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小说一起看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现代文阅读-第22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自然(包括操作对象)、人与社会(包括他人)、人与自身三个方面建构。这样情感教育就以人为轴心,在时间、空间与环境上充分展开与延拓。这种目标设计是功能性的,各种教育机构与教育者可以根据自身条件灵活选择合适的突破口或切入口。
如果说情感教育的目标构建主要还是思想材料的提炼概括的话,那么与认知教育过程既要联系又相区别的相对独特的情感教育运行机制的描述则可以说是在教育指导下,个体情感世界发生变化、人生经验发生改变的过程。它由三个相互联系并推移、过渡的阶段构成,前者是后者的前提与基础,后者是前者的继续与升华。它的基础和起点是情动一感受过程,其可能的发展为从自然的适应性到社会适应性、从生物认知到文化认知、从感受的可能抑制到持续发展;它的中介是体验一理解过程,其可望的发展从被动体验到主动体验、从经验到理解;它的最高阶段就是价值体系化一人格体系化过程,培养人对价值的感受和体验,并逐渐将社会文化的客观价值移入人格内部,使人形成融合统一的价值体系。
1.对情感教育可以控制人的素质的提高,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情感教育可以使诸育得到有机的、协调的发展。
B.情感教育可以全面影响人的素质的提高。
C.情感教育可以使诸育得到最快、最佳的发展。
D.情感教育潜移默化地控制人的素质的提高。
2.对“这种目标设计是功能性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这种目标设计只规定了情感教育的内容、形式和功能。
B.这种目标设计并没有提出具体的指导意见,指导性差。
C.这种目标设计并没有操作性的具体意见,变通性大。
D.这种目标设计并没有作明确的量化的规定,弹性较大。
3.对本文最后一段所说的“三个阶段”,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儿童阶段——少年阶段——青年前期
B.起点阶段——过渡阶段——最高阶段
C.基础阶段——中介阶段——升华阶段
D.情动一感受——体验一理解——价值体系化一人格化
4.以下关于情感教育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情感教育应作为教育的重要领域来实施。
B.在德育、美育中,情感教育应占重要地位。
C.青少年阶段是实施情感教育的重要阶段。
D.人的情感可以在教育的影响下发生改变。
(七)文化资本
文化资本这个概念不仅描绘文化与资本的关系,而且用来表示本身即作为一种资本形式的文化。
文化资本是对一定类型和一定数量的文化资源的排他性占有。某些文化资源,不论是文化实践还是文化产品,在一定的历史条件下,可以成为稀有资源,成为不同社会主体和社会阶级的争夺对象,因为占有这类资源可以获取一定的物质的和象征的利润。在这种情况下,文化资源就开始成为文化资本。
自由主义意识形态描绘的人类社会犹如一场轮盘赌,人人拥有平等的机会,输家只能怪自己的运气不好,并非竞争的原则不公平。这幅画面被精心隐瞒的事实就是资本的存在。资本作为社会资源的排他性占有,总是凝聚着社会成员间的不平等的社会关系,意味着社会资源的不平等的分配。所以,在社会资源被作为资本加以占有和瓜分的条件下,并不是每一个士兵都能够有机会当元帅的。文化资本有三种存在的形式:文化能力、文化产品和文化体制、各种文化能力都是后天获得的,而学校并不是文化资本的转移场所,文化资本同样需要投资,经济的以及时间的投资,并非所有的家庭都具有同样的投资能力。所以,不同阶级的青少年入学的机会是不平等的;即使入学以后也没有处于同一起跑线上。因此,_____________
文化产品是文化资本的客体化形式,它可以作为经济资本技物质性地占有,也可以作为文化资本被象征性地占有。你可以花数万美元购买凡高的绘画作品,同时却没有丝毫的欣赏能力。相反,你可能具有良好的鉴赏能力和广泛的艺术史知识,却不能在物质上和法律上占有任何文化产品。文化产品,作为客体形态的文化资本,有其自主的存在法则,不能完全归结为被主体占有的形态。然而,它只有在被占有并作为一种投资参与到文化生产的斗争之中,才能作为一种有效的资本而存在,才能获取一定比例的(物质的或象征的)利润。
l.本文第二段的结论(即画横线处)应该是( )
 A.学校不是文化资本的转移场所。 B.学校不是文化资本转移的主要场所。
 C.家庭和学校都是文化资本的转移场所。D.家庭是文化资本转移的主要场所。
2.对“文化资本”这个概念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
A“文化”与资本的相互关系。B.一定条件下文化即是资本。
C.“文化”与“资本”可以互相转化。D.“文化资本”是资本的一种形式。
3.以下四项,有一项不属于“文化资源”成为“文化资本”的条件,这一项是( )
A.“文化资源”被排他性地占有时 B.“文化资源”作为投资参与文化生产时
C.当“文化资源”能获取一定利润时 D.在“文化资源”处于稀缺的历史条件下
4.以下是根据本文的见解所作的推断,错误的一项是( )
A.文化资源的不公平占有,是世界上的普遍现象。
B.某些文化,有时是无价之宝、有时却一文不值。
C.物质产品直接追求物质利益,文化产品则不然。
D.拥有先进的文化,在竞争中将立于不败之地。
(八)论妥协
妥协是相对于对抗而言的解决矛盾冲突的一种办法,它不仅适用于政治领域和政治生活方面,而且适用于人类生活的各个领域。
采取对抗的方式和方法来解决彼此之间的冲突,还是采取妥协的方式和方法来解决相互之间的冲突,一方面取决于人们行为的具体目标,另一方面取决于面临的具体环境和条件。
妥协也是一种行为结果,是双方势均力敌时出现的状态,即经济学上的均衡状态。
妥协是一种文化或文明。虽然妥协在任何国家和任何制度中都会出现,但作为人们广泛采用和普遍推崇的行为方式,却会形成一种文化的传统。人们往往把市场关系和市场制度说成是竞争关系和竞争制度,其实,从另一方面看,市场关系也是一种妥协的关系,市场制度也是一种妥协的制度。因此,妥协也是市场经济观念、文化、道德的重要内容。
一个开放性的社会,常常对冲突宽容和制度化。所谓宽容,不仅是指不对其进行强制性的压抑和禁止,而且包括鼓励冲突双方放弃对抗,进行让步和妥协,达成和解和合作。所谓对冲突的制度化,是这种具有弹性的社会机构能够作出安排,使敌意能够不断化解。也就是说,冲突的大量发生及冲突双方的不断妥协使冲突的强度逐渐减弱,从而阻止了破坏性后果的出现。
人们的行为是一种理性行为,人们的行为目标是在既定的条件下追求个人利益的最大化。人们选择何种行为,取决于收益的比较和权衡。当采取妥协的方法得到的净收益大于采取对抗的方式得到的净收益时,人们就会采取妥协的方式,否则就会采取对抗的方式。
作为人们之间的一种社会关系和行为方式,妥协是一种交易,一种权利的让渡。在这种妥协中,对立双方平等相待,互利互惠。否则,妥协就不可能达成,交易也不会实现。这就是我们为什么把市场制度看成是一种达成妥协的制度的原因。在公共事物和公共选择中,妥协也比比皆是。
人们之间相互矛盾和相互冲突的关系,实际上是一种博弈关系。双方冲突和斗争的结果,或两败俱伤,或一方吃掉另一方,或一方受益另一方并不受损。当然,个人的收益不同,整个社会的利益也不同。
妥协不管情况如何,它的本质是妥协双方的一致赞同和共同契约。不同的条件所改变的不是一致赞同本身,而是一致赞同的具体内容。不同条件下的一致赞同,只能影响妥协持续的时间。
1.下列哪一种说法不含有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妥协”的内容( )
A.“和为贵”的思想B.中庸之道
C.无欲则刚 D.冤家宜解不宜结
2.本文第六段所说的“净收益”指的是( )
A.扣除“成本”后的收益 B.本方收益与对方收益之差
C.不必付出就能得到的利益 D.付出的利益小于得到的利益
3.第八段以“博弈”(下棋)为喻证,论证人们之间矛盾和冲突的关系。下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