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小说一起看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013-本草纲目-第221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刘寄奴所射,今合药敷之。裕曰∶神何不杀之?曰∶寄奴王者,不可杀也。裕叱之,童子皆 
散,乃收药而反。每遇金疮敷之即愈。人因称此草为刘寄奴草。郑樵《通志》云∶江南人因 
汉时谓刘为卯金刀,乃呼刘为金。是以又有金寄奴之名。江东人谓之乌藤菜云。 
【集解】恭曰∶刘寄奴草生江南。茎似艾蒿,长三、四尺,叶似山兰草而尖长,一茎直 
上有穗,叶互生,其子似稗而细。 
保升曰∶今出越州,蒿之类也。高四、五尺,叶似菊,其花白色,其实黄白色作穗,夏 
月收苗日干之。 
颂曰∶今河中府、孟州、汉中、滁州亦有之。春生苗,茎似艾蒿,上有四棱,高二、三 
尺以来。叶青似柳,四月开碎小黄白花,如瓦松,七月结实似黍而细,根淡紫色似莴苣。六 
月、七月采苗及花子通用。 
时珍曰∶刘寄奴一茎直上。叶似苍术,尖长糙涩,面深背淡。九月茎端分开数枝,一枝 
攒簇十朵小花,白瓣黄蕊,如小菊花状。花罢有白絮,如苦 花之絮。其子细长,亦如苦 
子。所云实如黍稗者,似与此不同,其叶亦非蒿类。 
x子(苗同)x 
【修治】 曰∶凡采得,去茎叶,只用实。以布拭去薄壳令净,拌酒蒸,从巳至申,曝 
干用。 
时珍曰∶茎、叶、花、子皆可用。 
【气味】苦,温,无毒。 
【主治】破血下胀。多服令人下痢(苏恭)。下血止痛,治产后余疾,止金疮血,极效 
(《别 
录》)。心腹痛,下气,水胀血气,通妇人经脉症结,止霍乱水泻(大明)。小儿尿血,新者 
研末服(时珍)。 
【附方】旧一,新七。 
大小便血∶刘寄奴为末,茶调空心服二钱,即止。(《集简方》) 
折伤瘀血在腹内者∶刘寄奴、骨碎补、延胡索各一两。水二升,煎七合,入酒及童子小 
便各一合,顿温服之。(《千金方》) 
血气胀满∶刘寄奴穗实为末。每服三钱,酒煎服。不可过多,令人吐利。此破血之仙 
药也。(《卫生易简方》) 
霍乱成痢∶刘寄奴草煎汁饮。(《圣济总录》) 
汤火伤灼∶刘寄奴捣末。先以糯米浆鸡翎扫上,后乃掺末。并不痛,亦无痕,大验 
之方。凡汤火伤,先以盐末掺之,护肉不坏,后乃掺药为妙。(《经验方》) 
风入疮口肿痛∶刘寄奴为末。掺之即止。(《圣惠方》) 
小儿夜啼∶刘寄奴半两,地龙(炒)一分,甘草一寸。水煎,灌少许。(《圣济总录》) 
赤白下痢,阴阳交带,不问赤白∶刘寄奴、乌梅、白姜等分。水煎服。赤加梅,白加姜。(《艾 
元英如宜方》) 

草部第十五卷草之四
曲节草
内容:(宋《图经》) 
【释名】六月凌(音令。《图经》)、六月霜(《纲目》)、绿豆青(《图经》)、蛇蓝。 
时珍曰∶此草性寒,故有凌、霜、绿豆之名。 
【集解】颂曰∶曲节草生筠州。四月生苗,茎方色青有节,叶似刘寄奴而青软,七、八 
月着花似薄荷,结子无用。五月、六月采茎叶,阴干。 
x茎叶x 
【气味】甘,平,无毒。 
【主治】发背疮,消痈肿,拔毒。同甘草作末,米汁调服 

草部第十五卷草之四
丽春草
内容:(宋《图经》) 
【释名】仙女蒿(《图经》)、定参草。 
颂曰∶丽春草,生檀 山川谷,檀 山在 
高密界。河南淮阳郡、 川及谯郡、汝南郡等,并呼为龙芊草。河北近山、邺郡、汲郡,并 
名丛兰艾。上党紫团山亦有,名定参草,又名仙女蒿。今所在有之。甚疗 黄,人莫能知。 
时珍曰∶此草有殊功,而不着其形状。今罂粟亦名丽春草,九仙子亦名仙女娇,与此同 
名,恐非一物也。当俟博访。 
x花及根x 
【气味】甘,微温,无毒。 
【主治】 黄黄胆(苏颂)。 
【发明】颂曰∶唐天宝中, 川郡杨正进方,名医皆用有效。其方云∶丽春草疗因时患 
伤热,变成 黄,遍身壮热,小便黄赤,眼如金色,面又青黑,心头气痛,绕心如刺,头旋 
欲倒,兼胁下有瘕气,及黄胆等,经用有验。其药春三月采花,阴干一升,捣散。每平明空 
腹取三方寸匕,和生麻油一盏顿服,日一服,隔五日再进,以知为度。其根疗黄胆,捣汁一 
盏,空腹顿服,须臾即利三两行,其疾立已。一剂不能全愈,隔七日更一剂,永瘥。忌酒、 
面、猪、鱼、蒜、粉、酪等。 

草部第十五卷草之四
旋复花
内容:(《本经》下品) 
【释名】金沸草(《本经》)、金钱花(《纲目》)、滴滴金(《纲目》)、盗庚(《尔雅》)、 
夏菊(《纲目》)、戴椹(《别录》)。 
宗 曰∶花绿繁茂,圆而覆下,故曰旋复。 
时珍曰∶诸名皆因花状而命也。《尔雅》云∶ ,盗庚也。盖庚者,金也,谓其夏开黄 
花,盗窃金气也。《酉阳杂俎》云∶金钱花,一名毗尸沙,自梁武帝时始进入中国。 
【集解】《别录》曰∶旋复生平泽川谷。五月采花,日干,二十日成。 
弘景曰∶出近道下湿地,似菊花而大。别有旋 根,出河南,北国亦有,形似芎 ,惟 
合旋 膏用之,余无所用,非此旋复花根也。 
保升曰∶叶似水苏,花黄如菊,六月至九月采花。 
颂曰∶今所在皆有。二月以后生苗,多近水旁,大似红蓝而无刺,长一、二尺以来,叶 
似柳,茎细。六月开花如菊花,小铜钱大,深黄色。上党田野人呼为金钱花,七八月采花。 
今近道人家园圃所莳金钱花,花叶并同,极易繁盛,恐即旋复也。 
宗 曰∶旋复叶如大菊,又如艾蒿。秋开花大如梧桐子,花淡黄色,其香过于菊。别有 
旋花,乃鼓子花,非此花也。见本条。 
时珍曰∶花状如金钱菊。水泽边生者,花小瓣单;人家栽者,花大蕊簇,盖壤瘠使然。 
其根细白。俗传露水滴下即生,故易繁,盖亦不然。 
x花x 
【修治】 曰∶采得花,去蕊并壳皮及蒂子,蒸之,从巳至午,晒干用。 
【气味】咸,温,有小毒。《别录》曰∶甘,微温,冷利。 
权曰∶甘,无毒。大明曰∶无毒。宗 曰∶苦、甘、辛。 
【主治】结气胁下满,惊悸,除水,去五脏间寒热,补中下气(《本经》)。 
消胸上痰结,唾如胶漆,心胁痰水,膀胱留饮,风气湿痹,皮间死肉,目中眵 ,利大 
肠,通血脉,益色泽(《别录》)。主水肿,逐大腹,开胃,止呕逆不下食(甄权)。行痰水, 
去头目风(宗 )。消坚软痞,治噫气 
【发明】颂曰∶张仲景治伤寒汗下后,心下痞坚,噫气不除,有七物旋复代赭汤;杂治 
妇人,有三物旋复汤。胡洽居士治痰饮在两胁胀满,有旋复花丸,用之尤多。成无己曰∶硬 
则气坚,旋复之咸,以软痞坚也。 
震亨曰∶寇宗 言其行痰水去头目风,亦走散之药。病患涉虚者,不宜多服,冷利大肠 
,宜戒之。 
时珍曰∶旋复乃手太阴肺、手阳明大肠药也。所治诸病,其功只在行水、下气、通血脉 
尔。李卫公言∶嗅其花能损目。唐慎微《本草》误以旋花根方收附此下,今改正之。 
【附方】旧一,新三。 
中风壅滞∶旋复花,洗净焙研,炼蜜丸梧子大。夜卧以茶汤下五丸至七丸、十丸。(《经 
验后方》)半产漏下,虚寒相抟,其脉弦芤∶旋复花汤∶用旋复花三两,葱十四茎,新绛少 
许。水三升,煮一升,顿服。(《金匮要略》) 
月蚀耳疮∶旋复花烧研,羊脂和涂之。(《集简方》) 
小儿眉癣,小儿眉毛眼睫,因癣退不生∶用野油花(即旋复花)、赤箭(即天麻苗)、防 
风等分,为末。洗净,以油调涂之。(《总微论》) 
x叶x 
【主治】敷金疮,止血(大明)。治疔疮肿毒(时珍)。 
x根x 
【主治】风湿(《别录》)。 

草部第十五卷草之四
青葙
内容:(《本经》下品) 
【释名】草蒿(《本经》)、萋蒿(《本经》)、昆仑草(《唐本》)、野鸡冠(《纲目》)、 
鸡冠苋(《纲目》)、子名草决明(《 
时珍曰∶青葙名义未详。胡麻叶亦名青 ,此草又多生于胡麻地中,与之同名,岂以其 
相似而然耶?青蒿,亦名草蒿,其功相似,而名亦相同,何哉?其子明目,与决明子同功, 
故 
有草决明之名。其花、叶似鸡冠,嫩苗似苋,故谓之鸡冠苋。郑樵《通志》言俗名牛尾蒿者, 
误矣。 
【集解】《别录》曰∶青葙生平谷道旁。三月采茎叶,阴干。五月、六月采子。 
弘景曰∶处处有之。似麦闸极花,其子甚细。别有草蒿,或作草 ,主疗殊相类,形名又 
相似可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