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小说一起看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013-本草纲目-第392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吞之,提线钓出也。 
x栗壳x(栗之黑壳也) 
【气味】同 。 
【主治】反胃消渴,煮汁饮之(孟诜)。煮汁饮,止泻血(大明)。 
【附方】新一。 
鼻衄不止,累医不效。栗壳烧存性,研末,粥饮服二钱。(《圣惠方》) 
x毛球x(栗外刺包也) 
【主治】煮汁,洗火丹毒肿(苏恭)。 
x花x 
【主治】瘰 (吴瑞)。 
x树皮x 
【主治】煮汁,洗沙虱、溪毒(苏恭)。疗疮毒(苏颂)。治丹毒五色无常。剥皮有刺者, 
煎水洗之(孟诜。出《肘后方》)。 
x根x 
【主治】偏肾气,酒煎服之(汪颖)。 

果部第二十九卷果之一
天师栗
内容:(《纲目》) 
【集解】时珍曰∶按∶宋祁《益州方物记》云∶天师栗,惟西蜀青城山中有之,他处无 
有也。云张天师学道于此所遗,故名。似栗而味美,惟独房若橡为异耳。今武当山所卖娑罗 
子,恐即此物也。 
【气味】甘,温,无毒。 
【主治】久食,已风挛(时珍。出《益州记》)。 

果部第二十九卷果之一

内容:(《本经》上品) 
【释名】时珍曰∶按陆佃《埤雅》云∶大曰枣,小曰棘。棘,酸枣也。枣性高,故重 ; 
棘性低,故并 。 音次。枣、棘皆有刺针,会意也。 
【集解】《别录》曰∶枣生河东平泽。 
弘景曰∶世传河东猗氏县枣特异。今青州出者形大而核细,多膏甚甜。郁州互市者亦好 
,小不及耳。江东临沂、金城枣形大而虚,少脂,好者亦可用之。南枣大恶,不堪啖。 
颂曰∶近北州郡皆出枣,惟青州之种特佳。晋州、绛州者虽大,而不及青州肉浓也。江 
南出者,坚燥少脂。今园圃种莳者,其种甚多。美者有水菱枣、御枣之类,皆不堪入药,盖 
肌肉轻虚故也。南郡人煮而曝干,皮薄而皱,味更甘于他枣,谓之天蒸枣,亦不入药。按∶ 
郭璞注《尔雅》云∶壶枣大而锐,壶犹瓠也。边,腰枣也,细腰,今谓之辘轳枣。 ,白枣 
也,子白乃熟。洗,大枣,也,出河东猗氏县,大如鸡卵。遵,羊枣也,实小紫黑,俗名羊 
矢枣。 ,酸枣也,木小而实酢。还味, 枣也,其味短。蹶泄,苦枣也,其味苦。晰,无 
实枣也。 
宗 曰∶大枣先青州,次晋州,皆可晒曝入药,益脾胃。余者止可充食用耳。青州人以 
枣去皮核,焙干为枣圈,以为奇果。有御枣,甘美轻脆,后众枣熟而易生虫,今人所谓扑落 
酥者是也。又有牙枣,先众枣熟,亦甘美,微酸而尖长。二枣皆可啖,不堪收曝。 
时珍曰∶枣木赤心有刺。四月生小叶,尖觥光泽。五月开小花,白色微青。南北皆有, 
惟青、晋所出者肥大甘美,入药为良。其类甚繁,《尔雅》所载之外,郭义恭《广志》有狗 
牙、鸡心、牛头、羊矢、猕猴、细腰、赤心、三星、骈白之名,又有木枣、氐枣、桂枣、夕 
枣、灌枣、墟枣、蒸枣、白枣、丹枣、棠枣,及安邑、信都诸枣。谷城紫枣长二寸,羊角枣 
长三寸。密云所出小枣,脆润核细,味亦甘美,皆可充果食,不堪入药。入药须用青州及晋 
地晒干大枣为良。按∶贾思勰《齐民要术》云∶凡枣全赤时,日日撼而收曝,则红皱。若半 
赤收者,肉未充满,干即色黄而皮皱,将赤收者,味亦不佳。《食经》作干枣法∶须治净地, 
铺菰箔之类承枣,日晒夜露,择去胖烂,曝干收之。切而晒干者为枣脯。煮熟榨出者为枣膏, 
亦曰枣瓤。蒸熟者为胶枣,加以糖、蜜拌蒸则更甜;以麻油叶同蒸,则色更润泽。捣胶枣晒 
干者为枣油,其法取红软干枣入釜,以水仅淹平,煮沸漉出,砂盆研细,生布绞取汁,涂盘 
上晒干,其形如油,以手摩刮为末收之。每以一匙,投汤碗中,酸甜味足,即成美浆,用和 
米,最止饥渴、益脾胃也。卢谌《祭法》云∶春祀用枣油。即此。 
x生枣x 
【气味】甘、辛,热,无毒。多食令人寒热。凡羸瘦者不可食。 
思邈曰∶多食令人热渴膨胀,动脏腑,损脾元,助湿热。 
x大枣x 
【释名】干枣(《别录》)、美枣(《别录》)、良枣。 
《别录》曰∶八月采,曝干。 
瑞曰∶此即晒干大枣也。味最良美,故宜入药。今人亦有用胶枣之肥大者。 
【气味】甘,平,无毒。 
思邈曰∶甘、辛,热,滑,无毒。 
杲曰∶温。 
大明曰∶有齿病、疳病、虫 人不宜啖枣,小儿尤不宜食。又忌与葱同食,令人五 
脏不和;与鱼同食,令人腰腹痛。 
时珍曰∶今人蒸枣多用糖、蜜拌过,久食最损脾、助湿热也。啖枣多,令人齿黄生 
。故嵇康《养生论》云∶齿处晋而黄,虱处头而黑。 
【主治】心腹邪气,安中,养脾气,平胃气,通九窍,助十二经,补少气、少津液、身 
中不足,大惊四肢重,和百药。久服轻身延年(《本经》。宗 曰∶(煮取肉,和脾胃药甚佳)。 
补中益气,坚志强力,除烦闷,疗心下悬,除肠 。久服不饥神仙(《别录》)。 
润心肺,止嗽,补五脏,治虚损,除肠胃癖气。和光粉烧,治疳痢(大明)。小儿患秋 
痢,与蛀枣食之良(孟诜)。杀乌头、附子、天雄毒(之才)。和阴阳,调营卫,生津液(李 
杲)。 
【发明】弘景曰∶道家方药,以枣为佳饵。其皮利,肉补虚,所以合汤皆擘之也。 
杲曰∶大枣气味俱浓,阳也。温以补不足,甘以缓阴血。 
成无己曰∶邪在营卫者,辛甘以解之。故用姜、枣以和营卫,生发脾胃升腾之气。张仲 
景治奔豚,用大枣滋脾土以平肾气也。治水饮胁痛有十枣汤,益土而胜水也。 
震亨曰∶枣属土而有火,味甘性缓。甘先入脾,补脾者未尝用甘。故今人食甘多者,脾 
必受病也。时珍曰∶《素问》言∶枣为脾之果,脾病宜食之。谓治病和药,枣为脾经血分药 
也。若无故频食,则生虫损齿,贻害多矣。按∶王好古云∶中满者勿食甘,甘令人满。故张 
仲景建中汤心下痞者,减饧、枣,与甘草同例,此得用枣之方矣。又按∶许叔微《本事方》 
云∶一妇病脏燥悲泣不止,祈祷备至。予忆古方治此证用大枣汤,遂治,与服尽剂而愈。古 
人识病治方,妙绝如此。又陈自明《妇人良方》云∶程虎卿内人妊娠四、五个月,遇昼则惨 
戚悲伤,泪下数欠,如有所凭,医巫兼治皆无益。管伯周说∶先人曾语此,治须大枣汤乃愈。 
虎卿借方治药,一投而愈。方见下条。又《摘玄方》治此证,用红枣烧存性,酒服三钱,亦 
大枣汤变法也。 
【附方】旧七,新十二。 
调和胃气∶以干枣去核,缓火逼燥为末。量多少入少生姜末,白汤点服。调和胃气甚良。 
(《衍义》)。 
反胃吐食∶大枣一枚去核,用斑蝥一枚去头翅,入在内,煨熟去蝥,空心食之,白汤下 
良。 
小肠气痛∶大枣一枚去核,用斑蝥一枚去头、足、翅,入枣内,纸包煨熟,去蝥食枣, 
以桂心、荜澄茄汤下。(《直指》)。 
伤寒热病后,口干咽痛,喜唾∶大枣二十枚,乌梅十枚,捣入蜜丸。 
含如杏核大,咽汁甚效。(《千金方》)。 
妇人脏燥,悲伤欲哭,象若神灵,数欠者,大枣汤主之∶大枣十枚,小麦一升,甘草二 
两,每服一两,水煎服之。亦补脾气。(《金匮》)。 
妊娠腹痛∶大红枣十四枚,烧焦为末,以小便服之。(《梅师》)。 
大便燥塞∶大枣一枚去核,入轻粉半钱缚定,煨熟食之,仍以枣汤送下。(《直指》)。 
咒枣治疟∶执枣一枚,咒曰∶吾有枣一枚,一心归大道。优他或优降,或劈火烧之。念 
七遍,吹枣上,与病患食之,即愈。(《 嵝神书》)。 
烦闷不眠∶大枣十四枚,葱白七茎,水三升,煮一升,顿服。(《千金》)。 
上气咳嗽,治伤中筋脉急,上气咳嗽者∶用枣二十枚去核,以酥四两微火煎,入枣肉中 
泣尽酥,取收之。常含一枚,微微咽之取瘥。(《圣惠方》)。 
肺疽吐血,因啖辛辣,热物致伤者∶用红枣(连核烧存性)、百药煎( 过)等分为末。 
每服二钱,米饮下。(《三因》)。 
耳聋鼻塞,不闻音声、香臭者∶取大枣十五枚(去皮核),蓖麻子三百枚(去皮),和捣。 
绵裹塞耳、鼻,日一度。三十余日,闻声及香臭也。先治耳,后治鼻,不可并塞。(孟诜《食 
疗》)。 
久服香身∶用大枣肉和桂心、白瓜仁、松树皮为丸,久服之。(《食疗本草》)。 
走马牙疳∶新枣肉一枚,同黄柏烧焦为末。油和敷之。若加砒少许更妙。(王氏《博济》)。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