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小说一起看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013-本草纲目-第415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胃本不虚。况三阳既结,食必上潮,只宜汤丸小小润之可也。时珍窃谓此说虽是,然亦有食 
入反出、无火之证,又有痰气郁结、得辛热暂开之证,不可执一也。 
【附方】旧二,新二十二。 
心腹冷痛∶胡椒三七枚,清酒吞之。或云一岁一粒。(孟诜《食疗》) 
心下大痛∶《寿域方》∶用椒四十九粒,乳香一钱,研匀。男用生姜、女用当归酒下。又 
方∶用椒五分,没药三钱,研细。分二服,温酒下。又方∶胡椒、绿豆各四十九粒研烂,酒 
下神效。 
霍乱吐泻∶孙真人∶用胡椒三十粒,以饮吞之。《直指方》∶用胡椒四十九粒,绿豆一 
百四十九粒。研匀,木瓜汤服一钱。 
反胃吐食∶戴原礼方∶用胡椒醋浸,晒干,如此七次,为末,酒糊丸梧桐子大。每服三、 
四十丸,醋汤下。《圣惠方》∶用胡椒七钱半,煨姜一两,水煎,分二服。《是斋百一方》∶用 
胡椒、半夏(汤泡)等分,为末, 
夏月冷泻及霍乱∶用胡椒碾末,饭丸梧桐子大。每米饮下四十丸。(《卫生易简方》) 
赤白下痢∶胡椒、绿豆各一岁一粒,为末,糊丸梧桐子大。红用生姜、白用米汤下。(《集 
简方》) 
大小便闭,关格不通,胀闷二、三日则杀人∶胡椒二十一粒,打碎,水一盏,煎六分, 
去滓,入芒硝半两,煎化服。(《总录》) 
小儿虚胀∶塌气丸∶用胡椒一两,蝎尾半两。为末,面糊丸粟米大。每服五七丸,陈米 
饮下。一加莱菔子半两。(钱乙方)虚寒积癖在背膜之外,流于两胁,气逆喘急,久则营卫 
凝 
滞,溃为痈疽,多致不救∶用胡椒二百五十粒,蝎尾四个,生木香二钱半,为末,粟米饭丸 
绿豆大。每服二十丸,橘皮汤下。名磨积丸。(《济生方》) 
房劳阴毒∶胡椒七粒,葱心二寸半,麝香一分,捣烂,以黄蜡溶和,做成条子,插入阴 
内,少顷汗出即愈。(孙氏《集效方》) 
惊风内钓∶胡椒、木鳖子仁等分。为末,醋调黑豆末,和杵,丸绿豆大。每服三、四十 
丸,荆芥汤下。(《圣惠》) 
发散寒邪∶胡椒、丁香各七粒。碾碎,以葱白捣膏,和涂两手心,合掌握定,夹于大腿 
内侧,温覆取汗则愈。(《伤寒蕴要》) 
伤寒咳逆,日夜不止,寒气攻胃也∶胡椒三十粒(打碎),麝香半钱,酒一钟,煎半钟, 
热服。(《圣惠方》) 
风虫牙痛∶《卫生易简方》∶用胡椒、荜茇等分,为末,蜡丸麻子大。每用一丸,塞蛀孔 
中。《韩氏医通》∶治风、虫、客寒,三般牙痛,呻吟不止。用胡椒九粒,绿豆十一粒,布裹 
捶碎,以丝绵包作一粒,患处咬定,涎出吐去,立愈。《普济方》∶用胡椒一钱半,以羊脂拌 
打四十丸,擦之追涎。 
阿伽陀丸∶治妇人血崩。用胡椒、紫檀香、郁金、茜根、小柏皮等分。为末,水丸梧桐 
子大。每服二十丸,阿胶汤下。时珍曰∶按《酉阳杂俎》∶胡椒出摩伽陀国。此方之名,因 
此而讹者也。 
沙石淋痛∶胡椒、朴硝等分。为末。每服用二钱,白汤下,日二。名二拗散。(《普济 
方》) 
蜈蚣咬伤∶胡椒,嚼封之,即不痛。(《多能鄙事》) 

果部第三十二卷果之四
毕澄茄
内容:(宋《开宝》) 
【校正】自草部移入此。 
【释名】毗陵茄子。 
时珍曰∶皆番语也。 
【集解】藏器曰∶毕澄茄生佛誓国。状似梧桐子及蔓荆子而微大。 
曰∶胡椒生南海诸国。向阴者为澄茄,向阳者为胡椒。按∶顾微《广州志》云∶澄茄 
生诸海国,乃嫩胡椒也。青时就树采摘,柄粗而蒂圆。 
颂曰∶今广州亦有之。春夏生叶,青滑可爱。结实似梧桐子,微大。八月、九月采之。 
时珍曰∶海南诸番皆有之。蔓生,春开白花,夏结黑实,与胡椒一类二种,正如大腹之 
与槟榔相近耳。 
【修治】 曰∶凡采得,去柄及皱皮了,用酒浸蒸之,从巳至酉,杵细晒干,入药用。 
x实x 
【气味】辛,温,无毒。 曰∶辛、苦,微温。 
【主治】下气消食,去皮肤风,心腹间气胀,令人能食,疗鬼气。能染发及香身(藏器)。 
治一切冷气痰 ,并霍乱吐泻,肚腹痛,肾气膀胱冷 
【附方】旧一,新五。 
脾胃虚弱,胸膈不快,不进饮食∶用荜澄茄为末,姜汁打神曲糊,丸梧桐子大。每姜汤 
下七十丸,日二服。《济生方》 
噎食不纳∶荜澄茄、白豆蔻等分。为末。干舐之。(《寿域神方》)反胃吐食,吐出黑汁, 
治不愈者∶用荜澄茄为末,米糊丸梧桐子大。每姜汤下三、四十丸,日一服。愈后服平胃散 
三百帖。(《永类钤方》) 
伤寒咳逆呃噫,日夜不定者∶用荜澄茄、高良姜各等分,为末。每服二钱,水六分,煎 
十沸,入酢少许,服之。(苏颂《图经》)痘疮入目,羞明生翳∶荜澄茄末,吹少许入鼻中, 
三、五次效。(《飞鸿集》) 
鼻塞不通,肺气上攻而致者∶荜澄茄丸∶用荜澄茄半两,薄荷叶三钱,荆芥穗一钱半, 
为末,蜜丸芡子大。时时含咽。(《御药院方》) 
【附录】山胡椒(《唐本草》) 
恭曰∶所在有之。似胡椒,色黑 
滞气,俗用有效。 

果部第三十二卷果之四
吴茱萸
内容:(《本经》中品) 
【校正】自木部移入此。 
【释名】藏器曰∶茱萸南北总有,入药以吴地者为好,所以有吴之名也。 
时珍曰∶茱萸二字义未详。萸有俞、由二音。 
【集解】《别录》曰∶吴茱萸生上谷川谷及冤句。九月九日采,阴 
颂曰∶今处处有之,江浙、蜀汉尤多。木高丈余,皮青绿色。叶似椿而阔浓,紫色。三 
月开红紫细花。七月、八月结实似椒子,嫩时微黄,至熟则深紫。或云∶颗粒紧小,经久色 
青绿者,是吴茱萸;颗粒大,经久色黄黑者,是食茱萸。恐亦不然。按∶《周处风土记》云∶ 
俗尚九月九日谓之上九,茱萸到此日气烈熟色赤,可折其房以插头,云辟恶气御冬。又《续 
齐谐记》云∶汝南桓景随费长房学道。长房谓曰∶九月九日汝家有灾厄,宜令急去,各作绛 
囊盛茱萸以系臂上,登高饮菊花酒,此祸可消。景如其言,举家登高山,夕还见鸡、犬、牛、 
羊一时暴死。长房闻之曰∶此代之矣。故人至此日登高饮酒,戴茱萸囊,由此尔。 
时珍曰∶茱萸枝柔而肥,叶长而皱,其实结于梢头,累累成簇而无核,与椒不同。一种 
粒大,一种粒小,小者入药为胜。《淮南万毕术》云∶井上宜种茱萸,叶落井中,人饮其水, 
无瘟疫。 
【修治】 曰∶凡使去叶梗,每十两以盐二两投东流水四斗中,分作一百度洗之,自然 
无涎,晒干入丸散用之。若用醋煮者,每十两用醋一镒,煮三十沸后,入茱萸熬干用。 
宗 曰∶凡用吴茱萸,须深汤中浸去苦烈汁七次,始可焙用。 
【气味】辛,温,有小毒。权曰∶辛、苦,大热,有毒。 
好古曰∶辛、苦,热。气味俱浓,阳中阴也。半浮半沉,入足太阴经血分,少阴、厥阴 
经气分。 
思邈曰∶陈久者良,闭口者有毒。多食伤神,令人起伏气,咽喉不通。 
时珍曰∶辛热,走气动火,昏目发疮。 
之才曰∶蓼实为之使。恶丹参、硝石、白垩,畏紫石英。 
【主治】温中下气,止痛,除湿血痹,逐风邪,开腠理,咳逆寒热(《本经》)。利五脏, 
去痰冷逆气,饮食不消,心腹诸冷绞痛,中恶,心腹痛(《别录》)。霍乱转筋,胃冷吐泻腹 
痛,产后心痛,治遍身 痹刺痛,腰脚软弱,利大肠壅气,肠风痔疾,杀三虫(甄权)。杀 
恶 
虫毒,牙齿虫 ,鬼魅疰气(藏器)。下产后余血,治肾气、香港脚水肿,通关节,起阳健脾 
(大明)。主痢,止泻,浓肠胃,肥健人(孟诜)。治痞满塞胸,咽膈不通,润肝燥脾(好古)。 
开郁化滞,治吞酸,厥阴痰涎头痛,阴 
【发明】颂曰∶段成式言椒气好下,茱萸气好上。言其冲膈,不可为服食之药,故多食 
冲眼又脱发也。 
宗 曰∶此物下气最速,肠虚人服之愈甚。 
元素曰∶气味俱浓,浮而降,阳中阴也。其用有三∶去胸中逆气满塞,止心腹感寒, 
痛,消宿酒,为白豆蔻之使也。 
杲曰∶浊阴不降,厥气上逆,咽膈不通,食则令人口开目瞪,阴寒隔塞,气不得上下。 
此病不已,令人寒中,腹满膨胀下利。宜以吴茱萸之苦热,泄其逆气,用之如神,诸药不可 
代也。不宜多用,恐损元气。 
好古曰∶冲脉为病,逆气里急,宜此主之。震、坤合见,其色绿。故仲景吴茱萸汤、当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