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小说一起看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华人首富的财富传奇_李嘉诚全传-第32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与自由经济机体制相适应。

  最能体现香港资本主义游戏规则的领域在股市。从20世纪90年代初起,香港中资掀起上市热。中资后起之秀,似乎比老牌中资更显得活跃。中资上市公司四大天王的前身,都是改革开放后成立的。其中中信泰富、首长国际,在四大天王中分别占首席与第3席。

  这两家公司之所以能如此顺利上市,并急速发展,李嘉诚功不可没。

  1979年10月,中国国际信托投资公司在香港设立分公司,董事长荣毅仁(原国家副主席)邀请李嘉诚出任中信董事。

  荣毅仁的儿子荣智健于1978年移居香港,经商办公司,有所成就,亦积累经商经验。1986年,荣智健参加香港中信集团的工作,不久,荣升为香港中信的董事总经理。

  荣智健雄心勃勃,他不满足坐“现成”的交椅,他想凭自己的实力,创立一间完全由自己所控的公司。另外,荣智健来港多年,已经相当港化,对中信复杂的人事关系及组织结构颇感不适。他觉得有些地方与内地的一些单位无任何区别。

  也许,他可凭他老爸的威信,在香港中信下面,另组一间集团全资公司。但他没这样做。全资公司,不如上市公司的“翻头”大。他渴望到瞬息变幻,大起大落的股市闯荡。

  李嘉诚以扶植泽钜、泽楷的心理,关注荣智健的事业。李嘉诚任中信董事10年,未做多少实质性的工作。如今,交情不错的荣智健有心大展宏图,世叔伯们岂有不帮之理?

  李嘉诚、荣智健都看好借壳上市,英雄所见略同。

  借壳上市是股市术语。一家公司上市,原则上需要5年以上的经营实绩,循正式手续在交易所上市,需花费相当的人力、财力和时间。于是,一些急于上市的公司,通过收购他人的小型上市公司,以实现自己上市的目的。这些小型上市公司被喻为“空壳”——资产和营业额都极少,买家无须动用大额资金,有别于一般含义的股市收购战。

  中资公司,或来港资历浅,或会计制度不合上市要求,一般很难通过正常途径上市。中资上市,只有打一些资产少,或经营差的上市公司主意。有买壳者,就有造壳者——有的集团有意分拆上市,或掏空某上市公司的“肉”,使其变成空壳,待价而沽。醉翁之意不在酒,买家买的不是肉,而是壳,即上市地位。

  李嘉诚、荣智健在股市多次寻找、权衡,相中了泰富发展这只壳。

  泰富发展前身是本港证券大亨冯景禧旗下的新景丰发展。几经改组,控股权落入毛纺巨子曹光彪的手中,1988年8月,曹氏拥有泰富发展50。7%控制性股权。

  泰富经营地产及投资,状况良好。曹光彪的大项目是港龙航空,与太古洋行的国泰航空展开激烈空中争霸战。曹氏不敌对手,财力枯竭,焦头烂额。为摆脱困境,曹氏只有“减磅”。

  李嘉诚的英籍高参杜辉廉任主席的百富勤,为中信的财务顾问及收购代表。1990年1月,百富勤宣布向泰富主席曹光彪以1。2元/股的价格购入其泰富股份,并以同样的价格向小股东全面收购。

  泰富市值7。25亿元,是当时股市的“蚊型股”。

  中信并不付现金收购,而是通过一系列复杂的换股,及以物业作价的步骤而完成的。李嘉诚和荣智健都曾是港龙的股东,与曹光彪打过交道,因此,这次收购,是经各方缜密协商的,是互利的公平交易。

  到1991年6月,泰富经改组、集资、扩股之后,股权分配是:中信49%、郭鹤年20%、李嘉诚5%、曹光彪5%。泰富正式改名中信泰富,荣智健任董事长。

  从股权分配上,可见李嘉诚旨在促成这件事,而无意获取权益。

  借壳上市,对荣公子、李超人还只是小试牛刀。收购恒昌行,方可称大展拳脚。

  恒昌行的正身是恒昌企业有限公司,创办人之一是前恒生银行董事长何善衡。何善衡年事已高,后代又无意克绍箕裘,故萌生出售之意。

  若无此传言,市场无人敢觊觎恒昌。恒昌整个集团资产净值高达82。73亿港元,经营状况良好,3大股东拥有绝对的控股权(何善衡30%,梁球琚25%,何添15%,共计65%)——外强无任何可乘之机。恒昌行创立于1946年,历史悠久,信誉卓著,业务范围广,是华资第一大贸易行。

  1991年5月,郑裕彤家族的周大福公司、恒生银行首任已故主席林炳炎家族、中漆主席徐展堂等成立备贻公司,提出254港元/股的价格向恒昌全面收购,涉及资金56亿港元。

  荣智健、李嘉诚也在紧锣密鼓策划收购,暂且按兵不动,秘而不宣。

  备贻公司出师不利。据市场披露的消息,备贻的3大股东已事先做出三分恒昌的瓜分计划:

  郑裕彤得恒昌物业,林氏家族得恒昌汽车代理权(代理日本本田、日产、五十铃及美国通用汽车经销权),徐展堂则取恒昌的粮油代理等业务。

  备贻想获成功,非得恒昌大股东支持不可。大股东首先就不满买方的“拆骨”企图,不待进入价格谈判,就关闭幕后洽商的后门。

 
  以中泰为核心的新财团,立即加入收购角逐。新财团Great Style公司共有9名股东组成,前6大股东是:荣智健任主席的中泰占35%,李嘉诚占19%,周大福占18%(郑裕彤倒戈加盟),百富勤占8%,郭鹤年的嘉里公司占7%,荣智健个人占6%。

  1991年8月初,Great Style向恒昌提出收购建议,作价336元/股(高出备贻82元),涉及资金69。4亿港元。经一个月的洽商,双方于9月3日达成收购协议。至9月22日,本港收购史上最大的一宗交易,为荣智健、李嘉诚等合组的财团完成。

  中泰控得这间贸易巨人,遂成为香港股市的庞然大物,市值至1992年年初膨胀到87亿港元。

  香港股市,一直视中资股为无物,此番,不得不刮目相看。

  1992年1月,中泰宣布第三次集资计划,配售11。68亿新股,集资25亿港元,用以收购未有的恒昌64%股权。荣智健突然向其他股东全面收购,市场议论纷纷,有人说荣过桥抽板,有人说事先与李嘉诚等通过气。

  李嘉诚很爽快接受荣智健的收购条件,所持恒昌股作价15亿港元,售予荣智健。恒昌一役,李嘉诚名利双收,既赢得帮衬荣公子的好名声,又获得实惠—售股盈利2。3亿港元。

  荣智健完成全面收购后,中泰不仅有红筹股(中资股与国企股的统称),还于1993年上半年进入蓝筹股(恒生指数成分股,由33种上市公司股票编算恒指,均为各类上市公司的代表股票)。

  李嘉诚与荣智健联手合作,成为股市佳话。也有人提出疑问,他们未必是合作得十分愉快,不可能会有下一次合作。

  从1990年年初,李嘉诚辅佐中信收购泰富起,香港中资与内地国企,纷纷扯超人衫尾,欲借超人之力购壳上市,合组联营公司,利用双方的优势,在香港和内地同时拓展业务。

  李嘉诚选择了首钢为合作伙伴。

  首都钢铁企业总公司,是中国特大型四大钢铁基地之一,职工数27万人。经营多元化,包括钢铁、采矿、电子、建筑、航运、金融等18个行业;在国内拥有百多家大中型工厂和70家联营公司;在海外拥有独资、合资企业18家。

  李嘉诚选择首钢,还有一个机遇因素。

  香港有一家“东荣钢铁”上市公司。该公司业务以经销钢铁为主,1990年,光钢筋一项就进口33万吨,占本港同年市场的1/3。东荣为李明治的联合系集团所控。李明治是香港股市著名的魔术师,不停地将全系各上市公司的股份倒来倒去,据说买家卖家都是他一人,害得小股东叫苦连天,不知所措。

  李明治涉嫌触犯证券条例,招致证监会等机构的大调查,如证据成立,李明治及其联合系集团将会受到严厉的处罚。在这种情况下,李明治走为上策,有意将旗下上市公司作壳出售。

  东荣钢铁与首钢的入港发展方向相吻合,它既可消化首钢的钢铁,还可将部分钢铁销往海外。

  1992年10月23日,首都钢铁、长江实业、怡东财务、东荣钢铁在北京签订有关收购东荣的协议,收购价9。28角/股,涉资2。34亿港元。收购方的股权分配是,首钢51%,长实21%,怡东3%,一共为75%东荣股权。收购停牌前,东荣市价为9。2角/股。

  东荣的市价及收购价均低于股票面额,可见东荣当时在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1 2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