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小说一起看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300-针灸逢源-第66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元参细辛赤白芍吃藜芦前后俱忌吃) 巴豆(去壳细皮及油用霜三分)共为末。蜜丸梧子大。 
每服(五分)空心姜汤下。后当泻去恶物。如烦闷。吃生鸭血。或煮鸭汤饮之。即愈。 

卷六论治补遗
积聚
属性:(亦名 瘕) 
积者。五脏所生。其始发有常处。其痛不离其部上下有所终始。左右有所穷处。聚者六 
府所成。其始发无根本。上下无所留止。其痛无常处 肝积名肥气在左胁下如覆杯 肺积名息奔 
。在石胁下如覆杯。久则喘咳 心积名伏梁。起脐上大如臂。上至心下。久则令人烦心 脾 
积名痞气。在胃脘。腹大如盘。久则饮食不能充肌肤 肾积名奔豚。(冲脉为病)发于少腹。 
上至心。下若豚状。上下无时。久则喘逆。骨痿少气。 
夫 者坚也。积在腹内。或肠胃之间。推之不动。名曰 瘕者假也。其结聚浮假而痛。 
推移乃动。名曰瘕。 癖者。在腹内。近脐左右各有一条筋脉急痛。名曰 。僻在两肋之间。有 
时而痛。名曰癖。若在小腹而牵引腰胁为疝瘕。 

卷六论治补遗
黄胆
属性:黄病多属太阴湿土。脾不能胜湿复挟火热则郁而生黄古有五疸之名。曰黄汗曰黄胆。曰 
谷疸 
浴。热留皮肤。此属表症。黄胆身面眼目指甲皆黄。善饥溺黄因湿热蒸郁。邪留胃中病属里 
症。谷疸不能食。食已头眩腹胀心烦。因大饥过饱。病属中焦酒疸心胸懊 。欲吐不食目黄 
鼻燥。面发赤斑。足胫满溺赤因大醉当风。毒留清道。病属上焦脉浮洪者。先吐之沉弦者先 
下之其水谷之精气。为湿热所瘀而不行变成黑疸。面黑目青肤粗燥。其脉微弱者不治。色疸 
额黑头汗手足心热。曰反恶寒小便自。利大便黑。此由房劳伤肾所致病属下焦若多渴者难治 
。(夏月湿热相蒸多有发黄之候热多其色明亮湿多其色黯晦) 

卷六论治补遗
肿胀
属性:云枢水胀篇曰肤胀鼓胀可刺耶。岐伯曰。先泻其胀之血络后调其经(再)刺去其血络也。 
河间论五水灸法云夫有风水皮水石水黄汗推各脏以论之风合归肝皮合归肺黄汗归脾石合 
归肾风水脉浮必恶风皮水脉亦浮按下没指石水脉沉腹满不喘黄汗脉沉迟发热而多涎。久而不愈必 
致痈脓水肿脉浮带数即是虚寒潜止其间久必沉伏沉伏则阳虚阴实为水必矣要知水脉必沉是也 
论曰脉出者死与病不相应也唇黑则伤肝缺盆盈平则伤心脐出则伤脾足心平则伤肾背平则伤肺 
皆不可治。 
风水灸肝井(大敦)赤水灸心荥(少府)黄汗灸脾俞(太白) 
皮水灸肺经(经渠)石水灸肾合(阴谷) 
歌曰十般鼓胀要先知切忌脐高凸四围腹上青筋休用药阴囊无缝不堪医背平如板终难治掌 
上无纹有限时五谷不消十日死肚光如鼓效应迟痰多气短皆无药十个当知九个危。 
气肿从来不可医肚光如鼓甚跷蹊按之如石弹之响泄气方能见效奇 

卷六论治补遗
疝气
属性:肝所生病为狐疝(详见下)足阳明之筋病 疝腹筋急。( 音颓○即子和所谓血疝)黄脉之 
至也。大而虚(脾受肝邪)积气在腹中有厥气名曰厥疝。女子同法(巢氏曰厥逆心痛饮食不下名厥 
疝)厥阴所谓 疝。妇人。少腹肿也。( 同 阴病也)脾传之肾。病名疝瘕。少腹冤热而痛 
出白(即筋疝)厥阴之阴盛。脉道不通为 癃疝(李士材曰。内有脓血小便不通)任脉为病。男 
子内结七疝。女子带下瘕聚。督脉生病。从少腹上冲心而痛。不得前后为冲疝。 
寒疝囊冷结硬如石。阴茎不举控睾丸痛。此坐卧湿地。寒月涉水冒雨。或劳碌热极。坐 
卧砖石而得。宜温经散寒 水疝肾囊肿痛阴汗时出。或肿如水晶。或痒而搔出黄水。或小腹按之 
作水声。此醉酒行房或过劳汗出。寒湿乘虚袭入下部而得宜利水除湿。有漏针去水者。人 
多不得其法。筋疝阴茎肿胀。或溃或痛。或里急筋缩。或茎中痛。痛极则痒或挺纵不收。或 
白物随溲而下。此房劳及邪术所致。宜清火解毒 血疝。状如黄瓜在小腹两旁横骨之端。俗 
云便痈。此醉饱劳碌。使内。气血流入脬囊。结成痈脓。宜和血消瘀。气疝上连肾区。下及 
阴囊。或因怒哭。则气郁而胀。胀罢则气散。宜散气疏肝。小儿有此俗名偏气。惟灸筑实穴 
可消。狐疝状如仰瓦卧则入小腹。行立则出小腹入囊而胀痛与狐之昼出穴而溺。夜入穴而不 
溺相类此脾气下陷。宜升阳降阴 疝。阴囊肿硬。如升。如斗不痛不痒。此地气卑湿所生 
。宜导湿利水。一云 疝最大而坚冲气犯心即能杀人。(凡治 疝。非断房事浓味不效)女子 
阴户突出。亦皆疝类。但不名疝而名瘕。乃热则不禁固也。宜以苦坚之。 
七疝为病。若非劳役过度。即是远行涉水。热血得寒而凝滞于小肠膀胱之分。或湿乘虚 
而流入于足厥阴之经宜驱逐本经之湿热稍安即加培养更慎酒色浓味为佳。 

卷六论治补遗
淋病
属性:淋症所感不一或因房劳。或因忿怒。或因醇酒浓味。房劳者。阴虚火动也。忿怒者。气 
动生 
来。而痛不可忍者。初则热淋血淋。宜散热利小便。久则煎熬水液。如浊如膏。如砂如石也 
。宜开抑。行气。破血滋阴。 
凡小肠有气。小便胀。小肠有血。小便涩。小肠有热。小便痛。禁用补气之剂。 
膀胱为津液之府。气化则出。寒邪客于胞中。则气不化而成淋。必先寒栗而后溲便涩数 
中肿痛。盖冷气入胞。与正气相争。寒气胜。则战寒而作淋。宜散寒扶正。(淋病大率心肾 
气郁清浊相干。热蓄膀胱所致。冷气滞于膀胱而作淋者。甚少。) 
虚淋者。肾虚精败也。童子精未盛。而御女。老人阴已痿而思色。则精不出而内败。茎 
中涩痛成淋者。惟金匮肾气汤可救。若精已竭而复耗之。则大小便牵引而痛。 

卷六论治补遗
痈疸
属性:痈疸症有五善七恶。不可不辨。凡饮食知味。动息自宁。一善也。便利调匀。或微干涩 
善也。脓溃肿消。水鲜不臭。三善也。神彩精明。语声清亮。肌肉好恶分明。四善也体气和 
平。五善也。七恶者。烦躁时嗽。腹痛渴甚。眼角向鼻泻痢溺如淋。一恶也。气息绵绵。脉 
病相反脓血。既泄肿 尤甚脓色臭败。痛不可近。二恶也。目视不正黑睛紧小三恶也。短气 
嗜卧面青唇黑。未溃肉黑而陷四恶也。肩背四肢不便已溃青黑筋腐骨黑。五恶也。食不下服药 
呕。气噎痰塞身冷自汗。六恶也。声嘶色败。唇鼻青赤面目四肢浮肿七恶也。 
痈浅而大也热胜血则为痈脓也。疽深而恶也。 
疡。有头小疮也。疹浮小瘾疹也(热胜于阴为疮疡湿滞于血为瘾疹) 

卷六论治补遗
疔疮
属性:疔。火证也。形小根深。发无定处。如火焰疔多生唇口及手掌指节间。初生一点红黄小 
。 
痛兼麻痒。此心经毒火也。紫焰疔多生筋骨间。初生紫 。次日破流血水。此肝经毒火也。 
黄鼓疔多生颧腮眠胞。黄 麻痒。此脾经毒火也白刃疔多生鼻孔两手。白 顶硬。根突痒痛 
。易腐易陷。重则腮损。此肺经毒火也。黑 疔多生耳窍牙缝。胸腹腰间。黑斑紫 。顽硬 
如钉。痛彻骨髓。重则手足紫。软陷孔深。此肾经毒火也。又有红丝疔发于手掌。及骨节间 
。初起小疮。渐发红丝。上攻手膊。急用针于红丝尽处砭断出血。寻至初起疮上挑破。用蟾 
酥条。又有暗疔腋下先坚肿无头次肿阴囊睾丸。 热疼痛。又有内疔先发寒热。腹痛数日间 
。忽然肿起一块。暗疔内疔不用挑法。用蟾酥丸三丸。葱白三寸裹药。黄酒送下。盖卧出汗 
。少时无汗。系毒热滞结。仍用汗下法毒热随解。又有羊毛疔。身发寒热。前心后心有红点 
如疹形。先将紫黑斑点用衣针挑出如羊毛状。前后共挑数处。实时汗出而愈。 
(有因竹木刺戳伤。或瓷铁锋擦碎。溃而痛甚。时流秽水。肉色紫黯身发寒热。此本阴 
虚所 
致治以酸甘敛阴补虚。或咸苦制火泄热。宜参考溃疡门治法。若误作疔治。蔓延不效。反为 
大害。) 

卷六论治补遗
流注(附骨疽)
属性:真气不足。邪留于肌肉致气血凝聚为患。名曰流注初发漫肿无头。皮色不变。俱宜用葱 
熨法(见卷五)皮肉不热者。可用雷火针 发在肉浓处易愈。发在骨节及空处。难疗。 
x益气养营汤x 治怀抱抑郁。气血损伤。四肢颈项等处患肿。不问软硬赤白。或痛或不痛 
。未成者自消已成者自溃。 
人参 黄 (盐水炒) 当归 川芎 熟地 芍药(炒) 贝母 茯苓 香附 陈皮(各一 
钱)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2 2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