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小说一起看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013-本草纲目-第179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奔豚热痛,火咳肺痿喉腥,诸失血(时珍)。 
【发明】杲曰∶黄芩之中枯而飘者,泻肺火,利气,消痰,除风热,清肌表之热;细实 
而坚者,泻大肠火,养阴退阳,补膀胱寒水,滋其化源。高下之分与枳实、枳壳同例。 
元素曰∶黄芩之用有九∶泻肺热,一也;上焦皮肤风热风湿,二也;去诸热,三也;利 
胸中气,四也;消痰膈,五也;除脾经诸湿,六也;夏月须用,七也;妇人产后养阴退阳, 
八也;安胎,九也。酒炒上行,主上部积血,非此不能除。下痢脓血,腹痛后重,身热久不 
能止者,与芍药、甘草同用之。凡诸疮痛不可忍者,宜芩、连苦寒之药,详上下,分身、 
梢及引经药用之。 
震亨曰∶黄芩降痰,假其降火也。凡去上焦湿热,须以酒洗过用。片芩泻肺火,须用桑 
白皮佐之。若肺虚者,多用则伤肺,必先以天门冬保定肺气而后用之。黄芩、白术乃安胎圣 
药,俗以黄芩为寒而不敢用,盖不知胎孕宜清热凉血,血不妄行,乃能养胎。黄芩乃上、中 
二焦药,能降火下行,白术能补脾也。 
罗天益曰∶肺主气,热伤气,故身体麻木。又五臭入肺为腥,故黄芩之苦寒,能泻火、 
补气而利肺,治喉中腥臭。颂曰∶张仲景治伤寒心下痞满,泻心汤。凡四方皆用黄芩,以其 
主诸热、利小肠故也。又太阳病下之利不止,喘而汗出者,有葛根黄芩黄连汤,及主妊娠安 
胎散,亦多用之。 
时珍曰∶洁古张氏言∶黄芩泻肺火,治脾湿;东垣李氏言∶片芩治肺火,条芩治大肠火; 
丹溪朱氏言∶黄芩治上中二焦火;而张仲景治少阳证小柴胡汤,太阳少阳合病下利黄芩汤, 
少阳证下后心下满而不痛泻心汤,并用之;成无己言黄芩苦而入心,泄痞热。是黄芩能入手 
少阴阳明、手足太阴少阳六经矣。盖黄芩气寒味苦,色黄带绿,苦入心,寒胜热,泻心火, 
治脾之湿热,一则金不受刑,一则胃火不流入肺,即所以救肺也。肺虚不宜者,苦寒伤脾胃, 
损其母也。少阳之证,寒热胸胁痞满,默默不欲饮食,心烦呕,或渴或痞,或小便不利。虽 
曰病在半表半里,而胸胁痞满,实兼心肺上焦之邪。心烦喜呕,默默不欲饮食,又兼脾胃中 
焦之证。故用黄芩以治手足少阳相火,黄芩亦少阳本经药也。成无己《注伤寒论》,但云柴 
胡、黄芩之苦,以发传邪之热;芍药、黄芩之苦,以坚敛肠胃之气,殊昧其治火之妙。杨士 
瀛《直指方》云∶柴胡退热,不及黄芩。盖亦不知柴胡之退热,乃苦以发之,散火之标也; 
黄芩之退热,乃寒能胜热,折火之本也。仲景又云∶少阳证腹中痛者,去黄芩,加芍药。心 
下悸,小便不利者,去黄芩,加茯苓。似与《别录》治少腹绞痛、利小肠之文不合。成氏言 
黄芩寒中,苦能坚肾,故去之,盖亦不然。至此当以意逆之,辨以脉证可也。若因饮寒受寒 
,腹中痛,及饮水心下悸,小便不利,而脉不数者,是里无热证,则黄芩不可用也。若热厥 
腹痛,肺热而小便不利者,黄芩其可不用乎?故善观书者,先求之理,毋徒泥其文。昔有人 
素多酒欲,病少腹绞痛不可忍,小便如淋,诸药不效。偶用黄芩、木通、甘草三味煎服,遂 
止。王海藏言有人因虚服附子药多,病小便秘,服芩、连药而愈。此皆热厥之痛也,学人其 
可拘乎?予年二十时,因感冒咳嗽既久,且犯戒,遂病骨蒸发热,肤如火燎,每日吐痰碗许 
,暑月烦渴,寝食几废,六脉浮洪。遍服柴胡、麦门冬、荆沥诸药,月余益剧,皆以为必死 
矣。先君偶思李东垣治肺热如火燎,烦躁引饮而昼盛者,气分热也。宜一味黄芩汤,以泻肺 
经气分之火。遂按方用片芩一两,水二钟,煎一钟,顿服。次日身热尽退,而痰嗽皆愈。药 
中肯綮,如鼓应桴,医中之妙,有如此哉。 
【附方】旧三,新一十四。 
三黄丸∶孙思邈《千金方》云∶巴郡太守奏∶加减三黄丸∶疗男子五痨七伤,消渴不生 
肌肉,妇人带下,手足寒热,泻五脏火。春三月,黄芩四两,大黄三两,黄连四两;夏三月, 
黄芩六两,大黄一两,黄连七两;秋三月,黄芩六两,大黄二两,黄连三两;冬三月,黄芩 
三两,大黄五两,黄连二两。三物随时合捣下筛,蜜丸乌豆大。米饮每服五丸,日三。不知 
,增至七丸,服一月病愈。久服走及奔马,人用有验。禁食猪肉。(《图经本草》) 
三补丸∶治上焦积热,泻五脏火。黄芩、黄连、黄柏等分,为末,蒸饼丸梧子大。每白 
汤下二、三十丸。(《丹溪纂要》)肺中有火∶清金丸∶用片芩(炒)为末,水丸梧子大。每 
服二、三十丸,白汤下。(同上)肤热如燎∶方见发明下。小儿惊啼∶黄芩、人参等分,为 
末。每服一字,水饮下。(《普济方》)肝热生翳,不拘大人小儿。黄芩一两,淡豉三两。为 
末。每服三钱,以熟猪肝裹吃,温汤送下,日二服。忌酒、面。(《卫生家宝方》)少阳头痛, 
亦治太阳头痛,不拘偏正。小清空膏∶用片黄芩(酒浸透,晒干)为末。每服一钱,茶、酒 
任下。(东垣《兰室秘藏》)眉眶作痛,风热有痰。黄芩(酒浸)、白芷等分。为末。每服二 
钱,茶下。(《洁古家珍》)吐血衄血,或发或止,积热所致。黄芩一两(去中心黑朽者),为 
末。每服三钱,水一盏,煎六分,和滓温服。(《圣惠方》) 
吐衄下血∶黄芩三两。水三升,煎一升半,每温服一盏。亦治妇人漏下血。(庞安时《总 
病论》) 
血淋热痛∶黄芩一两。水煎热服。(《千金方》) 
经水不断∶芩心丸∶治妇人四十九岁以后,天癸当住,每月却行,或过多不止。用条芩 
心二两(米醋浸七日,炙干又浸,如此七次)。为末,醋糊丸梧子大。每服七十丸,空心温 
酒下,日二次。(《瑞竹堂方》) 
崩中下血∶黄芩为细末。每服一钱,霹雳酒下,以秤锤烧赤,淬酒中也。 
许学士云∶崩中,多用止血及补血药。此方乃治阳乘于阴,所谓天暑地热,经水沸溢者 
也。(《本事方》) 
安胎清热∶条芩、白术等分。炒为末,米饮和丸梧子大。每服五十丸,白汤下。或加神 
曲。凡妊娠调理,以四物去地黄,加白术、黄芩为末,常服甚良。(《丹溪纂要》)产后血渴, 
饮水不止。黄芩、麦门冬等分。水煎温服,无时。(《杨氏家藏方》) 
灸疮血出∶一人灸火至五壮,血出不止如尿,手冷欲绝。以酒炒黄芩二钱为末,酒服即 
止 
老小火丹∶黄芩末,水调涂之。(《梅师方》) 
x子x 
【主治】肠 脓血(《别录》)。 

草部第十三卷草之二
秦艽
内容:(音交。《本经》中品) 
【释名】秦 (《唐本》)、秦爪(萧炳)。 
恭曰∶秦艽,俗作秦胶,本名秦 ,与纠同。 
时珍曰∶秦艽出秦中,以根作罗纹交纠者佳,故名秦艽、秦 。 
【集解】《别录》曰∶秦艽,生飞鸟山谷,二月、八月采根,曝干。 
弘景曰∶今出甘松、龙 
用宜破去。 
恭曰∶今出泾州、 州、岐州者,良。 
颂曰∶今河陕州郡多有之。其根土黄色而相交纠,长一尺以来,粗细不等。枝干高五、 
六寸。叶婆娑,连茎梗俱青色,如莴苣叶。六月中开花紫色,似葛花,当月结子。每于春秋 
采根,阴干。 
x根x 
【修治】 曰∶秦艽须于脚纹处认取∶左纹列为秦,治疾;右纹列为艽,即发香港脚。凡 
用秦,以布拭去黄白毛,乃用还元汤浸一宿,晒干用。 
时珍曰∶秦艽,但以左纹者为良,分秦与艽为二名,谬矣。 
【气味】苦,平,无毒。《别录》曰∶辛,微温。大明曰∶苦,冷。 
元素曰∶气微温,味苦、辛,阴中微阳,可升可降,入手阳明经。 
之才曰∶菖蒲为之使,畏牛乳。 
【主治】寒热邪气,寒湿风痹,肢节痛,下水利小便(《本经》)。疗风无问久新,通身 
挛急(《别录》)。传尸骨蒸,治疳及时气(大明)。牛乳点服,利大小便,疗酒黄、黄胆,解 
酒毒,去头风(甄权)。除阳明风湿,及手足不遂,口噤牙痛口疮,肠风泻血,养血荣筋(元 
素)。泄热,益胆气(好古)。治胃热虚劳发热(时珍)。 
【发明】时珍曰∶秦艽,手足阳明经药也,兼入肝胆,故手足不遂、黄胆烦渴之病须之 
,取其去阳明之湿热也。阳明有湿,则身体酸疼烦热;有热,则日晡潮热骨蒸。所以《圣惠 
方》治急劳烦热,身体酸疼。用秦艽、柴胡各一两,甘草五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