决斗能够和科学相容吗?在公众舆论面前,这简直
是太可怕的事情。都是什么人做这种事呢?往往不是正经人。一个体面人是
很少做这类事的。。你不要让这种毛病扎下根。否则,将来你会辜负你自己
和你父母的美好的希望。”父亲对马克思在大学的所作所为深为不安,担心
这样下去会断送了他的前途,于是决定让马克思转学到柏林去继续上学。在
那里,马克思改掉了以前的恶习,开始了有意义的读书生活。

马克思的一生有过许多普通人的经历。马克思感情丰富,富有同情心,
在爱情生活中曾发生过一件鲜为人知的感情纠葛。

1845 年初,马克思被驱逐出法国,他没有钱继续雇佣保姆。这时夫人燕
妮又怀孕了。马克思的岳母就把自己身边的一位忠实女仆海伦·德穆(平时
人称她叫琳蘅)派到布鲁塞尔来。海伦·德穆约八九岁时就到马克思的岳母


那里,她是一位天真活泼能干的女孩子,她到马克思家里的时候已经22 岁
了。她讲求实际,办事周到,是料理家务的好手。这位姑娘身材修长、面容
动人、心地善良、伶俐聪慧,有过许多缔结良缘的机会,但她都放弃了。她
将自己的一生奉献给马克思的事业和他的家庭。她同马克思一家风雨同舟,
经历了许多贫困、驱逐、饥饿、灾难的岁月,她表现出伟大女性的高尚品格,
默默地承担着这一切。

她根本不在乎取得工钱的多少,事实上,当马克思一家分文不名的时候,
她总是把平时积余的工钱用于开支。她不仅为马克思一家忙不停地做饭、缝
衣,还要帮助那些流亡的革命者。她赢得了马克思家人和友人的爱戴和尊敬。
马克思的女儿称她为“善良的家庭天使”,李卜克内西称她为马克思家庭的
“执政者”。马克思爱与琳蘅奕棋。当琳蘅赢了时,马克思就不高兴,甚至
会生气。这时,琳蘅总微笑地对他说:“奕棋要像写文章一样思想集中。”
她了解马克思的一切癖好和特点,当马克思为某事暴跳如雷的时候,只有她
能“直入狮穴”,平息他的怒火。

多年的朝夕相处,风霜雨雪,马克思与琳蘅的感情自然而然地发展为爱
情。他们的爱情在1851 年结出涩果——儿子德穆特,使马克思的家庭出现了
前所未有的危机。此时,恩格斯以最真诚的战友之情,承担了他同弗雷迪·德
穆特的“私生父子”的关系,并尽抚养之责。这使马克思与燕妮的爱情、马
克思的家庭避免了一场无可挽回的悲剧。

琳蘅一直照料着她深深爱着的马克思的生活,直到马克思停止了呼吸。
她的爱,给马克思另一根精神支柱。恩格斯说:“我们那个非常好的老琳蘅
看护他要胜过任何母亲照顾自己的孩子。”琳蘅逝世后,恩格斯遵照马克思
夫妇生前的遗愿,将她葬在马克思全家合墓中。无疑这个普通劳动者出身的
伟大女性,同马克思及其事业是不可分离的。

1895 年7 月底,身患喉癌晚期的恩格斯生命垂危。这时,马克思的女儿
爱琳娜痛苦万分地赶来了。她痛苦,不仅因为她所敬爱的老人将不久于人世,
而且因为恩格斯的遗嘱执行人——赛姆·穆尔转告了一件不啻晴天霹雳的事
情:德穆特并不是恩格斯与琳蘅的儿子,而是马克思之子,比自己大4 岁的
哥哥!

对父亲的崇敬使她无法接受这一现实,她要得到敬爱的恩格斯的亲口证
实。爱琳娜的到来,使恩格斯甚为欣慰。在离别人世前,他必须将蕴藏心中
44 年的秘密亲口告诉马克思的后代!因为,琳蘅已于1890 年去世,恩格斯
成了弗雷迪出生秘密的唯一见证人。当爱琳娜流着眼泪,要求恩格斯亲口说
出弗雷迪的真实身份时,恩格斯心情沉重地、用颤抖的手在记事版上写下了
与赛姆·穆尔同样的话。

爱琳娜惊呆了,她承受不了这种打击。“每见到哥哥,。。总有一种负
罪的、不公正的感觉”。她在写给姐姐劳拉的信中说:“我想我们当中谁都
不愿意提起他的过去。。。这个人的生活是多么不幸啊!听他讲述自己的生
活,对我来说,简直是一种痛苦,一种耻辱。”当自己的哥哥的出生秘密在
44 年后真相大白,她对他更产生了一种深深的内疚。而对父亲,对“善良的
家庭天使”琳蘅,她又有什么权利加以指责呢?

是的,马克思是人,他从不认为自己是超尘脱世的圣人。他有着普通人
的感情、嗜好、欲念、性爱。对于这一点,马克思反复强调:“人所具有的
我都具有。”瑕不掩瑜,马克思生活中的这些疵点,并不能遮盖他那伟大和


光辉的一生。

□狄斯累利娶了一个比自己大15 岁的妻子
英国首相犹太人狄斯累利35 岁才结婚,最后竟向一个比他大15 岁、又
丑又老、又不聪明的富孀求婚,当时被许多人传为笑柄,但这桩婚姻却成为
英国历史上千古佳话。

她在谈话中常常驴唇不对马嘴,在公众场合常常显得又笨又蠢、注意力
又不集中,但这位首相却非常爱她,从未说过讥笑她的话,结婚30 年,也从
未厌烦她。

她也不想和他斗智并显得比他聪明,因为她知道他在和那些妙语连珠的
女公爵斗了一天之后,已筋疲力竭,已不想听她那喋喋不休的指责,于是她
就和他说欢快而轻松的家常话。这使他很喜欢和她聊天,并越来越喜欢家,
家是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