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小说一起看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隐藏的论语-第104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教:则融合道、仁、德为一体的教育、传承,并相应保留一些资料内容。《述而第七》主要探讨孔子的教育思想。《子张第十九》是一个重要补充。其他如《乡党第十》、《微子第十八》都是强调孔子行履身教的部分。

  以上四块内容,都是以“道”一以贯之的。其他各篇均两两相对,互为补充。如《八佾第三》讲礼的本意,《先进第十一》讲礼乐演化贵在“朴野”,二者相互发挥,互为补充。《里仁第四》讲里仁悟道的原则,而《颜渊第十二》讲里仁的纲目为“非礼勿视,非礼勿听,非礼勿言,非礼勿动”,互为承辅。同样《为政第二》讲“为政以德”的原则,而《子路第十三》则讲为政的纲目原则,二篇互补。再如《乡党第十》讲“礼”、德的落实,而《微子第十八》讲“政”、仁的落实,均是研究资料性质的内容。其他各章两两互动,不再一一点明,请读者自行思维,便能深有感悟。

  由道而至外用之学,便是智慧的发挥。德与智慧的结合,表现在诗、礼、乐上,其基础在知人。仁与智慧的结合,表现在为政方面,其基础是中庸。

  道、仁、德和智慧的关系如图表三所示:

  (图表三:显智图)

  由图表三我们可以看出,“智”的内容虽然在《论语》中没有专门列出章节来讨论,但它贯穿于仁、德的讨论当中,是极其重要的儒家思想的组成部分,这一点是之前《论语》注释普遍没有注意到的。实际上,心性的学问追究到底,都是智慧的成就。例如佛教中的六度(布施、持戒、忍辱、精进、禅定、般若'bōrě')修行的目标是“波罗密”,即“智慧到彼岸”。六度都要成就智慧,否则不能算合格。儒家思想也是一样,仁也好,德也好,道也好,终究都是智慧的成就。“燕鹊图”中有智慧论述的几个篇章,便是整部《论语》的核心。拥有智慧,上可发展为礼乐、仁政的外用之学,下可避免走入季氏、阳货的歧途;内可悟道成就仁德,外可知言知人,明理达物。孔子学问的最高点,便是一个“权”字。它就代表悟道后显发出的圆满智慧,所以道一以贯之,实际就是智慧的一以贯之。

  儒学培养的是世间所需的高级人才,不是酸得连狗都不吃的老学究,二者的区别就在于能不能领悟到“智”。比如待人以礼,需以“知人”为基础,对豪放爽朗的人,你不必拘泥礼的细节,而对谨小甚微的人,就需要照顾自己的言行别冒犯他“敏感”的神经。同样,对学生、老师、亲人,都需根据各人的不同特点,确定自己与他交往的方式。在为政方面,如果不懂得权衡、中庸,面对复杂的现实政治生活,则寸步难行。其他如“孝”的智慧、“忠”的智慧、“隐”的智慧,在《论语》中随处可见。只要我们细心观察就会发现,《论语》的条条目目,无不关乎智慧,无不体现了“权”的圆融无碍的妙用。

  我们再回到《学而第一》篇首章:“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如果对照燕鹊图,看整部《论语》的结构,就知道:

  “学而时习之”是讲仁的外用,如何兴仁政的内容,即以天命之学影响时代。

  “有朋自远方来”是强调礼乐的教化作用,即以天命之学影响他人。

  “人不知而不愠”是指个人品德的成就,即以天命之学来成就自己的德行。

  以上三条,都以知天命为基础,以“道”一以贯之。此处将天命之学一分为道、德、仁三线发展。

  我们再回到《尧曰第二十》篇最末一章:“不知命,无以为君子也。不知礼,无以立也。不知言,无以知人也。”

  知天命为悟道,孔子之学才能豁然贯通。

  知礼为悟道的纲目,克己复礼而后能天下归仁,所以不知礼便不能知天命之道。

  知言是知礼之基础,不知言,即不知人心所向,不能准确贯彻礼的内涵,所以不知言就无从克己复礼。

  由此明白知言、知礼、知天命本是环环互扣,无法析分而打成几截的,仁、德、道复收归于一。

  如此再读《论语》首章——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是孔子跑题吗?是孔子说了三件风牛马不相及的“三乐”吗?整部《论语》都见不到第二例!所以它真正的解释应为:“学习要利益时代、利益他人、利益自己。”整段话就是说一个完整的意思,这既与“为学”的首篇中心思想呼应,更与整部《论语》的精神呼应,何其重要也! 
 
  
  
 
《论语》“野孩子”疑云
 
 
      
   
  通读《论语》可以发现:它构思完整、说理严谨,前后呼应、一气呵成,绝不是孔子语录的简单排列。杨伯俊在《论语译注·导言》中对“论语”的命名有两点结论:一是“论语”的“论”,是“论纂”的意思,“论语”的“语”是“语言”的意思,“论语”就是把“接闻于夫子之语”“论纂”起来的意思;二是“论语”的名字是当时就有的,不是后来别人给它的。钱穆在《论语新解》中也认为:《论语》的“论”,是讨论编次;《论语》的“语”,是“谈说”的意思,同于《国语》、《家语》一类。然哉斯言,壮哉斯言!命名便已点出《论语》的要点,不仅在“语”,更在其“论”!也就是说:如果不抓住《论语》各篇篇旨的编辑思路及各章的编辑脉络,是无法领会到真正的孔子思想及其体系的。但后人恰恰是对这个摆在“语”前的开明宗义的“论”字,视而不见,习惯性地断章取义,凭那零碎的片言只语去臆测《论语》之宏深,岂不是一叶障目,不见泰山么!

  既然《论语》的灵魂在“论”,那么,它究竟是怎样编辑出来的呢?

  今天我们看到的《论语》其实并非它的原貌。因秦始皇“焚书坑儒”,《论语》遭到毁灭性的对待,直到西汉时期才发现有口头传授及从孔子住宅夹壁中所得的《论语》本子,包括:鲁人口头传授的《鲁论语》20篇,齐人口头传授的《齐论语》22篇,从孔子住宅夹壁中发现的《古论语》21篇。西汉末年,帝师张禹精治《论语》,根据《鲁论语》删除了《齐论语》的“知道”、“问王”两篇,另成一论,称为《张侯论》。东汉末年,郑玄以《张侯论》为依据,参考《齐论语》、《古论语》,作《论语注》,是为今本《论语》。《齐论语》、《古论语》不久亡佚。

  那么,今本《论语》是不是与《论语》原貌相差迥异呢?答案是否定的。

  《古论语》得自孔子住宅夹壁之中,发现时间较早,又是文字的流传,较口头流传有更高的准确性,同时发现的还有古文的《尚书》、《礼记》、《孝经》等几十篇古籍佚文,史有注载(见《汉书·艺文志》)。《古论语》包括21篇,比《鲁论语》多出“子张问”一篇,相当于将今本《论语·尧曰第二十》篇子张问政的内容单独成篇。另外,《古论语》与《鲁论语》有400字左右的异字,篇序也有所不同。这一方面可能是因为《古论语》用的是古文字(战国时通行于六国的文字);另一方面可能是《鲁论语》在流传过程中有误抄。传抄而形成的版本差异在古代十分普遍。比如《老子》一般都认为是老子手著,可后世依然出现各种异字、异读版本,便是在传抄过程中造成的。三种版本的《论语》中,应该肯定的是,《古论语》与《鲁论语》的内容基本是一致的。而《齐论语》除多出“知道”、“问王”两篇外,各篇内容、行文异字、篇序也颇不同于《鲁论语》。何晏在《论语集解叙》中说:“《齐论语》二十二篇,其二十篇章句颇多于《鲁论》。”

  如果我们抛开齐、鲁口语差异而造成的行文异字(秦始皇时才统一文字,之前各国文字不同、方言各异),抛开“口头版”因口述人记忆方式不同造成的篇次不同的影响。那么,三个版本的《论语》可能都源自一个基础原型,它是有一定的谋篇布局和大致架构的,就象《红楼梦》的创作一样——作者“批阅十载、增删五次”,它的具体内容和细节在不同时期会有所不同。我们在通读《论语》之后确实可以感觉到:《论语》的编辑乃是宏篇巨构,必定要经过长时间的反复雕琢。

  今本《论语》的内容、篇次更近于孔子故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2 2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