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小说一起看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隐藏的论语-第106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我们回顾《八佾第三》、《先进第十一》及《论语》其他篇章对礼的阐述,无疑是强调礼贵在用心,而不必拘于形式的观点。这就说明:曾子的观点与《论语》所表现出来的观点一致。而整篇《论语》“忠恕”、“克己复礼”的纲目都是“礼”。所以曾子之好礼,确实是抓住了孔子心性之学的关键,若非悟道之人,绝无此等智慧。

  其四,在孔子的一传弟子中,曾子虽然是最年轻的弟子之一,但我们在很多资料中却发现他曾直言呵责其他的一传弟子,而呵责之后,那些弟子还都心服口服。比如曾子呵斥子夏为儿子去世而失明、及令世人误以为他就是孔子等行为“不懂礼”,见《礼记·檀弓上》:

  子夏丧其子而丧其明。曾子吊之曰:“吾闻之也,朋友丧明则哭之。”曾子哭,子夏亦哭,曰:“天乎!予之无罪也。”曾子怒曰:“商,女何无罪也?吾与女事夫子于洙泗之间,退而老于西河之上,使西河之民,疑女于夫子,尔罪一也;丧尔亲,使民未有闻焉,尔罪二也;丧尔子,丧尔明,尔罪三也。而曰女何无罪与!”子夏投其杖(子夏年纪比曾子稍大,丧子之时已是晚年)而拜曰:“吾过矣!吾过矣!吾离群而索居,亦已久矣。”

  这一段除了表明曾子的德行、威望,连子夏都心服之外,更说明子夏离群索居,极少与其他弟子交往,他何从得到众多孔子语录而修《论语》?此外,曾子还曾呵斥立有子为师一事,评价子张“未仁”,还批评过子思说话太冲等等,其“温而厉”的师长特征非常明显。以他如此年轻的身份,何以拥有这么高的威望?相必是和他的道德学问有关,也可能与他一生精心整理孔子学说而获得其他弟子的尊敬有关。

  其五,从各篇顺序与孔子《周易·序卦传》内容的吻合上看,《论语》编辑者曾仔细研究过孔子以《周易》论证道、德的内容,但《论语》内文谈诗谈礼谈乐,却刻意回避谈《周易》,可见此编辑者不是《周易》的正传,于《易》不精,而曾子也颇符合这一特点。

  其六,从已知的史料看,曾子死于公元前436年,《礼记·坊记》中子思曾引用“《论语》曰:‘三年无改于父之道,可谓孝矣。’”,子思子死于公元前402年,所以《论语》成书当不早于公元前436年,不晚于公元前402年,此时间点与曾子主导编辑《论语》并不矛盾。例如《孟子》一书,便是以孟子手著为主,其弟子在孟子死后再续加部分内容编辑而成。

  其七,如果《论语》是出自曾子,那么,为什么《论语》对有若、冉求有的语录称“子”,有的语录又不称“子”?另外为什么出现直称名字的“宪”、“牢”?

  我的回答是,孔子死后,曾子看到孔门弟子分裂离散的现实,孔子学说随时面临消亡失传的危险。以他的性格为人,悟道之后根本不会醉心当“教主”,也不会想与孔子并尊。所以他一方面反对强立学识不够的有若为师,另一方面将自己全付精力用于孔子学术精华的整理。事实上,当时也只有威望强过有若的曾子有这个能力和威信去整理孔子的学说。要整理孔子的学说,则必需搜集素材,就象现在心中心法的弟子正四处向人征集元音老人生前的生活小事一样,所以《论语》各章内容均从各弟子处得来。如果是有若的弟子提供的语录,则尊有若为“有子”。如果语录是从冉求的下属处得来,便极可能称冉求为“冉子”,以尊其大夫之职。“闵子”之称可能是后人传抄时漏写了“骞”字,也有可能该语录是由闵子骞的弟子所提供。其他称“闵子骞”内容的语录,可能是闵子骞本人提供的,所以他谦虚地直称自己的字。季康子问政的几章内容,如果是从冉求等处得来,很可能就用“孔子对曰”,以示对“老板”的敬意。若是从曾子等不在季康子那里从政的弟子处得来,则用“子曰”,没拍季康子的马屁。所以,在季康子身上出现“子曰”和“孔子对曰”的不同,概属无心为之的巧合。另外,“宪问”、“牢曰”的语录可能是由原宪、牢两人提供,他们或因归隐山林而很谦虚地直称自己的字。这些语录收集来之后,曾子尽量保持了原貌,没有在称呼上进行修改,所以才出现现在《论语》中称呼、个别用词不一的现象。

  另外,我大胆预测曾子只发起过一次大规模的素材搜集,其时间应在有若被立为师之后,子夏等人立派之前,此后再没有进行大规模的搜集。因为后来立派的子张、子夏、子游等,均未有称“子”的语录,而《子张第十九》篇各家语录,应是曾子自己在编辑过程中零星收集而来,对各家均不称子。这也能解释为什么曾子的语录在时间上涵盖较长(他自己的语录随时可以收录),而其他弟子的语录(除了《子张第十九》篇外)基本都是孔子生前时的,有极少几条是有子被立为师时期的,其他则无矣。

  所以,《论语》全篇都隐含着强烈的曾子色彩,只是一般人都按章去读《论语》,难以发现曾子的整体观而已。我相信《论语》是在曾子的直接领导下,由其弟子最后整理而成的。《论语》极可能凝聚了曾子一生的心血,其编辑过程起码历时几十年,几经精雕细琢,臻至完美。《论语》的弘传则在曾子死后不久,其弟子不敢再进行大幅度的增删,而开始流传于世。曾子在整理的过程中,一方面尊重孔子学说的原汁原味,可使各弟子生起信心,另一方面经由自己的悟道体验,提领出孔子学说的重点及纲目,方便大家修学实证。所以《论语》表面看并无一字直接表露曾子自己的道见,却在全篇布局和各篇章节的逻辑、义理上,和盘托出他的心得智慧,以帮助和影响其他弟子正道而行。 
 
  
  
 
子思无师自通?
 
 
      
   
  那么,《论语》是不是曾子独力完成的呢?而那个最后定稿的曾子弟子又会是谁?我给出的答案是子思。

  对于子思的师门问题,近代康有为等人认为子思、孟子师出子游,原因是《荀子·非十二子》中,荀子批驳了思孟学派,并将其与子游相联系:

  略法先王而不知统,犹然而材剧志大,闻见杂博。案往旧造说,谓之五行,甚僻违而无类,幽隐而无说,闭约而无解。案饰其辞而祗敬之曰:此真君子之言也。——子思唱之,孟轲和之,世俗之沟犹瞀(mào愚昧)儒,嚾嚾(huàn)然不知其所非也,遂受而传之,以为仲尼、子游为兹厚于后世。是则子思、孟轲之罪也。

  这段文字是批评子思造说而附于孔子之口,文中将子游与仲尼并列,只可说明子游在孔子死后,是影响力比较大的一个支派而已,并不能说明子思和孟子就是师出子游。而且,孟子生卒时间与子思生卒时间没有重叠,孟子并非子思的亲传弟子。所以“子思唱之,孟轲和之”不能说明孟子是子思的弟子,“以为仲尼、子游为兹厚于后世”也并非指出子思师出子游,此结论乃康有为随意臆测得出,不可征信。康有为之所以架构出“孔子—子游—子思—孟子”的道统,是想借“子游”道统的权威性诉求他提出的维新政略的权威性,是出于提高“大同”、“小康”学说理论地位的需要。

  现代学者从马王堆出土的帛书和郭店楚简出土的早期儒家言论看,都认同子思的思想受《论语》影响很深。比如子思学说注重情、性的特点,与《先进第十一》篇讲孔子的喜、怒、哀、乐、弹、赞、爱几乎一致,其他如中庸、天命的观点,都难逃《论语》的影子。而且,近代有学者考证《大学》作自子思,我深以为然。

  《大学》中有“曾子曰:‘十目所视,十手所指,其严乎!’”一句,若作者是曾子本人,似不可能将自己的话引用为“曾子曰”,若《大学》为曾子门人所记,则文中其他非“曾子曰”的内容,就应该出自该弟子之口。

  郭沂在《子思书再探讨――兼论作于子思》一文中提到“明代丰坊曾说家藏魏三字石经《大学》榻本,有虞松《校刻石经表》引贾逵说:‘孔伋居于宋,惧先圣之学不明,而帝王之道坠,故作《大学》以经之,《中庸》以纬之。’”我们若细读《大学》、《中庸》,确可看出二篇意趣之相通之处,比如慎独、天命、性、诚等的理解,如出一源。不少史料记载,子思作《中庸》原有47篇,《中庸》、《大学》极可能是《中庸》一书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2 2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