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小说一起看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013-本草纲目-第265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采为乌头。冬则生子已成,故曰冬采为附子。其天雄、乌喙、侧子,皆是生子多者,因象命 
名;若生子少及独头者,即无此数物也。其产江左、山南等处者,乃《本经》所列乌头,今 
人谓之草乌头者是也。故曰其汁煎为射罔。陶弘景不知乌头有二,以附子之乌头、注射罔之 
乌头,遂致诸家疑贰,而雷 之说尤不近理。宋人杨天惠着《附子记》甚悉,今撮其要,读 
之可不辩而明矣。其说云∶绵州乃故广汉地,领县八,惟彰明出附子。彰明领乡二十,惟赤 
水、廉水、昌明、会昌四乡产附子,而赤水为多。每岁以上田熟在农地工作垄。取种于龙安、龙州、 
齐归、木门、青堆 
其花紫瓣黄蕤,长苞而圆。七月采者,谓之早水,拳缩而小,盖未长成也。九月采者乃佳。 
其品凡七,本同而末异。其初种之小者为乌头;附乌头而旁生者为附子;又左右附而偶生者 
为鬲子;附而长者为天雄;附而尖者为天锥;附而上出者为侧子;附而散生者,为漏篮子, 
皆脉络连贯,如子附母,而附子以贵,故专附名也。凡种一而子六、七以上,则皆小;种一 
而子二、三,则稍大;种一而子特生,则特大。附子之形,以蹲坐正节角少者为上,有节多 
鼠乳者次之,形不正而伤缺风皱者为下。本草言附子八角者为良,其角为侧子之说,甚谬矣。 
附子之色,以花白者为上,铁色者次之,青绿者为下。天雄、乌头、天锥,皆以丰实盈握者 
为胜。漏篮、侧子,则园人以乞役夫,不足数也。谨按∶此记所载漏篮,即雷 所谓木鳖子, 
大明所谓虎掌者也。其鬲子,即乌喙也。天锥,即天雄之类,医方亦无此名,功用当相同尔。 
【修治】保升曰∶附子、乌头、天雄、侧子、乌喙,采得,以生熟汤浸半日,勿令灭气, 
出以白灰 之,数易使干。又法∶以米粥及糟曲等 
颂曰∶五物收时,一处造酿。其法∶先于六月内,造大小面曲。未采前半月,用大麦煮成粥, 
以曲造醋,候熟去糟。其醋不用太酸,酸则以水解之。将附子去根须,于新瓮内淹七日,日 
搅一遍,捞出以疏筛摊之,令生白衣。乃向慢风日中晒之百十日,以透干为度。若猛日,则 
皱而皮不附肉。 
时珍曰∶按《附子记》云∶此物畏恶最多,不能常熟。或种美而苗不茂,或苗秀而根不 
充,或以酿而腐,或以曝而挛,若有神物阴为之者。故园人常祷于神,目为药妖。其酿法∶ 
用醋醅安密室中,淹覆弥月,乃发出晾干。方出酿时,其大有如拳者,已定辄不盈握,故及 
一两者极难得。土人云∶但得半两以上者皆良。蜀人饵者少,惟秦陕闽浙人宜之。然秦人才 
市其下者,闽浙才得其中者,其上品则皆贵人得之矣。 
弘景曰∶凡用附子、乌头、天雄,皆热灰微炮令拆,勿过焦。惟姜附汤生用之。俗方每 
用附子,须甘草、人参、生姜相配者,正制其毒故也。 
曰∶凡使乌头,宜文武火中炮令皴拆,擘破用。若用附子,须底平有九角如铁色,一 
个重一两者,即是气全。勿用杂木火,只以柳木灰火中炮令皴拆,以刀刮去上孕子,并去底 
尖,擘破,于屋下平地上掘一土坑安之,一宿取出,焙干用。若阴制者,生去皮尖底,薄切, 
以东流水并黑豆浸五日夜,漉出,日中晒干用。 
震亨曰∶凡乌、附、天雄,须用童子小便浸透煮过,以杀其毒,并助下行之力,入盐少 
许尤好。或以小便浸二、七日,拣去坏者,以竹刀每个切作四片,井水淘净,逐日换水,再 
浸七日,晒干用。 
时珍曰∶附子生用则发散,熟用则峻补。生用者,须如阴制之法,去皮脐入药。熟用者, 
以水浸过,炮令发拆,去皮脐,乘热切片再炒,令内外俱黄,去火毒入药。又法∶每一个, 
用甘草二钱,盐水、姜汁、童尿各半盏,同煮熟,出火毒一夜用之,则毒去也。 
【气味】辛,温,有大毒。《别录》曰∶甘,大热。普曰∶神农∶辛;岐伯、雷公∶甘, 
有毒;李当之∶苦,大温,有大毒。 
元素曰∶大辛大热,气浓味薄,可升可降,阳中之阴,浮中沉,无所不至,为诸经引用 
之药。 
好古曰∶入手少阳三焦命门之剂,其性走而不守,非若干姜止而不行。 
赵嗣真曰∶熟附配麻黄,发中有补,仲景麻黄附子细辛汤、麻黄附子甘草汤是也。生附 
配干姜,补中有发,仲景干姜附子汤、通脉四逆汤是也。 
戴原礼曰∶附子无干姜不热,得甘草则性缓,得桂则补命门。 
李焘曰∶附子得生姜则能发散,以热攻热,又导虚热下行,以除冷病。 
之才曰∶地胆为之使。恶蜈蚣。畏防风、黑豆、甘草、人参、黄 。 
时珍曰∶畏绿豆、乌韭、童溲、犀角。忌豉汁。得蜀椒、食盐,下达命门。 
【主治】风寒咳逆邪气,温中,寒湿 ,拘挛膝痛,不能行步,破症坚积聚血瘕,金 
疮(《本经》)。腰脊风寒,脚疼冷弱,心腹冷痛,霍乱转筋,下痢赤白,强阴,坚肌骨,又 
堕胎,为百药长(《别录》)。温暖脾胃,除脾湿肾寒,补下焦之阳虚(元素)。除脏腑沉寒, 
三阳厥逆,湿淫腹痛,胃寒蛔动,治经闭,补虚散壅(李杲)。督脉为病,脊强而厥(好古)。 
治三阴伤寒,阴毒寒疝,中寒中风,痰厥气厥,柔 癫痫,小儿慢惊,风湿麻痹,肿满 
香港脚, 
头风,肾厥头痛,暴泻脱阳,久痢脾泄,寒疟瘴气,久病呕哕,反胃噎膈,痈疽不敛,久漏 
冷疮。合葱涕,塞耳治聋(时珍)。 

草部第十七卷草之六
乌头
内容:(即附子母) 
【主治】诸风,风痹血痹,半身 
素)。除寒湿,行经,散风邪,破诸积冷毒(李杲)。补命门不足,肝风虚(好古)。助阳退 
阴,功同附子而稍缓(时珍)。 
【发明】宗 曰∶补虚寒须用附子,风家即多用天雄,大略如此。其乌头、乌喙、附子, 
则量其材而用之。时珍曰∶按王氏《究原方》云∶附子性重滞,温脾逐寒。川乌头性轻疏, 
温脾去风。若是寒疾即用附子;风疾即用川乌头。一云∶凡人中风,不可先用风药及乌附。 
若先用气药,后用乌附乃宜也。又凡用乌、附药,并宜冷服者,热因寒用也。盖阴寒在下, 
虚阳上浮。治之以寒,则阴气益甚而病增;治之以热,则拒格而不纳。热药冷冻饮料,下嗌之后, 
冷体既消,热性便发,而病气随愈。不违其情,而致大益,此反治之妙也。昔张仲景治寒疝 
内结,用蜜煎乌头。《近效方》治喉痹,用蜜炙附子,含之咽汁。朱丹溪治疝气,用乌头、 
栀子。并热因寒用也。李东垣治冯翰林侄阴盛格阳伤寒,面赤目赤,烦渴引饮,脉来七、八 
至,但按之则散。用姜附汤加人参,投半斤服之,得汗而愈。此则神圣之妙也。 
吴绶曰∶附子乃阴证要药。凡伤寒传变三阴,及中寒夹阴,虽身大热而脉沉者,必用之 
。或厥冷腹痛,脉沉细,甚则唇青囊缩者,急须用之,有退阴回阳之力,起死回生之功。近 
世阴证伤寒,往往疑似,不敢用附子,直待阴极阳竭而用之,已迟矣。且夹阴伤寒,内外皆 
阴,阳气顿衰。必须急用人参,健脉以益其原;佐以附子,温经散寒。舍此不用,将何以救 
之? 
刘完素曰∶俗方治麻痹多用乌附,其气暴能冲开道路,故气愈麻;及药气尽而正气行 
,则麻病愈矣。 
张元素曰∶附子以白术为佐,乃除寒湿之圣药。湿药宜少加之引经。又益火之原,以消 
阴翳,则便溺有节,乌、附是也。 
虞抟曰∶附子禀雄壮之质,有斩关夺将之气。能引补气药行十二经,以追复散失之元阳; 
引 
补血药入血分,以滋养不足之真阴;引发散药开腠理,以驱逐在表之风寒;引温暖药达下焦, 
以祛除在里之冷湿。 
震亨曰∶气虚热甚者,宜少用附子,以行参 。肥人多湿,亦宜少加乌、附行经。仲景 
八味 
丸,用为少阴响导,其补自是地黄,后世因以附子为补药,误矣。附子走而不守,取其健悍 
走下之性,以行地黄之滞,可致远尔。乌头、天雄皆气壮形伟,可为下部药之佐;无人表其 
害人之祸,相习用为治风之药及补药,杀人多矣。 
王履曰∶仲景八味丸,盖兼阴火不足者设。钱仲阳六味地黄丸,为阴虚者设。附子乃补 
阳之药,非为行滞也。 
好古曰∶乌、附,非身凉而四肢厥者,不可僭用。服附子以补火,必妨涸水。 
时珍曰∶乌、附毒药,非危病不用,而补药中少加引导,其功甚捷。有人才服钱匕,即 
发燥不堪,而昔人补剂用为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