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小说一起看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现代文阅读-第8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E.混沌图形,就是科学的形象美
(二)释“圆圈”
——《阿Q正传》新探
鲁迅笔下的阿Q,对于自己进监狱并不烦恼,而以为“惟有圈而不圆,却是他‘行状’、上的一个污点”。不仅如此,鲁迅用一百多字详尽描写“阿Q立志要画得圆”却未能如愿的过程,其用心又是什么?
鲁迅在《阿Q正传》中并没有解答的问题,却在其杂文中暗示了解读的钥匙。鲁迅认为,圆滑是中国国民的特征之一,大团圆是中国小说、戏曲的重要特征,甚至自然景观的欣赏也有“十景病”的圆满心理,鲁迅认为,中国的历史只有两个时代:“想做奴隶而不得的时代”和“暂时做稳了奴隶的时代”,“这一种循环,也就是‘先儒’之所谓‘一乱一治”’,也就是原地不动地转圆圈。
阿Q所画的圆圈,不是一个普通的圆圈,而是中国文化的象征符号。
阿Q的精神胜利法,就是国民希求圆满的象征。阿Q的地位一降再降,面对种种不幸,心理上仍能够圆满,精神上仍能够胜利,就典型而近乎夸张地凸现了国民希求圆满的心态。
阿Q的“革命”是传统的画圆圈式的“革命”的翻版。阿Q式的革命即使成功了,也不过是另换一个皇帝甚至暴君,“在自己的瓦砾中修补老例”。因此,不能简单地在阿Q革命与辛亥革命之间画等号。
具有团圆心理的国民,只能演出一场圆圈式的革命,结尾也应该是大团圆才对,所以鲁迅为小说的最后一章命题为“大团圆”。当然,它没有重复传统小说和戏曲的大团圆,而是以具有象征意味的反语技巧,来打破大团圆。阿Q所希望的圆圈,把阿Q送上了杀头示众的路。鲁迅对封建传统文化的控诉是最令人惊心动魄的,在小说中只有《狂人日记》中的古旧传统“吃人”,可以与之相比。
用这把钥匙,也可以解决阿Q一名的争论。
不确定啊Q的姓名,在于增强其普遍性。用Q是因为它是一个拖着小辫的头,鲁迅所解剖的正是“国民的灵魂”。更重要的是,Q作为一个圆圈,正是中国文化的象征符号。不过,它已经不圆满了,因为有新的东西侵入,所以鲁迅选择了Q而不选择O。
1.“在自己的瓦砾中修补老树”一句中,“瓦砾”指什么?“修补老例”指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作者认为“解读《阿Q正传》”的“钥匙”是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结合本段文字,明确而简要地概括画线句子的含意。(20字以内)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作者以鲁迅杂文所暗示的钥匙,解答了《阿Q正传》中的许多问题。从以下几项中,选出理解错误的两项( )( )
A.解答了阿Q“精神胜利法”的根源
B.分析了阿 Q式“革命”的实质
C.解释了中国小说、戏曲为什么以“大团圆”作结
D.解释了阿Q命名的重要原因
E.批判了辛亥革命没有发动农民的严重错误
F.揭示了阿Q这一人物产生的根本原因
(三)自然与雕琢
所谓自然之美,是指作品清新而无雕琢气。
汤惠休论谢灵运与颜延年曰:“‘谢诗如芙蓉出水,颜如错彩镂金’。颜终身病之。”又《南史》载:“颜之问鲍照,已与谢灵运优劣。照曰:‘谢公诗如初发芙蓉,自然可爱。君诗如铺锦列绣,亦雕绘满眼’。延年终身病之。”
雕章琢句是六朝文学创作的普遍倾向,钟嵘针对时弊,提倡艺术表现上的“自然英旨”。钟嵘认为,当时创作违反“自然”的艺术表现主要有两个方面的不良倾向,一是用事用典,一是宫商声病。这里要谈的是个关于用事用典如何有损于自然美的问题。
刘宋直至齐、梁,写文章作诗盛行用典故,甚至发展到把一个人腹内装典故的多寡,视为学问深浅的标志。为了矫正时弊,钟嵘提出“直寻”的主张,要求诗人到生活中观察体会,摄取创作的资料营养。
“直寻”说出了艺术美的思想内容来自生活。“直寻”是诗人面向生活,从中汲取素材,用自己的眼睛观察,用自己的语言再现生活。就以颜延年来说,当他面向自然景物时,写出的诗句便有声有色,既真实又清新自然。陶渊明是一位在艺术上最有自然之美的诗人,比起谢灵运写景更高一筹,陶诗的自然之美,当然有作者天衣无缝的技巧,但何尝不得助于他对他田园生活的深刻体会?非“直寻”,依赖用事用典作诗,从根本上说是违反了文艺再现生活的原则。会源逐流,颠倒了艺术与生活的关系,怎会不轻者受拘束,有伤“真美”,重者“殆同书抄”呢!
从文艺表现形式说,自然之美的形成离不开作者的创造性劳动。文艺既然不是生活的原始照搬,就存在着物化的技巧问题。尽管艺术家们都反对雕琢气,可是实际上任何艺术创作都是既雕且琢的,包括陶渊明的“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包括“芙蓉出水”的谢灵运的诗篇,包括苏东坡“行云流水”似的文章,包括近人潘天寿盖上“不雅”印章的画,等等。我以为,古今艺术家在创作过程中雕琢之事概莫能外,只是高明者雕而无痕,拙逊者“雕绘满眼”。
作为自然之美,在表现上是一番创新,而非袭陈。陆机《文斌》云:“谢朝花于已披,启夕秀于未振”说出了根本。前一句是务去陈言,后一句是独出心裁。试想哪篇脍炙人口的诗给读者以自然之美的享受而不是独出心裁的创造呢?没有。有人以艺术家的才气如何来划分,认为才气横溢的人如李白、苏轼,纵手成文,全无雕痕。这只能是一方面的因素。杜甫“语不惊人死不休”,晚年又精心研究诗律,可谓在艺术表现上一向用功的诗人。但他的诗予人一气呵成的感觉,同样达到天衣无缝。从上述诸多诗人的创作中使我们看到,艺术美的形成,离不开生活,离不开创新。
1.“舍源逐流”的“源”和“流”分别指什么?
“源”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流”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第六自然段“作者的创造性劳动”指的是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作者举杜甫为例在于证明什么观点?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作者主张的文艺创作要追求“自然美”,其主要含意是: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四)创造意境
有意境的艺术形象,必然是独创的艺术形象,给读者带来一种新鲜、独特的美感。这种独特既来自内心世界的独特经验,又来自对外部世界的独特发现,它体现着作家充分发展的个性和个体意识,因而不雷同。
意境是作家对自我、对生活的独特发现和创造,是在内容的真实和形式的自然二者结合的基础上所进行的独特创造。王国维在强调“真景物,真感情”的同时,提出意境的描写必须做到“不隔”,他所谓的“不隔”,就是()()()()。
意境的构成离不开主体与客体两方面因素,而情与景又是这两方面因素中最基本的因素。因为文学作品的思想(“意”)不能脱离情感,情是意的内核,而景也并非指自然风景,而是包括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在内的生活画面。
在意境中,情和景不是拼凑关系,而是交互相融,契合无间。离开了“情”,孤立自在的客观之物不能成为意境;离开了“景”,抽象的“意”和“情”也不能成为意境。所以,意境中的“景”,已不是客观自在之物,而是“人化”了的“景”。意境中的“情”,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情景交融的方式,可以从两个方面来看。
情与景交融的侧重点不同,由此产生“物境”“情境”和“中和之境”。
主客交融,以物为主,偏于客观,就产生了“物境”;以我为主,以情观物,就产生了“情境”;主客交融,心物平衡,物我一体,就产生了“中和之境”。“中和之境”的特点是,景非客观之景,情与景俱化,在若有若无之际。
情与景交融的色彩组合不同。可以用哀景写哀,乐景写乐,构成情境色彩正比关系的组合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