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小说一起看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华人首富的财富传奇_李嘉诚全传-第50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此前,新世界发展也在国内进行了多项与中药有关的巨额投资。李嘉诚与同仁堂的合作,正是这种发展思路的典范之作,被看重“国际中医药中心”的人士寄予了很高期望。

  作为有300年历史的同仁堂集团,如今拥有总资产28。8亿元,每年生产中成药1万多吨。到目前为止,同仁堂已取得生产批准文号的中成药品种近千个,常年生产的品种四百多个,并能生产24个剂型产品。同时经营各种中药材、中药饮片三千余种,还拥有药用动物养殖厂,每年向生产企业提供纯种乌鸡和优质鹿茸。在同仁堂的产品中,安宫牛黄龙、牛黄清心丸、乌鸡白凤丸、大活络丹、国公酒占据着同类市场的大半个江山,每年在国内市场的销售额高达上亿元。

  也有业内人士认为,对于李嘉诚与同仁堂的合资,相信没有“国际中医药中心”这个背景,单是“同仁堂”这个金字招牌,以及净资产溢价1。5倍的价格,已经对李嘉诚产生足够的吸引力。

  有人说,不知《大宅门》里将百草厅老匾带进棺材的白景琦,知道了此情此景后将会作何感想。

  无论如何,双方都是重量级的人马,这是一次“门当户对”的婚姻。

  新公司成立后,将全面介入同仁堂的所有实体项目,从药品制造、药材生产直到在国内外开设零售药店,只要项目有良好前景,投资公司都将给予积极的支持。

  据统计,近年来中国医药市场保持高速增长,医药工业产值年均增长16%以上,比世界药品市场年均增长高出12个百分点,也高于世界发达国家主要制药国近30年来年均增长13。8%的水平,成为全球发展最快的医药市场之一。

  据参加第四届亚太地区医药产业圆桌会议的亚太地区医药企业负责人和医药专家们预计,到2005年,中国的医药市场年收入达140亿美元,到2010年将达到240亿美元,成为继美国、日本、德国和法国之后的世界第5大医药市场。

  有分析说,中国正步入老年社会,有望寿命升至70岁;同时,随着人民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社会购买力也将越来越大;这些因素将使中国医药市场年收入保持较高增长度。据统计,中国目前已是世界第7大医药市场,2000年的药品收入为68亿美元。近20年来,世界处方药收入以约10%的年均速度增长,2000年达到3300亿美元。亚洲医药市场的增速在此之上,而中国在其中更占有突出的位置。

  中国医药市场的发展对外资企业来说,无疑是个利好消息。

  但是,由于中医药的作用机理无法用现代医学理论来解释,因此,这一直是阻碍我国中医药走向世界的一道难题。多年以来,国内的中药出口基本以中药材为主,中成药仅占我国出口额的20%~30%。而日本、韩国则凭借发达的中药产业及其技术开发优势,通过对由中国进口的中药材原料进行深加工后,垄断了90%的国际植物药材市场份额。

  而中国的中药出口额仅占世界草药市场(不含中国大陆中药市场)的3%。国内的中药多是以健康食品的方式进入国际市场,既拿不到OTC的牌,也无法获得处方药的证书。像三九胃泰等国内知名中药产品,都是贴着“健康食品”的标签远销十几个国家和地区的。

  中国医药行业也带着严重的“内伤”。到目前为止,我国医药独立核算工业企业约4000家,其中大型企业仅占一成二,一般销售额都只在10~20亿元,全国医药前10强只占国内市  
场25%的份额,还没有一家医药企业的年销售额达到100亿元。全行业利润总和还不及国外一家大型制药集团的利润额。由此可见,多年来形成的医药行业“散小乱”的局面没有得到根本改善,企业规模效益差,这已成为制约我国医药发展的一个“瓶颈”。

  因此,加快兼并重组步伐,扩大医药行业的资产规模,提高国内市场的集中度,成为中国医药行业发展迫在眉睫的问题。

  有专家预言,2003~2005年这三年将是我国并购发生最为频繁的3年。今年由于GMP、GSP的认证期限迫近,医药行业的并购重组显得更为突出。并购与重组已成为今年国内整个医药行业发展的主流趋势。

  而李嘉诚迈入“大宅门”同仁堂,就成为一个极其自然的选择。一个是创建于清朝康熙年间的闻名遐迩的中药老字号,一个是财大气粗的香港首富,这桩“门当户对”的医药“联姻”自然成为2004年中国医药行业整个重组并购事件中的一大亮点,让业内人士尤其是中医药界人士无不为此感到精神大振。

  同仁堂的一位负责人表示,这是同仁堂近几年“收到”的最大一笔投资。这笔资金的到来无疑将给同仁堂注入新鲜的血液,成为同仁堂事业发展的强劲的助推器。

  同仁堂这家百年老店经过三个多世纪的发展,目前已成为拥有两家上市公司、海内外三百余家分店和店中店的大型企业集团。这家多年蝉联国内中药行业50强榜首的老企业,其总资产已达28。8亿元。牛黄清心丸、乌鸡白凤丸、大活络丹等同仁堂产品已瓜分了国内同类市场的大半江山。与此同时,同仁堂正凭借着它的金字招牌,积极向海外扩张。

  同仁堂的目标是在6年内,把目前在国内的三百多家零售药店扩展至900家,5年内,把目前的十多家海外零售药店增加到100家,使同仁堂成为国际知名中医药企业,并把国内发展成熟的中医药推向国际医药市场。

  这与李嘉诚打造香港“国际中医药中心”的初衷不谋而合。

  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副局长任德权说:“中西方文化在这里(香港)和谐交融,为中医药的发展提供了得天独厚的条件。香港的特殊地位决定了香港在中医药现代化、国际化的进程中必然具有特殊的地位,必将发挥重要作用。”

  因此,同仁堂与李嘉诚的和记黄埔的结合,无疑实现了内地与香港中医药的优势互补。同仁堂也将凭借自身在产品、技术及人才等方面的资源,背靠李嘉诚这棵有着丰富的国际市场销售经验及雄厚实力的大树,加快向海外扩张的步伐,以香港为跳板,引领中国的中医药走向国际舞台。

  中国的医药市场正处于一个风云变幻的转型时期。康斯泰克咨询公司总裁王煜全把转型时期的医药市场分为3个阶段——短期、中期、长期,并且对这三个阶段的市场格局做了预测:

  一方面,市场的持续高速增长将为企业带来前所未有的空间;另一方面,企业间的竞争会使市场的集中度大大增加。从趋势来看,全球的重组与并购不断发生,产业集中度不断提升,而中国也不例外。这个调整时期也许是十几年,也许是几十年,但是可以分为3个有特点的阶段(短期、中期、长期),来对特定阶段的市场格局做一个预测,为医药企业制定企业战略提供一定的参考依据。

  最近3~5年,也就是短期内,国内将是并购发生最频繁的几年,这几年间,各级政府对大型医药企业仍是持鼓励态度。中国医药市场的格局将仍是以国内医药企业为主,同时,随着小型企业的倒闭或被兼并,市场集中度将大大提高。国外医药公司的市场份额处于缓慢下滑的状态,而领先市场的企业主要有两类:一类是中国市场开放以来建立起来的民营企业和民营性质的其他所有制的企业,这些企业由于长期形成的品牌影响,同时敢于对市场大胆投入,因此仍能处于领先地位。另一类是拥有强大品牌资源的超大型企业投资建立的规范化的医药企业,这类企业管理正规,资本运作手段成熟,通过并购增加了自己的市场份额。

  在这个时期,企业存在的普遍弊端是:进行资本运作和产业运作的人往往是分开脱节的。企业应培养既懂资本运作也可以进行产业运作的复合型人才,或者是建立一个两种人才可以互相取长补短的团队。应该使资本运作与产业运作结合,以产业思路指导资本运作,保证快速增长时期的稳定性,建立区域市场的局部竞争优势。

  在这个时期,国内、国外企业占领的市场不一样,国内企业占领的是中、低端市场,国外企业占领的是高端市场,所以国内外企业的竞争没有国内企业之间竞争得激烈。

  而接下来的3~5年,即中期,国内企业的市场实力增强了,引起了国外企业的重视,而且外企银行经营商业信贷业务的展开,成为了外企进行并购的重要条件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1 2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