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小说一起看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现代文阅读-第12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的尝试,如让考生选出符合文意的项来,但难度并不很大。重点仍然是社科论文和文学作品的阅读。而对前者来说,又主要集中在有争论的文章当中,需要辨别的文章当中。
明确题型特点,有的放矢练习。例如,通过考查对关键词的理解来考查对观点与态度的把握;用比喻等修辞格的形式来考查对作者在文中的感情态度的分析理解;用同意语言转换的形式进行观点的测试等。
二、根据文章内容进行推断和想象
现代文阅读分析综合能力考查的第五项要求是“根据文章内容进行推断和想象”。社会科学类文章的阅读应该具备由此及彼的、由已知推未知的能力。“想象”一般地说主要是针对阅读文学作品而言的形象思维的能力。
合理的推断,其前提是把握“已知”,即对原文精髓的真正把握。另外,要对原文推断问题的思路有清楚的理解。
推断能力以前也曾考查过,只是没有强调。推断能力包括对词义的推断,即通过上下文表述的内容,推断没有注解,没有见过的词的意义,如“赋闲”(见《背影》)一词的意义,不必查字典,根据上文即可推断其为失业、一时无业的意思。对于观点的推断,如某观点是否就是某说法的另一种表述,某观点是否与某观点一致,某事物是否属于某观点的范围,某观点是否与某观点相左等。
“根据文章内容进行推断和想象”,这作为高考的一个新的阅读能力测试点,在高考现代文阅读中有着重要的意义:它弱化了文体阅读,强化了形象与抽象两种阅读思维特点的兼测。所谓“根据文章内容进行推断”,是指文章本身没有提供现成的结论,而要通过间接的推断得出结论。当然这个推断不是凭空进行的,而是根据文章的内容,有根有据地得出的。推断是一种带有创造性的思维活动,把“推断”列入《考试说明》,这体现了由过去比较注重知识立意向以能力立意转变的命题思想。
推断和想象既有区别,又有联系。推断,就是推测断定,要求根据已知信息对事物的发展趋势作出预测或对可能产生的结果进行判断。它属于逻辑思维,具有抽象性、严密性和理性色彩。想象,就是在原有表象(主要指语言文字的描述)基础上进行加工改造而创造出新形象。它属于形象思维,具有形象性、创造性和感性色彩。因此,新考点实质上就是增加了对学生思维方法的考查,要求学生能够运用逻辑思维、形象思维等多种不同的思维方法去思考问题,寻求答案。
推断和想象信息,这样,学生在阅读中获得的信息就在原文提供的信息基础上得到延伸和拓展,信息量也就大大增加了。信息量的增加值,就是学生的创造值。原考点要求学生吃透原文,筛选并提取原文的信息,分析和概括文章内容以及作者在原文中的观点态度,均重在对原文内部语言信息的把握,学生的思维起于原文又止于原文,有限的语言形式不能出现信息的增值。因此,学生获得的信息量不会超过原文信息的总量,也就谈不上创新。由此可见,新考点实质上也是增加了对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造能力的考查。
信息的推断不是凭空进行的,只有在充分理解并把握文章内容的前提下,才能对事物的发展和变化趋势作出理性的推断。它要求考生具有较高的思维品质:能在理解文意的基础上形成以此推彼、以因推果、以已知推未知、以整体推局部等推断能力,这就是在进行创造性的阅读。解题时,要明了命题者设置选项的陷阱,破译干扰角度,做到心中有数,并以此指导解题实践,只有这样才能突破障碍,在考场上立于不败之地。其信息推断题干扰项设置的角度有无中生有、偷换概念、故意曲解、断章取义、以假乱真、强加因果、模糊范围等。
例如“无中生有”。有时题目根据原文内容有意捏造事实,无中生有,出现—个似是而非的推断;或者出现一个正确判断,但是这一判断不能从原文任何一处信息找到相关依据。遇到这样的选项也不能作为正确答案,因为信息推断强调的是“由此及彼”,推断的前提是原文的相关信息,不能失之无据。如2002年高考北京卷第15题D项:“‘人’能成为计算机的仿生标本,是因为人脑的模糊性大于客观的模糊性。”文中谈到人的思维的巧妙、经验的丰富以及艺术修养和审美观念等,这些都是人能成为计算机的仿生标本的原因,而“人脑的模糊性大于客观的模糊性”在文中找不到依据,属于无中生有,失之无据。再如1997年高考全国卷第28题D项为“散文应该反映民族文化”,题目要求根据中国新文学的散文的“心”来推断其正误,可综观全篇,文章根本未涉及“民族文化”问题,尽管这句话本身没错。这显然是题目巧妙“捏造”,以此进行干扰。
再如“偷换概念”。有时题目巧妙地利用不等值的词语来偷换原文相关信息中的词语,或增加,或遗漏,或更换,以图瞒天过海,引人入彀。如1997年高考全国卷第28题的B项和E项即属于此,题干要求就散文的“心”进行推断,而B项“散文应该内容形式统一”和E项“散文应该突破两重桎梏”虽然都是原文重点论述的内容,但属于散文的“体”。这里题目暗中巧妙地偷换了概念,蒙住了当年不少考生。这种干扰迷惑性大,考生必须慎之又慎。
还有“故意曲解”。有时题目抓住文中某一关键信息,故意曲解,以此考查考生辨别是非的能力。如2002年全国高考卷第10题B项:“风将大陆的沙尘吹向海洋,又将海洋的水汽吹向大陆,这将使海平面逐渐升高。”该项实际上是对原文第三段的结论句“沙尘也是决定全球生态平衡的因子”的曲解。造成海平面升高的原因是多方面的,文章只是讲“沙尘和水汽相遇,便能结合为云,最终化做降水”,这不一定就能导致海平面升高,只能说明它在水循环中扮演重要角色而已。再如2002年春季高考卷第20题A项:“马戛尔尼使华时对鸦片贸易的存在并不知情。”该项实际上是检测考生对文章最后一句“至于马戛尔尼,使华前曾任东印度公司的要职,他不知道清政府明令禁止的鸦片一直在进行吗”的理解。“不知道”是一重否定,反问句相当于一重否定,双重否定表示肯定,即“马戛尔尼知道鸦片贸易的存在”,选项显然曲解了这一问句。
“推断”是阅读过程中的一种创造性的思维活动,考查推断能力已成为目前高考的一项重要考查内容,应引起我们的重视。
三、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
鉴赏是阅读的一种基本形式,它要求在理解性阅读的基础上更侧重主观的体验和感受。鉴赏能力属于创造思维,即读者在阅读完作品以后产生的感想、评论、审美意识、价值或意义判断等。对于以记叙、抒情为主的文章,要善于发现撞击情感之“钟”,即作品或文章的美感因素,判断其审美价值和审美趣味,从而达到欣赏、鉴别的目的。本考点是全试卷中难度最大的一题。难度的表现一是能力高,属评价鉴赏级;二是涉及面广,涉及文章的语言、形象、表达技巧,作者的观点、态度和文章的思想、内容。对于社会科学类的阅读材料,虽然没有形象问题,但其他各方面还是有的。
文学作品的形象指的是文学作品中创造出来的生动具体的、激发人们感情的生活图景,因此,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是广义的,既包括具体人物,也包括典型环境下的具体群体,还包括具体事物,甚而是一种意象、一种精神的象征等。无论形象是人是物,都涉及这种形象是否表现得恰当,是否底蕴深厚,是否形象丰满。这就需要读者从整体出发,并透过字里行间,进行深层次挖掘。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一定要结合时代背景,整体把握作者的观点态度甚至于风格。
文学作品的语言是文学作品塑造形象、表达主题的基本工具。它是文学作品的第一要素。不同的文学样式对语言有不同的要求。散文语言强调整散适度、浓淡合宜,更多地强调美感有韵味,因而修辞手法的运用比较普遍;诗歌则在散文基础上更要求含蓄、简洁、富有韵律美;戏剧语言主要体现为对话,则要求机智、幽默、有内涵;至于小说语言则主要用细节描写展示出形象、生动的人物,当然有时叙述也强调简练。高考试题一般大多从这些方面来取材设计,当然,有时也涉及与这些语言特点密切相关的方面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