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小说一起看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013-本草纲目-第212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以盐 贴肿毒,并风疹疥癣(《日华》)。胡菝 ∶主风气壅并攻胸膈,作汤饮之立效(士良)。 
研汁,点暴赤眼,良(时 
【附方】旧二,新二 
热毒痈肿∶秋后收连钱草。阴干为末。水调敷之。生捣亦可。(寇氏《衍义》) 
女子少腹痛∶颂曰∶《天宝单行方》云∶女子忽得小腹中痛,月经初来,便觉腰中切痛 
连脊间,如刀锥所刺,不可忍者。众医不别,谓是鬼疰,妄服诸药,终无所益,其疾转增。 
审察前状相当,即用此药。其药夏五月正放花时,即采曝干,捣筛为散。每服二方寸匕,和 
好醋二小合,搅匀,平旦空腹顿服之。每旦一服,以知为度。如女子阴冷者,即取前药五两, 
加桃仁二百枚(去皮尖),熬捣为散,以蜜为丸如梧子大。每旦空腹米饮及酒下三十丸,日 
再服,以愈为度。忌麻子、荞麦。(《图经本草》方)。 
男女血病∶九仙驱红散∶治呕吐诸血及便血、妇人崩中神效。用积雪草五钱,当归(酒 
洗)、栀子仁(酒炒)、蒲黄(炒)、黄连(炒)、条黄芩(酒炒)、生地黄(酒洗)、陈槐花(炒) 
各一钱。上部加藕节一钱五分,下部加地榆一钱五分,水二钟,煎一钟服,神效。此方得之 
甚秘,此草与本草主治不同,不可晓也。(董炳《集验方》) 
牙痛塞耳∶用连钱草(即积雪草),和水沟污泥同捣烂,随左右塞耳内。(《摘玄方》) 

草部卷十四草之三

内容:(《别录》中品) 
【校正】自菜部移入此。 
【释名】紫苏(《食疗》)、赤苏(《肘后方》)、桂荏时珍曰∶苏从酥,音酥,舒畅也。 
苏性舒畅,行气和血,故谓之苏。曰紫苏者,以别白苏也。苏乃荏类,而味更辛如桂,故《尔 
雅》谓之桂荏。 
【集解】弘景曰∶苏叶下紫色而气甚香。其无紫色不香似荏者,名野苏,不堪用。 
颂曰∶苏,紫苏也。处处有之,以背面皆紫者佳。夏采茎叶,秋采子。有数种,水苏、 
鱼苏、山鱼苏皆是荏类,各有别条。 
时珍曰∶紫苏、白苏,皆以二、三月下种,或宿子在地自生。其茎方,其叶团而有尖, 
四围有锯齿,肥地者面背皆紫,瘠地者面青背紫,其面背皆白者即白苏,乃荏也。紫苏嫩时 
采叶,和蔬茹之,或盐及梅卤作俎食甚香,夏月作熟汤饮之。五、六月连根采收,以火煨其 
根,阴干则经久叶不落。八月开细紫花,成穗作房,如荆芥穗。九月半枯时收子,子细如芥 
子而色黄赤,亦可取油如荏油。《务本新书》云∶凡地畔近道可种苏,以遮六畜。收子打油 
燃灯甚明,或熬之以油器物。《丹房镜源》云∶苏子油,能柔五金八石。《沙州记》云∶乞弗 
虏之地,不种五谷,惟食苏子。故王祯云∶苏有遮护之功,又有灯油之用,不可阙也。今有 
一种花紫苏,其叶细齿密纽,如剪成之状,香色茎子并无异者,人称回回苏云。 
曰∶薄荷根茎真似紫苏,但叶不同尔。薄荷茎燥,紫苏茎和。入药须以刀刮去青薄皮 
锉之。 
x茎叶x 
【气味】辛,温,无毒。 
李廷飞曰∶不可同鲤鱼食,生毒疮。 
【主治】下气,除寒中,其子尤良(《别录》)。除寒热,治一切冷气 
,治心腹胀满,止霍乱转筋,开胃下食,止香港脚,通大小肠(《日华》)。通心经,益脾胃, 
煮饮尤胜,与橘皮相宜(苏颂)。解肌发表,散风寒,行气宽中,消痰利肺,和血温中止痛 
,定喘安胎,解鱼蟹毒,治蛇犬伤(时珍)。以叶生食作羹,杀一切鱼肉毒(甄权)。 
【发明】颂曰∶若宣通风毒,则单用茎,去节尤良。 
时珍曰∶紫苏,近世要药也。其味辛,入气分;其色紫,入血分。故同橘皮,砂仁,则 
行气安胎;同藿香、乌药,则温中止痛;同香附、麻黄,则发汗解肌;同芎 、当归则和血 
散血;同木瓜、浓朴,则散湿解暑,治霍乱、香港脚;同桔梗、枳壳,则利膈宽肠;同杏仁、 
莱菔子,则消痰定喘也。 
久则泄人真气焉。 
宗 曰∶紫苏其气香,其味微辛甘能散。今人朝暮饮紫苏汤,甚无益。医家谓芳草致豪 
贵之疾者,此有一焉。若脾胃寒人,多致滑泄,往往不觉。 
【正误】颂曰∶苏主鸡瘕,《本经》不着。南齐褚澄治李道念食白沦鸡子成瘕,以苏煮 
服,吐出鸡雏而愈也。 
时珍曰∶按《南齐书》,褚澄所用者蒜也,非苏也。盖二字相似,誉录误耳,苏氏欠考 
矣。详见蒜下。 
【附方】旧二,新一十三。 
感寒上气∶苏叶三两,橘皮四两,酒四升,煮一升半,分再服。(《肘后方》) 
伤寒气喘不止∶用赤苏一把,水三升,煮一升,稍稍饮之。(《肘后》)劳复食复欲死者。 
苏叶煮汁二升,饮之。亦可入生姜、豆豉同煮饮。(《肘后》)卒 不止 香苏浓煮,顿服三 
升,良。(《千金》)霍乱胀满,未得吐下。用生苏捣汁饮之,佳。干苏煮汁亦可。(《肘后 
方》) 
诸失血病∶紫苏不限多少,入大锅内,水煎令干,去滓熬膏,以炒熟赤豆为末,和丸梧 
子大。每酒下三、五十丸,常服之。(《斗门方》)金疮出血不止。以嫩紫苏叶、桑叶同捣贴 
之。(《永类钤方》) 
颠扑伤损∶紫苏捣敷之。疮口自合。(《谈野翁试验方》)伤损血出不止。以陈紫苏叶蘸 
所出血, 烂敷之。血不作脓,且愈后无瘢,甚妙也。(《永 
疯狗咬伤∶紫苏叶嚼敷之。(《千金方》) 
蛇虺伤人∶紫苏叶捣饮之。(《千金方》) 
食蟹中毒∶紫苏煮汁饮二升。(《金匮要略》)飞丝入目,令人舌上生泡。用紫苏叶嚼烂, 
白汤咽之。(危氏《得效方》) 
乳痈肿痛∶紫苏煎汤频服,并捣封之。(《海上仙方》) 
咳逆短气∶紫苏茎叶二钱,人参一钱。水一钟,煎服。(《普济》) 
x子x 
【气味】辛,温,无毒。 
【主治】下气,除寒温中(《别录》)。治上气咳逆,冷气及腰脚中湿风结气。研汁煮粥 
长食,令人肥白身香(甄权)。调中,益五脏,止霍乱呕吐反胃,补虚劳,肥健人,利大小 
便,破症结,消五膈,消痰止嗽,润心肺(《日华》)。治肺气喘急(宗 )。治风顺气,利膈 
宽肠,解鱼蟹毒 
【发明】弘景曰∶苏子下气,与橘皮相宜。 
时珍曰∶苏子与叶同功。发散风气宜用叶,清利上下则宜用子也。 
【附方】旧三,新六。 
顺气利肠∶紫苏子、麻子仁等分,研烂,水滤取汁,同米煮粥食之。(《济生方》) 
治风顺气,利肠宽中。用紫苏子一升,微炒杵,以生绢袋盛,于三斗清酒中浸三宿,少少饮 
之。(《圣惠》) 
一切冷气∶紫苏子、高良姜、橘皮等分,蜜丸梧子大。每服十丸,空心酒下。(《药性 
论》) 
风湿香港脚∶方同上。风寒湿痹,四肢挛急,脚肿不可践地。用紫苏子二两,杵碎。以水 
三升,研取汁,煮粳米二合,作粥,和葱、椒、姜、豉食之。(《圣惠方》)消渴变水,服此 
令水从小便出。用紫苏子(炒)三两,萝卜子(炒)三两,为末。每服二钱,桑根白皮煎汤 
服,日三次。(《圣济总录》) 
梦中失精∶苏子一升。熬杵研末,酒服方寸匕,日再服。(《外台秘要》) 
食蟹中毒∶紫苏子煮汁饮之。(《金匮要略》) 
上气咳逆∶紫苏子入水研滤汁,同粳米煮粥食。(《简便方》)荏(别录上品) 
【校正】自菜部移入此。 
【释名】KT (音鱼。) (弘景)白苏(图经弘景曰∶荏状如苏,东人呼为KT , 
以其 
似苏字,但除禾边故也。颂曰∶苏有数种∶有水苏、白苏、鱼苏、山鱼苏。皆是荏类。) 
【集解】别录曰∶荏叶,九月采,阴干。弘景曰∶荏状如苏,高硕白色,不甚香。其子 
研之,杂米作糜,甚肥美,下气补益。笮其子作油,日煎之,即今油帛及和漆所用者,服食 
断谷亦用之,名为重油。恭曰∶荏叶人常生食,其子故不及苏也。藏器曰∶江东以荏子为油, 
北土以大麻为油,此二油俱堪油物。若其和漆,荏者为强尔。炳曰∶又有大荏,形似野荏, 
高硕。叶大小荏一倍,不堪食。人收其子,以充油绢帛,与大麻子同。其小荏子欲熟,人采 
其角食之,甚香美。大荏叶不堪食。颂曰∶白苏,方茎圆叶,不紫,亦甚香,实亦入药。鱼 
苏,似茵陈,大叶而香,吴人以煮鱼者,一名鱼 。生山石间者名山鱼苏,主休息痢,大小 
溲频数。干末,米饮调服之,效。诜曰∶可蒸令熟,烈日干之,当口开,舂取米食之,亦可 
休粮。 
x叶x 
【气味】辛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