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小说一起看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易中天品三国 全集完整版 易中天-第81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跑到马鞍山。跑到马鞍山以后,陆逊又命令部队向前推进,把马鞍山团团围定。这个时候的情况,把史书的记载,刘备这边叫做“土崩瓦解,死者万数”。刘备只好带着几个随从连夜逃出马鞍山,逃回巫县,后来又逃到永安县,——永安县原来叫鱼复县,刘备把他改为永安县,——逃进白帝城。这个时候,刘备仰天长叹说,我真没有想到会被陆逊这小子给打击和羞辱。看来刘备是太小看陆逊了,刘备和关羽都以为陆逊是个书生,他们不知道,陆逊不是书生,是儒将。刘备仰天长叹说,我败在陆逊手下,恐怕是天意吧。

  *数万蜀军在这场战争中基本上是伤亡殆尽,损失惨重,刘备靠着众将领的死保,才勉强逃入白帝城。蜀国经历了这次灾难性的打击之后,也就基本上失去了和魏吴争夺天下的能力。一生征战的刘备,在六十岁的时候却输给了不到四十岁的后生陆逊,刘备的一世英名从此付之东水;而陆逊,则是靠着火烧七百里的战绩而美名扬。那么,在这场决定蜀国命运的战争中,陆逊究竟是胜在哪里呢?

  陆逊的胜利不是天意,而是人谋。在我看来,陆逊能够取得胜利,至少有这么几个原因:

  第一是高度重视,志在必得。在猇亭前线,陆逊给孙权写过一封信,信里面一开始就说,夷陵、猇亭这两个地方是国之咽喉,是我们东吴的门户,这个地方是不能丢的;丢掉了这两个地方,不仅仅是失掉一郡之地,整个荆州的安全都得不到保障。所以,这场战争只许胜,不许败,这是第一点。

  第二点,知己知彼,胸有成竹。陆逊在给孙权的信里面分析了刘备必定失败的三个原因,第一点是刘备劳师远征,远离自己的大本营到我们的地盘里来打仗,这是第一点。第二点他说,纵观刘备一生,虽然经历了很多次战争,但是总的来说胜少败多,不是个会打仗的人。第三点就是刘备犯了一个致命的错误,舍船就步,本来他最好的办法就是水陆并进,但是他放弃了。所以陆逊对孙权说,我有把握战胜刘备,这是第二个原因。

  第三个就是沉着应战,后发制人。我觉得在夷陵、猇亭之战里面,心理战的成分占了很大的比例,很重要的一个原因就是刘备浮躁、陆逊沉着。刘备初战告捷以后,他曾经派一支军队把孙桓将军团团围在夷道这个地方。孙桓是什么人呢?是孙权同族的侄辈。这个孙桓就向陆逊求援了,陆逊说不去,用不着去,为什么呢?第一,安东中郞将威望很高,他的手下的将士都拥戴他;第二,夷道这个地方金城汤池,守得住,我们不用去救援。等到我这里我的计谋成功之后,他那边的围你不救自解。果然,陆逊这边一放火,夷道那边的围就解了。事后孙桓还特地对陆逊说,当时将军不来救我我确实是很有怨言,很埋怨的,现在才觉得大帅真是指挥若定啊。那么陆逊做这样一个决策他是冒风险的,万一把孙权一侄子弄没了呢?你开得玩笑的?他真是沉得住气,那么这是第三个原因。

  第四个原因,也就是最重要的原因,是忍辱负重,一心为公。我刚才讲了陆逊做这样一些决策是有风险的,他能够这样做是因为他有底气。陆逊本人,我们上一集讲过,未有远名,不是一个名气很大的人,不是一个元老宿将。而他率领的部下全都是一些有战功的老将军,要么就是亲贵,这些人开始不大听他指挥,叫谁谁不动。陆逊有一次召开会议,把所有的将领都找来,手按着宝剑,站起来说:诸位注意,刘备,天下枭雄,不是一个好对付的人。现在主公把这样一副重任托付给了我们,我们每个人都应该团结起来,都应该振奋自己的士气,来对付这个厉害的、狡猾的敌人。在军言军,令行禁止,请大家好自为之,本帅可是有言在先了。一番义正词严,这些人就开始听他的话。事后,孙权曾经问过陆逊,说你手下那些将领不听你指挥,你怎么不向寡人报告呢?陆逊他说:这些将军们都是我们国家的栋梁,都是主公今后要依仗的人。陆逊自己也确实没有什么本事,只有一条优点,就是忍辱负重。再说了,陆逊虽然愚钝,但蔺相如的故事还是听过的。就知道大局为重,团队同志。

  所以这就是夷陵、猇亭之战,陆逊取得胜利,而刘备失败的原因。那么这场战争形势的逆转,也是可以说是在转眼之间。刘备从猇亭逃到马鞍山,又从马鞍山逃到巫县,最后又从巫县到了被他改名为永安的鱼复县,也就是现在重庆的奉节。到了这个地方以后,遭受沉重打击的刘备心力交瘁,一病不起。刘备很清楚,他这一生的英雄生涯很快就要结束了,他将不久于人世,而他开创的蜀汉政权还必须延续下去。他心里也很明白,接替他皇位的将是他的长子刘禅,而刘禅现在只有十七岁,还是未成年人,他必须找到得力的人来辅佐他。问题是,这个得力的人能够不负他的厚望吗?他应该怎样做一个交待,才能够保证刘禅得到最好的辅佐,蜀汉政权能够延续下去呢?请看下集——永安托孤

《易中天品三国》(三十六) 永安托孤

刘备在弥留之际把自己的儿子刘禅托付给诸葛亮,这就是著名的“永安托孤”,后人常把这看作是刘备的忠厚和对诸葛亮的信任。可是也有人认为,这是刘备的狡诈,是为了防止诸葛亮专权、篡权,而给诸葛亮套上的一副精神枷锁。那么刘备的托孤究竟是体现刘备的仁义,还是刘备的诡诈呢?敬请关注《易中天品三国》之——永安托付。

  上一集讲到,公元222年陆逊在猇亭大败刘备,火烧刘备七百里连营,致使刘备狼狈逃到永安。此后,刘备再也没有回成都,最后在忧愤之中染病不起。公元 223年,刘备召诸葛亮到永安宫安排后事,其核心问题就是蜀国的江山该如何更好地传承下去。关于这个问题的交代就是历史上著名的“永安托孤”。

  刘备托孤是三国史上一件大事,就是这件事把蜀国政权一分为二:前期领导人是刘备,后期的主心骨是诸葛亮。那么在这个重大历史时刻,刘备究竟是如何把蜀汉政权平稳过渡的呢?刘备托孤的目的和真实想法究竟是什么呢?后世人对刘备的托孤又是如何解读的呢?厦门大学易中天教授将为您精彩讲述《易中天品三国》之“永安托孤”。

  易中天:

  刘备兵败猇亭,退到了永安,心力交瘁,一病不起。章武三年的春天,刘备安排了后事。这个后事的安排,记载在《三国志?先主传》,原文是:“先主病笃,托孤于丞相亮,尚书令李严为副。”也就是说,刘备托孤两个人,诸葛亮和李严,诸葛亮为正,李严为副。详细的情况记载在《三国志·诸葛亮传》,这个故事是很多人熟悉的,但是我们必须再讲一遍。

  据《三国志?诸葛亮传》的记载,刘备把诸葛亮从成都召到永安,对诸葛亮说:“君才十倍曹丕,必能定国,终成大事。若嗣子可辅,辅之;如其不才,君可自取。”这意思就是说,先生的才能十倍于曹丕,一定能够安邦定国,完成我们的大业。如果我这个儿子是可以辅佐的,请先生辅佐他;如果我这个儿子是不中用的,请先生自行其是。诸葛亮泪流面,哭着说:“臣敢竭股肱之力,效忠贞之节,继之以死。” 这意思就是说,臣一定尽到一个顾命大臣的辅佐的职责,以忠贞不二来报效陛下,直至献出我的生命。于是刘备下诏刘禅,说,你要像对待父亲一样对待丞相。这就是著名的永安托孤,也叫白帝城托孤。但是据有学者考证,刘备的托孤是在永安县的永安宫,不是在白帝城,所以我们称为永安托孤。

  对于这个故事,历史上有不同的评价,有的充分肯定,有的予以置疑。在这一集我就把这两种观点都讲给大家,然后提出我的看法。

  首先表示肯定的,是《三国志》的作者陈寿。陈寿的评价非常高,陈寿在《三国志·先主传》的评语里面说,刘备“举国托孤于诸葛亮,心神无贰。诚君臣之至公,古今之盛轨。”所谓“心神无贰”就是没有任何保留,也没有任何犯忌。也就是说君臣关系在这里达到了最大公无私,这样的一个境界,是古往今来君臣关系的最高典范,这是陈寿的评价。那么陈寿为什么会做出这个评价呢?问题恐怕就在“如其不才,君可自取” 这八个字上。那么这八个字是什么意思呢?陈寿没有说,我不能乱猜,但是一般人的理解,是说如果我这个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1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