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小说一起看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隐藏的论语-第96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9』大师挚适齐,亚饭干适楚,三饭缭适蔡,四饭缺适秦,鼓方叔入于河,播鼗武入文汉,少师阳、击磬襄入于海。

  大师挚:大通“太”。太师是鲁国乐官之长,挚是人名。亚饭、三饭、四饭:都是乐官名。干、缭、缺是人名。鼓方叔:击鼓的乐师名方叔。鼗(táo):长炳摇鼓,两边有小槌,摇动时可击打。少师:乐官名,副乐师。击磬襄:击磬的乐师,名襄。

  太师挚到齐国去了,亚饭干到楚国去了,三饭缭到蔡国去了,四饭缺到秦国去了,打鼓的方叔到了黄河边,敲小鼓的武到了汉水边,少师阳和击磬的襄到了海滨一带。

  《论语》编辑者是说,你看现在的鲁国,精通礼乐的人走的走,隐居的隐居,虽然是因为天下无道的原因,可总该有人留下来作出努力吧,即便徒劳无功,也算是尽自己的责任啊。

  『10』周公谓鲁公曰:“君子不施其亲,不使大臣怨乎不以。故旧无大故,则不弃也。无求备于一人。”

  周公对鲁公说:“君子不怠慢疏远他的亲属,不使大臣们埋怨得不到重用。旧友老臣没有大的过失,就不要遗弃他们,不要对人求全责备。”

  施(shǐ)通“弛”,即疏远。

  文意是周公讲为君之道,君对臣、对民要亲之以德,故旧不遗。可为臣、为民之道呢?我们对自己的国家就可以忍心遗弃?用自暴自弃的心态任凭天下迷乱吗?好比企业效益不好,面临难关的时候,有能力的人全走了,就没有一个忠诚的、有能力的人留下来陪企业度过难关吗?孔子就是那个愿意留下来的人,最后企业也许还是要破产倒闭,可孔子尽了君臣之义,也就问心无愧了。

  孔子面对误会和嘲笑,愿心不改,义无返顾地履行自己的责任。后世说孔子超凡入圣,或许就表现在此处吧。

  『11』周有八士:伯达、伯适(kuò)、仲突、仲忽、叔夜、叔夏、季随、季騧(guā)。

  周代有八位贤士:伯达、伯适、仲突、仲忽、叔夜、叔夏、季随、季騧。

  周代的繁荣昌盛,是因为人才济济,而天下大乱的时候,不就更需要杰出的人才吗?所以,天下无道时,有人选择隐居路线,可孔子却“知其不可而为之”。

  这一节具体阐述了孔子对隐居的真实心态,倡导大家不必都走隐居的路线,而要思考长幼、君臣之义,以天下苍生为念。可见,儒家与大乘佛法实无二致。 
 
  
  
 
 

《微子第十八》全篇回顾
 
 
      
   
  第1…5章,讲孔子不得其君,不得其时。微子、箕子不得其君而避之,柳下惠不得其时而避之。孔子呢,既不得其君,又不得其时,所以接舆才唱“何德之衰”,德运真差啊。

  第6…11章,天下无道,象长沮、桀溺、丈人等有德者均避世而居,而孔子却知其不可而为之,宁可徒劳努力,也不想废长幼之节、君臣之义。孔子对各种隐居的态度,认为是无可无不可。鲁国精通礼乐的人才都隐居或出国了。周公有他的君道,我们怎么能没有臣道呢?周朝的礼乐文治,是因八士相辅啊。所以大家不必都走隐居的路线。

  微子是一个隐者,本篇以他为主角,是要讲述孔子对隐居者的态度,并对隐居者可能形成的偏差予以指出,表达孔子以行设教,利人救世的心志。本篇重点是表现孔子将“仁”落实于言行,堪称躬行君子的一面,可作为研究春秋时期隐士的资料,也可视为《子罕第九》篇赞同积极利人的人生观的进一步发挥和补充。本篇讲孔子“仁”的落实,与《乡党第十》篇讲“礼”的落实也遥相呼应。 
 
  
  
 
 
子张第十九子张的传承
 
 
      
   
  『1』子张曰:“士见危致命,见得思义,祭思敬,丧思哀,其可已矣。”

  子张说:“士碰到危险时能奋不顾身,有利可得时能考虑是否合乎义,祭祀时能想到对神灵恭敬,居丧的时能想到对先人的哀伤,这样就可以了。”

  《韩非子·显学》中说:“世之显学,儒墨也。儒之所至,孔丘也。墨之所至,墨翟也。自孔子之死也,有子张之儒,有子思之儒,有颜氏之儒,有孟氏之儒,有漆雕氏之儒,有仲良氏之儒,有孙氏之儒,有乐正氏之儒。……故孔、墨之后,儒分为八,墨分为三,取舍相反不同,而皆自谓真孔墨。”

  子张性格比较偏激,他终身未仕。孔子死后,居陈国,收徒讲学。子张下来的弟子以后就形成了“子张之儒”。子张、子夏、子游之儒,曾遭荀子批评为“贱儒”。《论语》下半部以人名为题,皆隐含其存在偏差和不足,本篇以子张作为篇题,似乎编辑者也认为子张在儒家学说的学习方面,未能澈悟。

  『2』子张曰:“执德不弘,信道不笃,焉能为有?焉能为亡?”

  子张说:“执守仁德却不能发扬光大,信仰道却不忠实坚定,这怎么能说有,又怎么说他没有?”

  有什么?无什么?我认为是“道心”,学道真能“咬定青山不放松”的很少。就象有些男女交朋友,却不结婚。你说她们是有感情还是没感情?要说有感情,为什么不结婚?要说没感情,为什么他们相处得也不错?生活中有太多这样一面往前走,一面留后路的人了。

  子张是批评“执德不弘、信道不笃”的人,主要是说他们缺乏切实履行的毅力和弘扬教化的责任感。那份不想负责,躲避承诺的爱情,还是真正的爱情吗?“信为道元功德母,长养一切诸善根。”真信就意味着真干。所以,现在很多人说自己是“信佛的”,那个“信”字基本都要打个问号。

  『3』子夏之门人,问交于子张。子张曰:“子夏云何?”对曰:“子夏曰:‘可者与之,其不可者拒之。’”子张曰:“异乎吾所闻。君子尊贤而容众,嘉善而矜不能。我之大贤与,于人何所不容。我之不贤与,人将拒我,如之何其拒人也!”

  子夏的学生问子张怎样结交朋友。子张说:“子夏是怎么说的?”答道:“子夏说:‘可以相交的就和他交朋友,不可以相交的就拒绝他。’”子张说:“我所听到的不是这样:君子既尊重贤人,又能容纳众人,既能够赞美善人,又能同情能力不够的人。如果我是十分贤良的人,那我对别人有什么不能容纳的呢?我如果不贤良,那人家就会拒绝我,又怎么谈能拒绝人家呢?”

  孔子死后,弟子之间发生了一些相左的言行,本章就是有趣的碰撞。

  子张和子夏,孔子曾说:“师也过,商也不及。”说子张过激,而子夏又显得不足。从一些史实资料看,似乎子夏性格乖僻,离群索居。有人认为子夏较全面接受了孔子的学说,“春秋”的《公羊》、《谷粱》二传便出自子夏,甚至还有人认为《论语》可能也是出自子夏之手。 
 
  
  
 
 
子夏的传承
 
 
      
   
  『4』子夏曰:“虽小道,必有可观者焉。致远恐泥,是以君子不为也。”

  子夏说:“即便是些小的技艺,也必定有值得研究玩味的地方。可要想以此通达远大目标,恐怕会陷入困境,所以君子不这么做。”

  三百六十行,行行出状元。象棋有象棋的门道,广告有广告的学问,虽是小道,也够你钻研一辈子的。但是这些技艺和专业都无关人的生死大道,是以君子务本,知“闻道有先后”也。

  『5』子夏曰:“日知其所亡,月无忘其所能,可谓好学也已矣!”

  『6』子夏曰:“博学而笃志,切问而近思,仁在其中矣。”

  『7』子夏曰:“百工居肆以成其事;君子学以致其道。”

  子夏说:“每天学到一些过去所不知道的东西,每月都不要忘记已经学会的东西,这就可以叫做好学了。”

  子夏说:“广泛学习并且不停地朝着目标前进,认真地提出问题并且联系身边的实际情况去思考,仁就在其中了。”

  子夏说:“工匠住在作坊中生产商品,君子在学习中达至形而上道。”

  百工指各行各业的工匠。肆(sì)是古代社会制作物品的作坊。

  从这几章的内容看,子夏认为以身边事出发,博学笃志,切问近思,仁就在当中,而道则可通过不断的学习去求索。从文句上看是不错的,关键是有没有孔子说过的“未知仁,焉得仁”的问题。如果连仁的正确概念都没弄清楚,不知道什么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2 2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