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小说一起看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隐藏的论语-第75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疾是病,疾固就是以固为病,固指顽固不化。南怀瑾先生将“疾固也”解释为:“是我太过执着的毛病啊。”我觉得不是很通顺。或许大家都有类似的经验,对一些顽固不化的人,明知道跟他讲道理不起作用,可看见他要做出伤天害理的事情时,还是忍不住去劝阻他,总希望能起到一点作用。

  有时候我们阻止别人做一件事情时会说:“别那么干,会出事的。”他们或会反问:“你敢肯定吗?”未来的因果谁敢百分百肯定呢?所以我们只好旁征博引、循循善诱,这在外人看来或许象是在耍口才吧。《诗经·黍离》说:“知我者,谓我心忧;不知我者,谓我何求。”微生亩便是这样对孔子说:你何苦来呢?难道是想表现口才吗?

  若从上章“不逆诈,不亿不信”的观点看,连孔子这样的圣贤之人,尚且被人误会他是逞口舌之佞,所以我们平时最好不要急于对一件事下定论,免得冤枉好人。

  『35』子曰:“骥不称其力,称其德也。”

  孔子说:“称良马为骥,不是称赞它的气力,而是称赞它的品德。”

  孔子似乎在说:虽然我不能说服那些顽固不化的人,可是我的心愿是好的,好比良马,它爱护主人的品德值得肯定,至于结果如何又有什么重要呢?

  『36』或曰:“以德报怨,何如?”子曰:“何以报德?以直报怨,以德报德。”

  有人说:“以恩德回报别人的怨恨,怎么样?”孔子说:“那怎样才能回报恩德?以正直回报怨恨,以恩德回报恩德就好了。”

  有人误以为遇事一定要忍,以德报怨才是真修行。可问题是:你真有德吗?我看若不是圣贤下凡,不可能做到以德报怨,做不到却要装个以德报怨的样子,反成“机心”,离道渐远了。直心是道场,我们平凡人能以正直面对怨恨就很好了。你对我恶毒,我不以恶毒相对,但可以离你远点。“慈悲生祸害,方便出下流”,不同性格的人得用不同的方法来对付,这叫法无定法。换句话说,孔子对那些顽固不化的人,骂上几句不也可以吗?起码让他们知道别人不都是傻子,以后也许会少造些罪孽。

  再往深里说:以直报怨其实就是以德报怨啊!德是实相无相的,不着痕迹、不造作的才是德。“思无邪”嘛,哪里能执个德相呢?所以直也就是德。直者,正直、毋枉。“以德报德”实际上仍是在强调“直心”。 
 
  
  
 
 知音少,弦断有谁听?
 
 
      
   
  『37』子曰:“莫我知也夫!”子贡曰:“何为其莫知子也?”子曰:“不怨天,不尤人,下学而上达。知我者,其天乎!”

  孔子说:“没人了解我啊!”子贡说:“怎么能说没人了解您呢?”孔子说:“我不埋怨天,也不责备人,下学礼乐、人事而上达天命,了解我的只有天吧!”

  圣人心日月。孔子周游列国,在普通人眼里不过是求闻达的名利之徒。可实际上孔子有很多机会能够轻易得到爵禄,但最后都放弃不行。所以孔子是怀着济世救民之心,而无自私自利之意,有几个人能了解他这份悲天悯人的情怀呢?

  下学而上达,是说孔子由一般的礼乐、典籍、人事中,领悟到形而上的仁、道之学,廓然无我而发起清净的仁爱之心。这时再看普通世人,有谁能够体悟自己的心态呢?恐怕只有老天才了解吧。感念孔子心意,赋诗一首颂之:

  德至峰巅绝尘迹,横亘古今能几人?

  周游列国情难舍,不为稻梁为苍生。

  『38』公伯寮(liáo)诉子路于季孙,子服景伯以告,曰:“夫子固有惑志于公伯寮,吾力犹能肆诸市朝。”子曰:“道之将行也与?命也。道之将废也与?命也。公伯寮其如命何!”

  公伯寮向季孙告发子路。子服景伯把这件事告诉给孔子,并且说:“季孙氏已经被公伯寮迷惑了,但以我的力量还能够把公伯寮杀掉,将他陈尸于市。”孔子说:“正道能够得到推行,是天命决定的。正道不能得到推行,也是天命决定的。公伯寮能把天命怎么样呢?”

  公伯寮姓公伯名寮,字子周,孔子的学生,曾任季氏的家臣。子服景伯是鲁国大夫,姓子服名何,字伯,“景”是他的谥号。肆诸市朝指古时处死罪人后陈尸示众。

  子路被公伯寮告发一事,一般认为是孔子“堕三都”计划时,孔子命子路为季氏宰,想利用季氏与家臣的内部矛盾而收其兵甲。公伯寮便在季氏面前说了子路坏话。看公伯寮的品德,只能“彼哉彼哉”地摇头了。

  “道之将行,命也。”命指天命。以“杀”来推行天命的清净之道,本身就不是正道,所以孔子不为也。另外我们可以发现,孔子是经常谈论“命”的,“子罕言利,与命、与仁”不应解释为“孔子不谈论利、命、仁三个话题”。

  天命本自清净,如同镜子,你以什么心去感,它便以什么心相应。治世主张能否顺利推行,自有它自身的因缘规律,我们不必妄作强为。何况,“命”的清净不因道得行而强一分,也不因道难行而减少一分。所以我们乐得随缘,坐看风云起,无事在心头就好了。这种随顺因缘的做法,不同于一般意义的宿命论,他并不消极,而是积极去创造圣贤之道兴起的因缘,但不勉强蛮干,不必执着事情的结果,凡事求诸于己,不怨外境。

  『39』子曰:“贤者辟世,其次辟地,其次辟色,其次辟言。”子曰:“作者七人矣!”

  孔子说:“贤者避开动荡的尘世而隐居,次一等的避开乱地而迁居,再次一点的避开别人不善的脸色,再次一点的避开别人不善的言语。”孔子又说:“这样做的已经有七个人了。”

  七人指伯夷、叔齐、虞仲、夷逸、朱张、柳下惠、少连。

  孔子其实非常赞同乱世隐居避世的态度——“邦有道则见,邦无道则隐”。但是孔子自己却没有选择避世的路线,不是因为他热衷名利,而是“疾固也”,看不惯人心不善、人心沉沦的社会现象而已。

  “辟色”让我想起《乡党第十》篇末的“色斯举矣,翔而后集”的野山鸡。孔子感叹连它们都懂得避开人不善的脸色,而何我孔丘还处处讨别人不善的脸色看呢?是不识时务吗?是他想挽救社会人心而义无返顾啊!

  『40』子路宿于石门。晨门曰:“奚自?”子路曰:“自孔氏。”曰:“是知其不可而为之者与?”

  子路在石门过夜,看门人问:“你从哪里来?”子路说:“孔子那里。”看门人说:“是那个明知行不通却还要去做的人吗?”

  “知其不可而为之”便是“疾固也”的注脚,也可视为孔子一生行止的“盖棺定论”,颇能衬出他为唤醒世道人心而舍身忘躯的悲壮情怀来。

  『41』子击磬(qìng)于卫。有荷蒉(hèkuì)而过孔氏之门者,曰:“有心哉,击磬乎!”既而曰:“鄙哉,硁硁乎!莫己知也,斯已而已矣!‘深则厉,浅则揭(qì)’。”子曰:“果哉!末之难矣!”

  孔子一次正在卫国敲击磬,有一位背扛草筐的人从门前走过说:“击磬人真是有心于世的人哪!”一会儿又说:“可惜,磬声硁硁而落寞。世人不了解你,那就顾好自己就是了。《诗经》上说‘水深索性穿着衣服游过去,水浅才撩起衣服趟过去’。”孔子说:“批评得真干脆啊!我无话可说了。”

  荷指肩扛,蒉指草筐。“深则厉,浅则揭”见《诗经·邶(bèi)风·匏(páo)有苦叶》。

  音乐是表达人们心志的方式。失恋的青年喜欢唱幽怨哀婉的情歌,虽五音不全,听得让人起鸡皮疙瘩,可唱者极投入动情。孔子便有点这个意思,怀才不遇、壮志难酬,便纵情于击磬。背扛草筐的人一听就听出来了。那人便替孔子惋惜道:何必自讨苦吃呢,这个时代不可救了,顾好自己就可以了。

  “果哉!末之难矣”一句,末意思是责难、穷究其理。李炳南先生在《论语讲要》里将之解释为“如果确实能像这样独善其身,我也就没有什么可为难的了!”我认为不太合适。本章是与上章“知其不可而为之者”相呼应的,表明孔子并非不知道独善其身的道理,而是要将世人的烦恼与痛苦一力承担,而恰恰此点,不为一般人所了解。《史记·孔子世家》记载有一事,与此处相仿:

  孔子适郑,与弟子相失,孔子独立郭东门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2 2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