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小说一起看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我在蒋介石父子身边四十三年 口述:翁元 记录:王丰-第22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后,才在陈医官的指点下,开启了氧气开关,为老先生接好氧气管。
  乍然之间,大家是手足失措,不知如何是好。卢光舜远在美国,一时联络不上,也不知道他有没有找到心脏病治疗权威余南庚博士,而这里蒋介石的病情已经等不及,昏迷在床,情况的危急令官邸上下笼罩在一片焦虑和绝望之中。
  那天当班的熊丸医官,本来要连夜把老先生送到荣民总医院第六病房,然而又怕在运送过程中,稍一不慎,会让心脏病发作的老先生病情弄得无法收拾,所以,斟酌了老半天,没有人敢下决定把老先生大老远从阳明山的中兴宾馆,送到石牌的荣民总医院,于是,医生们只好当机立断,立刻在中兴宾馆成立了一个老先生的急救站,动员了所有的荣民总医院的医生、护士,来回奔波,要把老先生这条在死亡线上徘徊的生命,从阴阳交界处抢救回来。
  夫人宋美龄这时发挥她临危不乱的镇定精神,指挥若定地命令所有的在场人员,从老先生昏迷的那刻起,停止一切休假,而且,所有的文武服务人员,一律不准和家人联络,如果有任何工作人员的家人打电话上山询问工作人员的去处,一律答以到南部出差公干数天才会回台北。所以,那一阵子,有不少医官或是官邸工作人员的太太都以为是丈夫失踪了,后来才知道是老先生病情变生肘腋。老夫人就像一个战场上的指挥官,指挥所有的官邸人员如何应变急救,而医生除了要在老先生病榻前忙着监测老先生病情、为老先生做性命攸关的急救,还要随时向老夫人报告最新的病情发展。
  中兴宾馆的气氛空前凝重,23日上午当我回到中兴宾馆,官邸已处在最紧张的状态中,我见到老先生的鼻子、嘴巴,只要是有孔的地方都插上了各式各样的管子,心电图在滴滴答答地响着。一旁的医护人员全部像是热锅上的蚂蚁,忙成一团,一会儿医疗小组的医官要侍卫人员派车去“荣总”拿药,一会儿又是要我们帮忙清理床铺,为大小便失禁的老先生整理床铺。
  我们几个贴身副官以车轮战的方式在老先生病榻前服侍着。说实话,我们是真挚地希望老先生赶快好起来的,可是老先生的病情却让人忧心忡忡。
  “老先生能不能过这一关,完全看能不能撑过最初的两个礼拜!”这是医疗小组成员对心脏冠状动脉病症一种经验之谈。可是大家心里都有种不祥的预感,医疗小组连续打了几次电话给到美国的卢光舜,催他赶紧找到余南庚,另方面,老夫人宋美龄在失望伤心之余,已经做好了为老先生办后事的心理准备,甚至连怎么移灵的步骤都已经预做了安排,以及模拟演练。
  时间分分秒秒地挨过,大家围绕在老先生病榻四周,正在危疑绝望之际,有位医官不经意听见老先生嘴中似乎在念念有词,非常吃惊地告诉我:“翁副官!快来听听看,老先生好像在说什么,你应该可以听出一些什么来吧!”
  在大伙全都一阵茫然的这个节骨眼上,医官的这个发现,无异是在最黑暗的世界角落,给大家一线曙光。
  我立刻凑近老先生的嘴巴边,细细听着他有如呓语的每一个字……
  我把自己听见的毫无保留地告诉在场的每一个人,从大家的表情可以发现,大家的眼眶都已经泛红微润。
  


“总统”六号病房



  皇天不负苦心人,卢光舜终于在美国找到享誉中外的余南庚博士,救命如救火,两人不做任何勾留,立刻火急赶回台湾,这已是7月27日,距离蒋介石昏迷,已经是三四天了。
  世界顶尖的医生既然已经请了回来,接下来就是要赶快为蒋“总统”做最妥善的处置,让他尽快恢复知觉苏醒过来。余教授的来台,无疑给了“总统”医疗小组最有力的后盾与支持,大家心中原本的那块巨石都不约而同地放下。
  余南庚不愧有权威风范,他一到中兴宾馆后,就检视了一遍医疗小组为“总统”做的一些处置,他十分镇定地说:“你们的处理非常好。”接下来一切的医疗计划就由他来统筹策划。
  余南庚是个非常有责任心的医师,来台湾的日子,我们从来没见过他有什么假日,他被安排住在圆山饭店,每天一大早就从圆山赶到蒋“总统”的病榻旁,不仅诊断细心,而且更是全心投入,可说到了废寝忘食的地步。
  他回来以后,老先生虽然没有马上就苏醒过来,但是,却有了相当程度的起色,使得宋美龄和众医官对他信心倍增。
  经过几天的全心照料,余教授认为老先生在阳明山中兴宾馆治病,显非万全之策。第一,这里距离荣民总医院至少有半个小时的车程,如果有什么急要的情况,比如要到“荣总”拿药,就十分不便。当时,在老先生昏迷之初,官邸特地派了两部车,并且由两位侍卫人员专门负责于中兴宾馆和“荣总”之间,两地来回跑,有时候还是不很方便,况且有些大型器材,实在搬运不便。
  1972年8月5日的深夜,我们奉命做好一切工作,准备把老先生送到荣民总医院的“总统”专用六号病房。
  之所以选择深夜时间,有两个最重要的考虑,一个是因为深夜时分,阳明山仰德大道的来往车辆较少,比较容易做局部交通管制;其次,也是为保密的考量,毕竟,蒋“总统”是台岛“独尊”,如果他得重病而且正准备做心脏大手术的消息一旦外泄,传到外人或是有心人耳里,难免要制造一些口实,让人做“动摇士气军心”的不利宣传。
  移床入院行动,在严密的部署下,默默进行。
  5日的晚上大概6点过后,军警已将阳明山到石牌荣民总医院沿路全面封锁,不准任何车辆出入。
  为了让蒋“总统”在移动的过程中,平顺安稳,“总统”医疗小组特地调来一部簇新的大型救护车。这部救护车是当时“三军总医院”从国外进口的一部新型车辆,不但设备先进,而且行驶的时候格外平稳,不会有过于晃动的缺点。这部车总医院根本还没启用,就被官邸征调来作为老先生的专用救护车。
  夜色中,我们小心翼翼用担架把老先生抬上救护车,戒护的侍卫人员和往常一样,组成车队,保护老先生一路上的安全。
  8时许,载送老先生的救护车和随护车队,从阳明山中兴宾馆缓缓驶出,我们奉到上级的任务指示,基于老先生是严重心脏病的病患,所以,在运送的过程中,绝对不能有一丝的大意或是一点点的颠簸,否则极可能会进一步恶化他的病情。
  为了慎重起见,余南庚亲自率领医护人员,随车一路护送,以防有任何突发状况发生。
  此外,一路上,从前导的开道车,到载送老先生的救护车和随扈车队,全部都保持在车速约10公里以下的超低速前进,那样的速度,真可说是像蜗牛爬行似的。在那条漫漫的仰德大道上,老先生的病榻在深沉的夜色中,缓步向前,短短的十几公里路,以“总统”车队平日的行进速度,根本只须十几二十分钟,可是这一趟的随扈竟然花了一个多小时的时间,到晚上9点多钟,才抵达荣民总医院的第六病房。当时,“荣总”四周可以说是处在半戒严状态,在一般门诊部门看病的人潮已经退去,去住院部门探病的人们也被支开,必须从另外的门出入;而六病房附近更是十步一岗五步一哨,戒备森严,其目的就是不希望“总统”蒋介石住院的消息外泄,以免成为别人攻讦的口实。
  六号病房是当年特地为老先生而设置的一个特别病房,完全和“荣总”的其他部门隔离,内部的医疗器材可以无止境地添置,如果有任何需要,尚可以从其他医院借调医护人才和新装备器材,供老先生治病之用。事实上,在“总统”身边人的心目中,只要能够把老先生的病治好,即使花个几千万甚至几亿台币,那又算得了什么?所以,在六病房,可以说是要什么就有什么,经费非常宽裕。
  不但“总统”病房的设备一流,就是在病房陪伴的亲人房间,也做了充分准备。老先生住进六病房后,为了方便放置比较多的医疗器材,我们把病床从病房移到客厅,老夫人和孔令伟各自住一间房,蒋经国则住在病房内的另一间小房间,我们当然是因陋就简,就在医疗室摆了6张行军床,连护理台上也有我们的铺位,整个六病房的外围,和老先生去“荣总”做体检时一样,也有严密的警卫人员24小时警戒,光是所有的警卫人员和车队人员,就占住了半间的“荣总”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2 2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