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小说一起看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华人首富的财富传奇_李嘉诚全传-第18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曾有记者问李嘉诚是否以长实与另四虎将竞争。李嘉诚答道:“我好像从未想过这个问题,我想的是与置地竞争,赶超置地。”

  到20世纪80年代,李嘉诚已实现赶超置地的目标。如果李嘉诚不将长实上市,未充分借助股市的作用,是不可能在较短的时期内赶超置地的。

  1973年的大股灾,一直延续到1974年年底,其后股市有所回升,仍持续低迷一年多。原因是世界性经济衰退,本港股灾使不少地产商和投资者受损,造成地产低潮。

  “股拉地扯”,成为20世纪70年代后,香港经济的独特现象。

  李嘉诚对香港的经济兴衰规律已有较深的认识,经济总是呈波浪式发展之中,若干年为一周期。股市地产低潮,正是拓展的有利时机,地盘价格偏低,物业市值亦偏低。低潮过后,又是新一轮高潮。

  1974年年底,长实发行1700万股新股票,用以购买“都市地产投资有限公司”50%股权。实际上,是以1700万股长实新股,换取其励精大厦和环球大厦。两座商业大厦,租金收入每  
年达800~900万港元。

  若不是地产低潮,都市地产发生财政危机,李嘉诚绝不可能这么轻易得手。

  1974年5月,长实与实力信誉卓著的加拿大帝国商业银行合作,成立怡东财务有限公司,实收资本5000万港元,双方各出2500万港元现金,各占50%权益。李嘉诚任这间公司的董事兼总经理。

  这间合股公司的成立,为长实引进外来资金,又为今后长实拓展海外业务,铺路搭桥。同年6月,由加拿大帝国商业银行的力促,长实股票在加拿大温哥华上市。长实能如此顺利地与加拿大银行界建立伙伴关系,得助于李嘉诚从事塑胶花产销时与北美贸易公司建立的信誉。

  加拿大帝国商业银行,正是这间公司的往来银行。

  1974~1975年间,李嘉诚两次发行新股集资约1。8亿港元。另外,李嘉诚将个人持有的长实股份中,取出2000万股售予获多利公司,套取6800万港元现金。李嘉诚手头拥有了较充裕的现金,趁低潮时地价偏低,大量购入地盘。为加速资金回笼,他一反过去只租不卖的做法,重点放在发展物业。这一时期,长实的主要地产业务有:

  斥资8500万港元,向“太古地产”购入北角半山赛西湖地盘,地盘处于著名风景区,面积约86。4万平方英尺。李嘉诚划出5。3万平方英尺的地皮,兴建高级住宅楼宇10幢,每幢24层,楼宇总面积达130万平方英尺,计划2年内竣工。

  用户购楼,每个单位可配得车位一个。楼宇发展中后期,正值地产复苏,成交转旺,李嘉诚发展的楼宇全部销售一空,获利6000万港元。

  地盘剩余的94%空地,李嘉诚建成一个集娱乐、运动、休闲为一体的大型活动场所,与风景优美的赛西湖风景区连成一片。

  李嘉诚与南丰集团的陈廷骅联手合伙,购入太古山谷第一号地盘,几个月出售,获纯利1450万港元,超过1974年上半年的租金收入。

  其后,李嘉诚又与新鸿基、恒隆、周大福等公司合作,集资购入湾仔海滨高士打道英美烟草公司原址,建成伊丽莎白大厦和洛克大厦。楼宇以平均每平方英尺400港元的价格出售,共盈利1亿港元。长实占其中35%权益,获利3500万港元。

  1976年,香港地产市道转旺。

  李嘉诚召开股东特别大会,通过大规模集资的决议。这一年,长实发行新股5500万股,集资约1。1亿港元。另外,李嘉诚积极开拓新的资金渠道,与世界著名的大通银行达成协议,长江实业需要时,可向该行随时获得一笔约2亿港元、4年长期贷款。光此两项,李嘉诚可资使用的资金达3。1亿港元,再加上公司盈利,长实实力大增,更大规模地购地建楼。

  1976年,长实年纯利5997万港元,另有非经常性收入653万港元。这一年,仅租金收入一项就达2192万港元,是上市前年租金收入的约54倍。

  传媒称当时为“中小地产公司的长江实业,初试啼声,已是不凡”。

  1972年,长江实业上市时,拥有物业为35万平方英尺。其后几年,长实拥有的物业和地盘统计数据如下:

  1975年,面积增至510万平方英尺。

  1976年,为635万平方英尺。

  1977年,跃至1020万平方英尺。

  当时,香港除港府之外的首席地主—置地拥有物业和地盘近1300万平方英尺。

  上市短短5年多时间,长实在地盘物业面积这点上,开始直逼置地。

  长实的盈利状况:

  1973年,公司盈利0。47亿港元。

  1976年,盈利增至0。59亿港元。

  1978年,递增到1。33亿港元,首次突破亿元大关。

  1979年,为2。54亿港元,增幅近2倍。

  1980年,迅速增长到7。01亿港元。

  1981年,跃至13。85亿港元,首次突破10亿元大关。6年间,长实盈利增长近30倍,全港瞩目,委实不凡。

  附:新鸿基地产郭得胜

  郭得胜,原籍广东中山县,1911年生。

  郭氏早年开杂货店,20世纪50年代经销日本拉链赚得第一桶金。1958年涉足地产,与好友冯景禧、李兆基合办永业企业,1963年永业企业改名为新鸿基企业有限公司。1972年改名新鸿基地产发展有限公司,注册资本由500万增加到3亿,当年9月上市。同时,地产三剑客协议分手,郭得胜从市场购入股权,成为该公司最大股东。

  新鸿基地产稳扎稳打,进入20世纪80年代,跻身10大上市公司之列。1972年上市时注册资本为3亿元,1990年市值已超过220亿元,增长70倍。公司纯利,1974…1990年,增长41倍,达24。65亿元/年。

  郭氏曾有“楼花大王”之称,1977年,郭氏改地产发展为地产投资—兴建高质量收租物业。

  他在湾仔兴建了一幢50层高的商业大厦——新鸿基中心,为该集团招牌大厦。

  郭氏奉行“肥水不流外人田”的经营策略,集团下设建筑事务所、建材部门、建筑公司、售楼部、物业管理公司等多个机构。

  郭氏卒于1990年,其子郭炳湘三兄弟继承父业,新鸿基有长足发展。据1995年岁尾收市价计,新鸿基地产市值1400亿港元,占全港总市值的6。2%。家族拥有新鸿基地产46。83%股权,在美国三藩市拥有10亿港元物业。1995年家族股息红利收入23。18亿港元,家族资产720亿  
港元,名列香港超级富豪榜首。

  英国远东问题专家乔治·赫德说:“香港经济的盛衰,除受世界经济大气候影响外,还与共产党统治的中国(大陆)政局有直接关系。”

第十章 地铁招标 一飞冲天战地王

  1977年,长实参与地铁遮打站、金钟站的上盖兴建权竞投。当时呼声最高的是置地公司。中区是置地的“老巢”,卧榻之旁岂容他人酣睡?置地志在必得。群雄逐鹿,鹿死谁手,似有定局,但结果出人预料。缘何缘何?

  1977年,是李嘉诚事业上不寻常的一年。

 
  香港境外的大气候由阴转晴,世界性石油危机已成为历史;中国大陆已从十年“文革”动乱中走出来,提出四个现代化口号,显现出改革开放的端倪。

  本港经济以11。3%的年增长率持续高速发展。百业繁荣刺激了地产的兴旺;地产的兴旺,又带动整个经济的增长。地产成为本港的支柱产业,举足轻重。

  1958年,李嘉诚涉足地产;1971年将长江工业改为长江地产,集中发展地产,次年又更名为长江实业,并成功上市。当年的重大抉择,现在越来越显示出正确性。

  1976年,长实取得年经常性利润5887万港元、拥有地盘物业635万平方英尺、资产净值增至5。3亿港元的历史最好成绩。李嘉诚在业界实力渐雄,名声渐响。

  不过,李嘉诚仍未被业界和传媒视为地产巨子、商界名人。长实说到底,仍是间中型地产公司,是五虎将中虎气生生、但从不大啸大吼的一员虎将。

  香港传媒界,曾流传这样一个故事。

  当年,有个新入行的记者问旁边的人,“那个额头高高,头发微秃,频频举手应价的中年人是谁?举一次手加个几百万,好像很平常?”

  旁边的老记者说:“他叫李嘉诚,长江实业公司的老板,当年靠做塑胶花发迹,还被捧为“塑胶花大王”。近些年投资地产,拥有多间工业大厦,还在赛西湖发展高级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1 2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