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小说一起看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现代文阅读-第2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又如,对那些“内涵较为丰富而且具有提示性或引导性的语句”,更需要仔细领会,才能正确理解,进而方能更好地理解文意。例如1992年“三南”试卷第29题:
29.“如果没有开普勒,第谷的辛勤积累也许会成为一堆废纸;反过来,没有第谷,也根本不会有开普勒的卓越成就。”作者这样说的原因是()。
A.第谷三十年的工作比开普勒的贡献更为显著。
B.强调实践的重要性,突出全文观点。
C.见识是极重要的,但必须以知识和能力作为基础。
D.强调理论的重要性,突出全文观点。
要解答这道试题,必须结合上文,不仅要了解开普勒、第谷是什么样的人,分别做了些什么,还要找出与本题有关的文句(“就这样,第谷的精确观察与开普勒的深刻研究相结合,引导到行星运动三定律的发现。这是一个理论与实际相结合的范例”)才能理解到作者说这句话的用意,选出正确的答案C。
关于文学作品中重要句子的理解与分析,要把重点放在兼具几种作用的重要句子上。例如,《报秋》的第27题,“先是一惊,随即怅然”这个句子就具有很强的提示性。试题要求分析句子所描写的心理活动产生的原因,正是要求考生理解它对文章内容的提示。这句话有铺垫的作用,与文章最后作者“领取而今现在”的感悟相对应。作者最初因“没几天便立秋”而“一惊”,既而因“收获的季节两手空空”而“怅然”,最后却因“领取而今现在”而“悠然自得”。《门》的第23题主要考查句子与文段内容的关系,要求解说的三个句子都具有较强的概括性,而对它们的解释必须结合它们所在段落的内容。第22题则是对文章中“门”的象征义有分析才能解答的。做这样的题,不仅要结合句子所在的段落,更要结合整篇文章的内容。文章中不止一次谈到“门的隐秘性”,这也正是这道题的解题关键。作者之所以认为玻璃门不是门,正是因为玻璃门不具备“隐秘性”。
完成阅读题的基本原则是:字不离句,句不离段,段不离篇。文章的任何语句都是文章的一部分,都对文意的表达起到不同的作用。脱离文章来读这些词句,就割裂了它们与文章的联系,在理解上难免不出现偏差。此外,客观选择题中错误选项的设计常常是利用了这一点。常见的错误,如以偏赅全、随意引申、将两个事物(人)强加关系、无中生有等,往往都是断章取义的结果。例如,《报秋》第30题的B、D、F三项,《长城》第24题的C、D、E三项,《门》第24题的A、D、E三项都属于这种情况。
三、筛选并整合文中的信息
“分析综合”一般有一定的难度,特别是主观试题,难度就更大一些。现代文阅读的分析综合能力考查包括五条要求。其中“筛选并整合文中信息”的能力是现代社会所必须具备的阅读能力。从读物中辨别各种信息的性质,筛选并整合自己所需要的信息,是达到阅读目的、获得所需信息的重要手段。这里所说的信息,是指通过阅读而得到的知识、消息、情报或代表某些信息的词语、符号、数据、图形等。2003年《考试说明》将原来的“筛选并提取文中的信息”改为“筛选并整合文中的信息”,虽然只换了一个词,但表明对文章的整体把握提出了更高要求,预示着现代文阅读的命题将更注重对学生获取、加工信息能力的考查,这是信息时代对人才素质的要求。其实,“整合”从某种角度看就是“概括、重组、融合”。
筛选并整合文中的信息是现代文阅读能力的具体体现,也是定向阅读的主要目的和主要方法,它与传统的“精读”有很大区别。换句话说,抓住了文章中的信息,也就找到了试题的答案。语境中的信息既可以是一些重要的词语,也可以是关键句、关键语段等。学会筛选信息,掌握相关的方法、方式,对今后的学习和工作具有重要意义。
文章是信息的载体。阅读文章,往往不需要百分之百地吸收它所负载的信息,而需要根据阅读目的准确而迅速地从文章中辨别并筛选有关重要信息,这就必须在阅读时把注意力放到文章重要内容上。一段或一篇文章的重要内容有:文章中的基本概念和新的知识;对重要概念、知识的解释和阐述;最能表达作者写作意图(即文章主旨)的语句等。
文章中的基本概念和新知识在阅读(尤其是在学习性阅读)中无疑是十分重要的因素。例如1984年阅读试题所节选的文章,内容是关于人类社会发展和进步进程的,那么,在读文章第一段时,明确作者所说的社会发展的几个阶段及其名称,当然具有重要性。第一道试题正是据此而设计:“按照作者的观点,人类社会的发展应该按顺序分为哪几个阶段?”第一段的原文是这样的:“现在我们可以根据有力的证据断言:人类一切部落,在野蛮社会以前是蒙昧社会,正如我们知道在文明社会以前是野蛮社会一样,人类历史的起源相同,经验相同,进步的历程相同。”答题时要从这段文字辨别筛选出“蒙昧社会”、“野蛮社会”和“文明社会”三个概念。这三个概念对学生来讲是没有学过的“新知识”,再加上它们在文中出现的顺序不是“按顺序”的,所以还要辨别先后,然后依时序进行筛选,作出回答。
有的文章,特别是自然科学类说明文,不仅提出反映信息的概念,而且还在文中对这些知识、概念作出解说。在许多文句中,略过那些无关的信息,辨别、筛选并提取出对某一概念的准确解释和阐述,同样能反映捕捉信息的阅读能力。社会科学类、自然科学类文章和文学作品中有些语句能有力地表现作者的观点,集中反映文章的主旨,它们当然也应被视为重要信息。
如果想全面了解作者所说明的科技常识,就要展读全文,把握要点,理清要点与要点、要点与事例之间的关系,从而获得该文完整的信息框架。例如,分别以人眼、蛙眼、鹰眼以及动物的复眼为例,说明“研究、认识眼睛的各种构造和功能,可以从中得到重要的启示”,“这对发展现代科学技术有重要的意义”,并借此说明仿生学(包括感觉仿生)的基本原理和任务。如果只是侧重于了解“复眼”的知识,比如去某一家科技馆参观,看到巨大的复眼模型,却不大清楚制作和展出这种模型的意义何在,那么,就可以在浏览该文之后,只截取与复眼有关的内容详细阅读,把握要点。如果目的是制作一张以“感觉仿生”为主题的知识卡片,只需摘取文章最后两段的主要内容,在卡片上记清:(1)感觉仿生与邻近分支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