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小说一起看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013-本草纲目-第251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时珍曰∶凡物大者,皆以马名之,俗呼大蓼是也。高四五尺,有大、小二种。但每叶中 
间有黑迹,如墨点记,故方士呼为墨记草。 
【集解】弘景曰∶马蓼生下湿地,茎斑,叶大有黑点。亦有二、三种,其最大者名茏 , 
即水荭也。 
x茎叶x 
【气味】辛,温,无毒。 
时珍曰∶伏丹砂、雌黄。 
【主治】去肠中蛭虫,轻身(《本经》)。 

草部第十六卷草之五
荭草
内容:(《别录》中品) 
【校正】并入有名未用《别录》天蓼。 
【释名】鸿 (音缬)、茏古(一作鼓)、游龙(《诗经》)、石龙(《别录》)、 
录》)、大蓼。 
时珍曰∶此蓼甚大而花亦繁红,故曰荭,曰鸿。鸿亦大也。《别录》有名未用,草部中 
有天蓼,云一名石龙,生水中。陈藏器解云∶天蓼即水荭,一名游龙,一名大蓼。据此,则 
二条乃一指其实,一指茎叶而言也。今并为一。 
【集解】《别录》曰∶荭生水旁,如马蓼而大,五月采实。 
弘景曰∶今生下湿地甚多,极似马蓼而甚长大。《诗》称隰有游龙,郭璞云∶即茏古也。 
颂曰∶荭即水荭也,似蓼而叶大,赤白色,高丈余。《尔雅》云∶荭,茏古。其大者 
(音诡) 
时珍曰∶其茎粗如拇指,有毛。其叶大如商陆。花色浅红,成穗。秋深子成,扁如酸枣 
仁而小,其色赤黑而肉白,不甚辛,炊炒可食。 
x实x 
【气味】咸,微寒,无毒。 
【主治】消渴,去热明目益气(《别录》)。 
【附方】旧一,新一。 
瘰 ∶水荭子不以多少,一半微炒,一半生用,同研末。食后好酒调服二钱,日三服。 
已破 
癖痞腹胀及坚硬如杯碗者∶用水荭花子一升,另研独颗蒜三十个(去皮),新狗脑一个, 
皮硝 
再贴 
二、三次。倘有脓溃,勿怪。仍看虚实,日逐间服钱氏白饼子、紫霜丸、塌气丸、消积丸, 
利之磨之。服至半月,甚者一月,无不瘥矣。以喘满者,为实;不喘者,为虚。(《蔺氏经 
验方》) 
x花x 
【主治】散血,消积,止痛(时珍)。 
【附方】新三。 
胃脘血气作痛∶水荭花一大撮。水二钟,煎一钟服。百户毛菊庄屡验方也。(董炳避《水 
集验方》) 
心气 痛∶水荭花为末。热酒服二钱。又法∶男,用酒水各半煎服;女,用醋水各半煎 
服。一妇年三十病此,一服立效。(《摘玄方》) 
腹中痞积∶水荭花或子一碗。以水三碗,用桑柴文武火煎成膏,量痞大小摊贴,仍 
以酒调膏服。忌腥荤油腻之物。(刘松石《保寿堂方》) 

草部第十六卷草之五
天蓼
内容:(《别录》) 
时珍曰∶此指茎叶也。 
【气味】辛,有毒。 
【主治】恶疮,去痹气(《别录》)。根茎∶除恶疮肿,水气香港脚,煮浓汁渍之(苏颂)。 
【附方】新一。 
生肌肉 水荭花根,煎汤淋洗,仍以其叶晒干研末,撒疮上,每日一次。(《谈野翁试验方 
》) 

草部第十六卷草之五
毛蓼
内容:(《拾遗》) 
【集解】藏器曰∶毛蓼生山足,似马蓼,叶上有毛,冬根不死。 
时珍曰∶此即蓼之生于山麓者,非泽隰之蓼也。 
x茎叶x 
【气味】辛,温,有毒。 
【主治】痈肿疽 瘰 ,杵碎纳疮中,引脓血,生肌。亦作汤,洗疮,兼濯足,治香港脚 
(藏器)。 

草部第十六卷草之五
海根
内容:(《拾遗》) 
【集解】藏器曰∶生会稽海畔山谷,茎赤,叶似马蓼,根似菝 而小,胡人蒸而用之也。 
x根x 
【气味】苦,小温,无毒。 
【主治】霍乱中恶心腹痛,鬼气疰忤飞尸,喉痹蛊毒,痈疽恶肿,赤白游疹,蛇咬犬毒。 
酒及水磨服,并敷之(藏器)。 

草部第十六卷草之五
火炭母草
内容:(宋《图经》) 
【集解】颂曰∶生南恩州原野中。茎赤而柔,似细蓼。叶端尖,近梗形方。夏有白花。 
秋实如菽,青黑色,叶甘可食。 
x叶x 
【气味】酸,平,有毒。 
【主治】去皮肤风热,流注骨节,痈肿疼痛。不拘时采,于 器中捣烂,以盐酒炒,敷 
肿痛处,经宿一易之(苏颂)。 

草部第十六卷草之五
三白草
内容:(《唐本草》) 
【释名】弘景曰∶叶上有三白点,俗因以名。又见下。 
【集解】恭曰∶三白草生池泽畔,高尺许。叶似水荭,亦似蕺,又似菝 。 
叶上有三黑点,非白也。古人秘之,隐黑为白尔。根如芹根,黄白色而粗大。 
藏器曰∶此草初生无白,入夏叶端半白如粉。农人候之莳田,三叶白则草便秀,故谓之 
三白。若云三黑点,苏未识矣。其叶如薯蓣,亦不似水荭。 
保升曰∶今出襄州,二月、八月采根用。 
时珍曰∶三白草生田泽畔,三月生苗,高二、三尺。茎如蓼,叶如商陆及青葙。四月 
其颠三叶面上,三次变作白色,余叶仍青不变。俗云∶一叶白,食小麦;二叶白,食梅杏; 
三叶白,食黍子。五月开花成穗,如蓼花状,而色白微香。结细实。根长白虚软,有节须, 
状如泥菖蒲根。《造化指南》云∶五月采花及根,可制雄黄。苏恭言似水荭,有三黑点者, 
乃马蓼,非三白也。藏器所说虽是,但叶亦不似薯蓣。 
【气味】甘、辛,寒,有小毒。 
【主治】水肿香港脚,利大小便,消痰破癖,除积聚,消疔肿(《唐本》)。 
捣绞汁服,令人吐逆,除疟及胸膈热痰,小儿痞满(藏器)。根∶疗香港脚风毒胫肿,捣 
酒服,亦甚有验。又煎汤,洗癣疮(时珍)。 

草部第十六卷草之五
蚕网草
内容:(《拾遗》) 
【集解】藏器曰∶生湿地,如蓼大,茎赤花白。东土亦有之。 
【气味】辛,平,无毒。 
【主治】诸虫如蚕类咬人,恐毒入腹,煮服之。亦捣敷诸疮(藏器)。 

草部第十六卷草之五
蛇网草
内容:(《拾遗》) 
【集解】藏器曰∶生平地,叶似苦杖而小,节赤,高一、二尺,种之辟蛇。又一种草, 
茎圆似苎,亦敷蛇毒。 
慎微曰∶按《百一方》云∶东关有草状如苎,茎方节赤, 敷蛇毒,如摘却然,名蛇网 
草。又有鼠网草,即后莽草。 
【气味】缺。 
【主治】蛇虺毒虫等螫。取根叶捣敷咬处,当下黄水(藏器)。 

草部第十六卷草之五
虎杖
内容:(《别录》中品) 
【释名】苦杖(《拾遗》)、大虫杖(《药性》)、斑杖(《日华》)、酸杖。时珍曰∶杖言 
其茎,虎言其斑也。或云一名杜牛膝者,非也。一种斑杖似 头者,与此同名异物。 
【集解】弘景曰∶田野甚多,状如大马蓼,茎斑而叶圆。保升曰∶所在有之。生下湿地, 
作树高丈余,其茎赤根黄。二月、八月采根,日干。 
颂曰∶今出汾州、越州、滁州,处处有之。三月生苗,茎如竹笋状,上有赤斑点,初生 
便分 
枝丫。叶似小杏叶。七月开花,九月结实。南中出者,无花。根皮黑色,破开即黄,似柳根。 
亦有高丈余者。《尔雅》云∶ ,虎杖。郭璞注云∶似荭草而粗大,有细刺,可以染赤。是 
也。 
宗 曰∶此草药也。《蜀本》言作木高丈余者,非矣。大率皆似寒菊,然花、叶、茎、 
蕊差大为异。仍茎叶有淡黑斑。六、七月旋旋开花,至九月中方已,花片四出,其色如桃花, 
差大而外微深。陕西山麓水次甚多。 
曰∶凡使勿误用天蓝及斑袖根,二味根形味皆相似也。 
机曰∶诸注或云似荭、似杏、似寒菊,各不相侔,岂所产有不同耶? 
时珍曰∶其茎似荭蓼,其叶圆似杏,其枝黄似柳,其花状似菊,色似桃花。合而观之, 
未尝不同也。 
x根x 
【修治】 曰∶采得细锉,却用叶包一夜,晒干用。 
【气味】微温。权曰∶甘,平,无毒。 
宗 曰∶味微苦。今天下暑月多煎根汁为饮。不得甘草,则不堪饮。本文不言味。《药 
性论》云∶甘。是甘草之味,非虎杖味也。 
【主治】通利月水,破留血症结(《别录》)。渍酒服,主暴瘕(弘景)。风在骨节间,及 
血瘀,煮汁作酒服之(藏器)。 
治大热烦躁,止渴利小便,压一切热毒(甄权)。治产后血晕,恶血不下,心腹胀满, 
排脓, 
主疮疖痈毒,扑损瘀血,破风毒结气(大明)。烧灰,贴诸恶疮。焙研炼蜜为丸,陈米饮服, 
治肠痔下血(苏颂)。研末酒服,治产后瘀血血痛,及坠扑昏闷有效(时珍)。 
【发明】权曰∶暑月以根和甘草同煎为饮,色如琥珀可爱,甚甘美。 
瓶置井中,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