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小说一起看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大方广佛华严经净空法师第601-800集-第398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经典,为什么?我知道这些录相,将来他们都能够看得到。海外人不重视,他们很重视,这个经不会白讲。今天时间到了,我们就讲到此地。
大方广佛华严经  (第七0七卷)  2002/05/11  新加坡净宗学会  档名:12…17…0707
  诸位同学,请看「起具因缘」长行第五句:
  【一切众生及诸菩萨同集善根故。】
  这一句是讲变化土的因,也是凡圣同居土的业因。『一切众生及诸菩萨同集善根』,这句话非常重要。菩萨集结一切善根,没有问题,他们是已经觉悟的人,众生里面可以说多数不觉悟,也有少数觉悟的人。菩萨跟众生觉悟都要依诸佛如来的教诲,菩萨比我们凡夫善根深厚,容易接受,接触到佛菩萨的形相教导,善根就能够启发;众生业障深重,虽蒙佛菩萨教诲,善根偶尔现前,乍现还灭,这是众生成就的难,太难了!不能说他没有善根,听闻佛法,接触到佛法,那一念善根现前了,可是境界现前的时候,名闻利养、五欲六尘境界现前的时候,把佛法忘得干干净净,还是随顺自私自利,还是随顺贪瞋痴慢。这桩事情佛都帮不上忙,绝对不是说佛不慈悲,是帮不上忙。帮不上忙也得要帮,不能说帮不上忙就不帮,还是要帮。什么时候回头,那就像一般宗教里面说的,你什么时候就得救。你得回头,你不回头,你永远不能得救。所以在大乘经教里佛讲真话,「佛不度众生」,所谓是平等真法界,佛不度众生。
  宗门对这桩事知道得很清楚,六祖能大师说「迷时师度,悟时自度」,他对五祖讲的。迷的时候靠老师开导,自己悟了之后,自悟、自修、自证。老师启发的恩德,要不是老师最初指引,你怎么晓得这条路?你怎么会觉悟?「报本反始」,这是中国古圣先贤所讲的大德,人不忘本。我学佛得力於章嘉大师跟李炳南老居士的教诲十三年,但是那个根是方东美先生,他要不指点我,佛法的殊胜我们这一生当中永远都不认识,换句话说,这一生的机缘就错过了。他这一指点,时间再短,我们走上一条明路,帮助我成就虽然不是他,他是根,他是源头。中国古德常说,「受人滴水之恩,常思涌泉为报」。古时候学生考中状元,这是在古时候最高的学位,他回家来祭祖拜老师,报祖宗老师之德。他拜老师拜哪一个老师?拜他启蒙的那个老师。就像现在念书,你拿到博士学位,你在社会上有辉煌的成就,你拜老师拜哪个老师?拜小学一年级教你的那个老师,启蒙的老师。源远流长,你要找源头,那个老师代表你所有的老师,他做代表。不是以大学博士班指导老师为代表,是以你启蒙的老师做代表,你看看这个意思多深,这个感情多厚!现在人哪里懂得?
  我常常想念著小学的老师,启蒙的老师都不在了,现在保持连络的有一个初中的老师,今年九十多岁了。人不能忘本,人不能忘恩,这个人从前对我好,以后对我不好,我不要记他的不好,要常常想著他的好处,养自己的厚道,养自己的德行。专记别人的过失,把别人的好处一笔抹消,这个人是刻薄寡恩之人,这个人无论他拥有多么大的权势、多么大的势力,那是他前生修的,他这一生刻薄寡恩,来生必堕三途。我们乐意走这条路吗?佛道、菩萨道、圣贤大道无一不是知恩报恩,要懂这个道理,要知道养自己的厚道、养自己的德行。人生在世,古人讲得好,「活到老,学到老,学不了」,你要学的东西太多太多了。诸佛菩萨学不厌、教不倦,教化众生永远没有疲倦,自己学习永远没有厌倦。他能够成圣成贤就靠这一点,我们的错误就是把这一点疏忽了。所以我常常感惜著:一切众生为什么不好学?为什么不学好?儒、佛都常常劝导我们亲近善友,亲近善知识。
  儒家典籍历代注疏也非常丰富,最重要的朱熹为我们拈出来,编了一套《四书》,最重要的,可以说《四书》是儒学的概论,就正如同《华严》是佛法的概论一样。孔夫子在哪里?孟夫子在哪里?这一部《四书》就是孔子、就是孟子,他们对於宇宙人生的想法看法,对於怎样做人、做人的道理,都在这一部书里头,这一部书也是字字句句含无量义。十方三世一切诸佛如来,他们对於宇宙众生的大觉,觉悟之后,他们所看到的宇宙众生都在这部经里头。我们现前这个世界是凡圣同居土,怎么来的?这一句说得很清楚、很明白,「一切众生及诸菩萨同集善根」,善根是什么?诸位同学都知道,无贪、无瞋、无痴是三善根,所有一切善法都是从这个地方生的。贪瞋痴的境界广大而无边际,贪瞋痴的事相无量无边,都在日常生活当中。六根接触外面六尘境界,自己常常要做反省、检点:我有没有贪心?我有没有占有的念头、据为己有的念头?有没有想控制的念头?我常常讲,对一切人、一切事、一切物,稍稍有这个念头,有丝毫这个意念,这种意念往往自己完全不能够觉察,什么原因?烦恼盖覆。
  所以真正做功夫、真正做学问的人,心思细密,现在人讲头脑清醒,他不是用在别的地方,用在反省自己的过失、发现自己的过失,就能把过失改正过来,这叫修行。现在一般人不了解,认为什么叫修行?念经就是修行,念佛就是修行,拜佛就是修行,这些全是形式。形式的作用在哪里?是给修行人做增上缘。现在人不懂这个意思,忘掉了,把形式就做为是修行,与自己烦恼习气、贪瞋痴慢毫不相关,这哪里叫修行?所以连鬼神都瞧不起修行人,都笑话你:「你是假的,你不是真的!」你的果报鬼神都知道。所以这桩事情,我们要不是真正觉悟、认真去干,怎么能够出离三途六道?佛在这里教诲我们要集结善根,起心动念利益众生,随时随处知道让贤,有人有智慧、有能力,做得比我更好,赶快让给他,我这个位置让给他,我当他的助手。
  在中国古时候,世法里面管仲与鲍叔牙,最好的例子。鲍叔牙知道管仲才华、智慧、能力高过自己,向国君推荐,把自己位置让给他。在佛门也有这个例子,印宗与六祖惠能,普通人做不到。印宗法师讲经,惠能到了广州,他那个时候还是居士身,听说法师讲经,他去听。听经的时候,外面风吹著这个幡,有两个人在谈话,那个人说风动,另外一个人说幡动,两个人争起来,到底是风动还是幡动?争论不休,惠能在当中说了一句话,「仁者,两位,不是风动,不是幡动,仁者心动」。这句话说了,争论的人都服了。印宗听到,下座之后就接见惠能,详细跟他谈谈,看到他的谈吐句句都是佛法的精髓,他忽然想到禅宗第六代祖师从黄梅得法,隐居了十几年,没有听到消息,他问:「莫非就是你?」惠能大师承认了,是的。然后就请他把衣钵拿出来给我们大家看看,那个衣钵是证据。能大师把衣钵展开来给大家看,大家向他顶礼,他是第六代祖。印宗欢喜,给他剃度,现出家相,所以印宗是惠能的剃度师。印宗给他剃度之后,倒过头来拜他为老师。你们想想看,这是什么人?你们哪一个人能做到?印宗做到了。
  我读到这一节经文,我知道印宗不是凡人,跟惠能一样,两个都是菩萨来示现的,来唱戏表演给我们看的,凡夫哪有这种雅量?印宗在当时是南方佛教的领袖,是佛门四众弟子仰慕的中心,他退下来做惠能的学生,把惠能的地位捧上去了。四众弟子看到自己的老师是这样,对能大师倍加尊敬,他的法这样顺利的在南方传开了,教化无数众生。惠能教化的,实际上就是印宗教化的,印宗的功德决不在能大师之下。这些表演给我们看的「让贤」,这个功德利益之大不可思议。功德利益从什么地方去看?从他的影响,不在一时,他永远给后世人做榜样、做模范。后世稍稍觉悟的人都知道,迷於五欲六尘的人他不知道,纵然知道,因为自己的权力地位放不下,不肯舍弃,所以明明知道,还是要排挤别人。贤人君子他不争,稍稍给他一点颜色看,马上就退了。要知道古今中外小人争名逐利,君子不争,君子你争他让。
  诸葛先生隐居在隆中,先主刘备三顾茅庐。为什么不一次就接见?现在人求之不得,想尽方法去钻营;有道德的人对於功名富贵视之如浮云,没有把这些事情放在心上。放在心上只有一桩事情,菩萨心为众生。有缘帮助苦难众生这个事情要去做,但是要缘具足,这个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4 2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