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小说一起看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铁血大民国-第1328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常瑞青笑了笑道:“君劢,我们现在的思维一定要改变了,现在的中国已经不是一个人多地少粮食短缺的国家了,我们的国情是人多地大,粮食充足……如果把中亚、西伯利亚的15亿亩耕地都开发利用起来,我国的耕地总面积就要超过40亿亩,要是再算上日本本土、菲律宾和东印度群岛上面耕地面积。恐怕45亿亩都不止。如果按照我们现在这种精耕细作的办法,种出来的粮食能卖的出去?而且就算有45亿亩耕地,由4亿多农民一分。人均也就是10亩耕地,又能打多少粮食,又能卖多少钱呢?比起在城里面做工的工人又如何?”

张君劢和汪精卫连连点头,常瑞青提出的问题的确很值得深思。按照现在的粮食价格。一亩土地的收入顶天就是三四十块华元,而且这还是最好的水浇地,还包括了各种各样种地的成本,每种一亩土地的净收益是无论如何都不会超过十五块华元的,就算一个人种二十亩地,累死累活一整年也不过是三百块华元的收入,顶多相当于城市工人四五个月的收入。而一人耕种二十亩土地所要付出的辛劳可要远远超过在工厂里面做一份工啊!而且现在的粮食价格还是建立在二十多亿亩耕地的基础之上的,如果真的把中亚和西伯利亚的土地都开垦出来。只怕粮价就跌得不像话了,到时候种地的农民还不亏死!

看到张君劢和汪精卫如梦初醒的样子。常瑞青微笑了下又道:“自清朝中后期以来直到联邦成立之前,我中华人口日渐繁盛而版图始终未得扩张,亿兆人民只能守着一点微薄的土地靠精耕细作才勉强温饱,所以对土地对粮食的渴求无比强烈,大概谁都没有想过农田太多粮食太多的问题?”

“倒是这么回事儿,”张君劢苦笑道:“没有想到土地多了粮食多了也成了问题,这种事情要是早个十年谁敢想啊?”

“那是,这都是总理的功劳,开疆辟土到了现在这种地步,在我中华有史以来堪称第一人呐!”汪精卫的马屁话倒是张口即来,不过却也说出了实情。

常瑞青得意地笑了笑,摆摆手道:“这都是大家一起努力得来的,如果说有功,那也是我们这一代中国人有功于子孙后代!”他顿了下,放沉语气道:“不过开疆辟土并不是我们的根本目的,我们的根本目的还是要实现全中华六亿多人民的共同富裕,民富才能国强,国强才能为子孙后代守住这3000多万平方公里的基业。所以咱们现在的首要任务还是实现富民,对于中亚和西伯利亚的耕地、牧场的处置也要立足于此。”

孙月薰这个时候给常瑞青递过一杯刚好的清茶,常瑞青接过以后喝了一口,顺便整理下思路,然后才慢慢地往下说道:“目前我国农业所走的路子其实还是讲究精耕细作的小农路线,说穿了就是用精耕来提高产量,用有限的耕地养活尽可能多的人口,而付出的则是农民的劳力,所以咱们国家农业人口一直以来都是非常多的,要占到总人口的八成左右,这样的情况在欧美国家都是没有的,就是苏联的农业人口也只占到总人口的两三成。而现在,咱们的国土面积大了,可耕地也多了,所以种地的办法也该改改了,不能再搞小农精耕,而是应该发展大中型的农场、牧场,就像美国像欧洲那样,一户农家种个几百亩甚至是上千亩地,不怕每亩单产低一些,反正土地够多……”

“可那么多地要怎么种啊!?”孙月薰闻言惊呼了起来,她本人当然没有种过地,但是她的选区这远东民国,那里的和族农民都是她的支持者,所以对种地的事情她还是知道一二的。

张君劢和汪精卫也满脸疑惑看着常瑞青,似乎在等待着答案。常瑞青耸耸肩,笑吟吟地一摊手道:“当然马马虎虎随便种一下呗!要不然他们几个洋鬼子怎么种那么多地?”

听了这个答案,三个听众都是愣了又愣。不过常瑞青却知道自己这话听着好像不可思议,但其实却也是实情。种地这种事情主要还是靠天靠地当然还靠科技进步吃饭的,美国那里顶天就千把万农民,耕地比中国的几亿农民还多,要是像中国农民这样又除草又积肥把几亩土地当亲爹一样伺候,那些美国农民怎么忙得过来?除非他们都是超人。

“总理,您的意思是不是把中亚、西伯利亚的耕地用来搞大农场?”张君劢试探着问道。

常瑞青点点头,又摇摇头,皱眉道:“大农场肯是要搞的,但怎么搞还需要多费点心思……中亚和西伯利亚的土地毕竟是全民流血流汗拼回来的,如果让少数人拿去搞了大型农场是有失公允的,更别说将来还会用这些大农场生产出来的廉价粮食冲击内地市场,造成农户大量破产……所以我的想法是将中亚、西伯利亚的可耕地和牧场中的一部分平分给全体国民,另一部分则分配给有功将士。”

“这个……”张君劢一头雾水,这个分配方法和农业部的办法有什么不同?呃,不对,是有不同的!常大总理说要平分给全体国民,还要分给有功将士……这是啥米意思?让全体国民都去中亚、西伯利亚种地?这不可能?

“先生的意思是……要让分到土地的国民和将士把土地卖掉?”还是孙月薰了解常瑞青的心思,一开口就猜了个八九不离十。

“小美说对了一大半,”常瑞青点点头道:“我们不能直接给老百姓分配土地,而是发给可以流通的土地兑换券,无论是谁,只要持有土地购买券都可以向联邦政府的农业部门兑换到位于西伯利亚和中亚的相应数量的土地。此外还可以兑换到八大都会郊区的住宅或商业用地不过要兑换住宅用地的话,一份土地兑换券可换不了几个平米,而且也是要设置人均兑换上限的。”

张君劢现在已经完全明白了,常瑞青已经下决心要在战后推动中国的农业土地集中经营和城市化了!所谓的土地兑换券,实际上就是要用西伯利亚和中亚的土地,还有八大都会的土地,把好像一潭死水般的中国农村土地市场给搅动起来。由于常瑞青所设想的土地兑换券发行量巨大,而且又是人人有份极为分散,所以在市场上的价格肯定极为低廉,如果内地的农民把自家的小块土地卖掉,用卖地的钱去购买土地兑换券的话,多半能摇身一变成为中亚、西伯利亚的大农场主!当然,更有具有投资眼光的农民还会把到手的土地兑换券用来兑换八大都会区的土地,要不了多少年,那些土地保管会变成寸土寸金的。还有,大量的土地兑换券投入市场,必然会打压内地的土地价格,到时候那些不愿意离开本乡本土的农民,也有机会低价购买到土地,从而变成大农场主……

第865章 第二次土改

“办法是好办法,”张君劢思索了好一阵子,又摇摇头道:“只怕在执行的过程中会有人趁机囤积土地啊,那些大资本家可都是非常有钱的,身价亿万的都不在少数,如果他们要出来和小农争利的话,只怕会……”

“那还不容易,设立一个人均土地持有上限不就行了?最多不超过1000亩,超过这个数字就不允许再购买土地了。总理,您看可不可以?”汪精卫立马就给常瑞青支了一招。

常瑞青笑道:“上限肯定要设,不仅农业用地要设上限,八大都会里面的私人购地也要有个上限。不过君劢先生也不要对商人投机土地的事情太过忧虑,俗话说物以稀为贵嘛,咱们大中华联邦的现在最不稀的大概就是土地,而最稀缺的应该就是资本了。再过一阵子就要大举发卖公产,包括原先的公营企业还有苏联、日本、南洋联邦地面上的公产都会列入发卖之列。比起中亚、西伯利亚的荒地,那些工厂、矿山、铁路、码头恐怕才是真正吸引商人眼球的优质资产?”

张君劢点点头,常瑞青讲得不错,中国现在还不就是地多嘛!谁吃饱了撑的到中亚、西伯利亚去囤地?那里有一两千万平方公里,要是能炒起来才是见鬼了呢!不过八大都会的地肯定会涨,等土地兑换券出来后自己一定要想办法收一点,然后在南京、上海置办一点产业……

不过汪精卫好像想到了什么,两撇眉毛渐渐地拧了起来:“总理,咱们这么搞好像是在促进土地兼并,党内不会有反对意见?”

他说的党内自然是指中国共产党了,虽然“永佃永息制”土改是潘玉成想出来,由常瑞青全力推动的,一开始和中共没有太大关系,可是后来不知道怎么搞的就成了中共农业政策的核心了。当然中共党内不是没有人提出过不同的农业政策,比如毛泽东、李D钊这些比较左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