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小说一起看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013-本草纲目-第297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以贵为名。岂俱一物,亦状异而名同耶?若取的称,未知孰是?又岭南有陈思岌,亦名千金 
藤。 
【气味】缺 
【主治】一切血毒诸气,霍乱中恶,天行虚劳疟瘴,痰嗽不利,痈肿大毒,药石发,癫 
痫,悉主之(藏器)。 
【附录】陈思岌(《拾遗》) 
藏器曰∶出岭南山野。蔓生如小豆,根及叶辛香。一名石黄香,一名千金藤。其根味 
辛,平,无毒。解诸药毒热毒,丹毒痈肿,天行壮热,喉痹蛊毒,并煮汁服之。亦磨涂疮肿。 
曰∶味苦,平。浸酒服,治风,补益轻身。 

草部第十八卷草之七
九仙子
内容:(《纲目》) 
【释名】仙女娇 
【集解】时珍曰∶九仙子,出均州太和山。一根连缀九枚,大者如鸡子,小者如半夏, 
白色。二月生苗,蔓高六、七尺,茎细而光。叶如乌 叶,而短扁不团。每叶丫生子枝,或 
一或二,袅袅下垂。六、七月开碎青黄色花,随即结实。碎子丛簇,如谷精草子状。九月采 
根。 
【气味】苦,凉,无毒。 
【主治】咽痛喉痹,散血。以新汲水或醋磨汁含咽,甚良(时珍)。 

草部第十八卷草之七
山豆根
内容:(宋《开宝》) 
【释名】解毒(《纲目》)、黄结(《纲目》)、 
颂曰∶其蔓如大豆,因以为名。 
【集解】颂曰∶山豆根,生剑南及宜州、果州山谷,今广西亦有,以忠州、万州者为佳。 
苗蔓如豆,叶青,经冬不凋,八月采根。广南者如小槐,高尺余,石鼠食其根。故岭南人捕 
鼠,取肠胃曝干,解毒攻热效。 
【气味】甘,寒,无毒。 
时珍曰∶按∶沈括《笔谈》云∶山豆根味极苦,本草言味甘,大误矣。 
【主治】解诸药毒,止痛,消疮肿毒,发热咳嗽,治人及马急黄,杀小虫(《开宝》)。 
含之咽汁,解咽喉肿毒,极妙(苏颂)。 
气 
腹胀,又下寸白诸虫。丸服,止下痢。磨汁服,止卒患热厥心腹痛,五种痔痛。研汁涂诸热 
肿秃疮,蛇狗蜘蛛伤(时珍)。 
【附方】旧十,新三。 
解中蛊毒∶密取山豆根和水研,服少许,未定再服。已禁声者,亦愈。 
五般急黄∶山豆根末,水服二钱。若带蛊气,以酒下。 
霍乱吐利∶山豆根末,橘皮汤下三钱。 
赤白下痢∶山豆根末,蜜丸梧子大。每服二十丸,空腹白汤下,三服自止。(以上 
并《备急方》) 
卒患腹痛∶山豆根,水研半盏服,入口即定。 
头风热痛∶山豆根末,油调,涂两太阳。 
头上白屑∶山豆根末,浸油,日涂之。 
牙龈肿痛∶山豆根一片,含于痛所。(以上并《备急方》) 
喉中发痈∶山豆根,磨醋噙之,追涎即愈。势重不能言者,频以鸡翎扫入喉中,引涎出, 
就能言语。(《永类方》) 
麸豆诸疮,烦热甚者∶水研山豆根汁,服少许。(《经验方》) 
疥癣虫疮∶山豆根末,腊猪脂调涂。(《备急方》) 
喉风急证,牙关紧闭,水谷不下∶山豆根、白药等分,水煎噙之,咽下,二、三口即愈。 
(杨清叟《外科》) 

草部第十八卷草之七
黄药子
内容:(宋《开宝》) 
【校正】自木部移入此。 
【释名】木药子(《纲目》)、大苦(《纲目》)、赤药(《图经》)、红药子。时珍曰∶按∶ 
沈括《笔谈》云∶本草甘草注,引郭璞注《尔雅》云∶ ,大苦者,云即甘草也。蔓生,叶 
似薄荷而色青黄,茎赤有节, 
【集解】颂曰∶黄药原出岭南,今夔、峡州郡及明、越、秦、陇山中亦有之,以忠州、 
万州者为胜。藤生,高三、四尺,根及茎似小桑,十月采根。秦州出者 
之赤药,叶似荞麦,枝梗赤色,七月开白花。其根湿时红赤色,曝干即黄。《本经》有药实 
根,云生蜀郡山谷。苏恭云∶即药子也,用其核仁。疑即黄药之实。但言叶似杏,其花红白 
色,子肉味酸,此为不同。 
时珍曰∶黄药子,今处处人栽之。其茎高二、三尺,柔而有节,似藤,实非藤也。叶大 
如拳,长三寸许,亦不似桑。其根长者尺许,大者围二、三 
肉色颇似羊蹄根。人皆捣其根入染蓝缸中,云易变色也。唐苏恭言,药实根即药子,宋苏颂 
遂以为黄药之实。然今黄药冬枯春生,开碎花无实。苏恭所谓药子,亦不专指黄药。则苏颂 
所以言,亦未可凭信也。 
x根x 
【气味】苦,平,无毒。 
大明曰∶凉。治马心肺热疾。 
【主治】诸恶肿疮 喉痹,蛇犬咬毒。研水服之,亦含亦涂(《开宝》)。凉血降火,消 
瘿解毒(时珍)。 
【发明】颂曰∶孙思邈《千金月令方》∶疗忽生瘿疾一、二年者。以万州黄药子半斤, 
须紧重者为上。如轻虚,即是他州者,力慢,须用加倍。取无灰酒一斗,投药入中,固济瓶 
口。以糠火烧一复时,待酒冷乃开。时时饮一杯,不令绝酒气。经三、五日后,常把镜自照, 
觉消即停饮,不尔便令人项细也。刘禹锡《传信方》亦着其效,云得之邕州从事张 。 目 
击有效,复试其验如神。其方并同,惟小有异处,是烧酒候香出外,瓶头有津出即止,不待 
一宿,火不可过猛耳。 
【附方】旧二,新五。项下瘿气 黄药子一斤洗锉,酒一斗浸之。每日早晚常服一盏。 
忌一切毒物,及戒怒。仍以线逐日度之,乃知其效也。(《斗门方》 
吐血不止∶药子一两,水煎服。(《圣惠方》) 
咯血吐血∶《百一选方》∶用蒲黄、黄药子等分,为末,掌中舐之。王衮《博济方》∶用 
黄 
鼻衄不止∶黄药子为末。每服二钱,煎淡胶汤下。良久,以新水调面一匙头服之。《兵 
部手集方》只以新汲水磨汁一碗,顿服。(《简要济众方》) 
产后血晕,恶物冲心,四肢冰冷,唇青腹胀,昏迷∶红药子一两,头红花一钱,水二盏, 
妇人油钗二只,同煎一盏服。大小便俱利,血自下也。(《禹讲师经验方》) 
天泡水疮∶黄药子末,搽之。(《集简方》) 

草部第十八卷草之七
解毒子
内容:(《唐本草》) 
【释名】地不容(《唐本》)、苦药子(《图经》)。 
【集解】恭曰∶地不容生川西山谷,采无时,乡人呼为解毒子也。 
颂曰∶出戎州。蔓生,叶青如杏叶而大,浓硬,凌冬不凋,无花实。根黄白色,外皮微 
粗褐,累累相连,如药实而圆大,采无时。又开州、兴元府出苦药子,大抵与黄药相类,春 
采根,曝干。亦入马药用。 
时珍曰∶《四川志》云∶苦药子出忠州。性寒,解一切毒。川蜀诸处皆有。即解毒子也。 
或云∶ 州苦药子即黄药子,方言称呼不同耳。理 
x根x 
【气味】苦,大寒,无毒。 
【主治】解蛊毒,止烦热,辟瘴疠,利喉闭及痰毒(《唐本》)。治五脏邪气,清肺压热 
(苏颂)。消痰降火,利咽喉,退目赤(时珍)。 
【附方】新二。咽喉肿痛,水浆不下∶苦药、山豆根、甘草、硝石各一分,射干、柑皮、 
升麻各半两。为末,蜜丸。噙之。(《圣惠方》) 
眉棱骨痛,热毒攻眼,头痛眉痛,壮热不止∶解毒子、木香、川大黄各三分,为末,浆 
水调膏摊贴,干即易之。(《普济方》) 
【附录】奴会子(《海药》) 
曰∶味辛,平,无毒。主小儿无辜冷疳,虚渴脱肛,骨立瘦损,脾胃不磨。刘五娘 
方,用为煎服。生西国诸戎。大小如苦药子。 
x药实根x 
《本经》曰∶味辛,温,无毒。主邪气诸痹疼酸,续绝伤,补骨髓。一名连木。 
《别录》曰∶生蜀郡山谷。采无时。 
恭曰∶此药子也,当今盛用,胡名那疏,出通州、渝州。其子味辛,平,无毒。主破血 
止痢消肿,除蛊疰蛇毒。树生,叶似杏,花红白色,子肉味酸,止用其仁,《本经》误载根 
字。 
时珍曰∶此药子虽似黄药、苦药子,而稍有不同。二药子不结子,此则树之子也。葛洪 
《肘后方》云∶婆罗门名那疏树子,中国人名药子。去皮取中仁,细研服,治诸病也。 

草部第十八卷草之七
白药子
内容:(《唐本草》) 
【集解】恭曰∶白药子出原州。三月生苗,叶似苦苣。四月抽赤茎,长似壶卢蔓。六月 
开白花。八月结子,亦名栝蒌。九月叶落枝折,采根洗切,日干,根皮黄色,名白药子。 
颂曰∶今夔、施、合州、江西、岭南亦有之。江西出者,叶似乌 ,子如绿豆,至八月 
变成赤色,治马热方用之。 
x根x 
【气味】辛,温,无毒。权曰∶苦,冷。 
【主治】金疮生肌(《唐本》)。消肿毒喉痹,消痰止 
嗽,治渴并吐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