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小说一起看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013-本草纲目-第454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发明】时珍曰∶按∶李仲南《永类钤方》云∶有人治乳痈,持药一根,生擂贴疮,其 
热如火,再贴遂平。求其方,乃水杨柳根也。葛洪《肘后方》,治乳痈用柳根。则杨与柳性 
气不远,可通用也 
【附方】新一。 
金疮苦痛∶杨木白皮,熬燥碾末,水服方寸匕,仍敷之,日三次。(《千金方》) 

木部第三十五卷木之二
白杨
内容:(《唐本草》) 
【释名】独摇。 
宗 曰∶木身似杨微白,故曰白杨,非如粉之白也。 
时珍曰∶郑樵《通志》言∶白杨,一名高飞,与 杨同名。今俗通呼 杨为白杨,且白 
杨亦因风独摇,故得同名也。 
【集解】恭曰∶白杨取叶圆大、蒂小,无风自动者。 
藏器曰∶白杨,北土极多,人种墟墓间,树大皮白。其无风自动者,乃 
颂曰∶今处处有之,北土尤多。株甚高硕,叶圆如梨叶,皮白色,木似杨,采无时。崔 
豹《古今注》云∶“白杨叶圆,青杨叶长”,是也。 
宗 曰∶陕西甚多,永、耀间居人修盖,多此木也。其根易生,斫木时碎札入土即生根, 
故易繁植,土地所宜尔。风才至,叶如大雨声。谓无风自动,则无此事。但风微时,其叶孤 
绝处,则往往独摇,以其蒂细长,叶重大,势使然也。 
时珍曰∶白杨木高硕。叶圆似梨而肥大有尖,面青而光,背甚白色,有锯齿。木肌细白 
,性坚直,用为梁 ,终不挠曲。与 杨乃一类二种也,治病之功,大抵仿佛。嫩叶亦可救 
荒,老叶可作酒曲料。 
x木皮x 
【修治】 曰∶凡使,铜刀刮去粗皮蒸之,从巳至未。以布袋盛,挂屋东角,待干用。 
【气味】苦,寒,无毒。大明曰∶酸,冷。 
【主治】毒风香港脚肿,四肢缓弱不随,毒瓦斯游 在皮肤中,痰癖等,酒渍服之(《唐本》)。 
去风痹宿血,折伤,血沥在骨肉间,痛不可忍,及皮肤风瘙肿,杂五木为汤,浸损处 
治扑损瘀血,并煎酒服。煎膏,可续筋骨(大明)。煎汤日饮, 
煎浆水入盐含漱,治口疮。煎水酿酒,消瘿气(时珍)。 
【附方】旧一,新一。 
妊娠下痢∶白杨皮一斤,水一斗,煮取二升,分三服。(《千金方》) 
项下瘿气∶秫米三斗炊熟,取圆叶白杨皮十两,勿令见风,切,水五升,煮取二升,渍 
曲末五两,如常酿酒。每旦一盏,日再服。 
x枝x 
【主治】消腹痛,治吻疮(时珍)。 
【附方】旧二,新一。 
口吻烂疮∶白杨嫩枝,铁上烧灰,和脂敷之。(《外台秘要》)。 
腹满癖坚如石,积年不损者∶《必效方》∶用白杨木东南枝(去粗皮,辟风细锉)五升。 
熬 
黄,以酒五升淋讫,用绢袋盛滓,还纳酒中,密封再宿。每服一合,日三服。(《外台秘要》)。 
面色不白∶白杨皮十八两,桃花一两,白瓜子仁三两,为末。每服方寸匕,日三服。五十日, 
面及手足皆白。(《圣济总录》) 
x叶x 
【主治】龋齿,煎水含漱。又治骨疽久发,骨从中出,频捣敷之(时珍)。 

木部第三十五卷
木之二
内容:(音夫移。《拾遗》) 
【释名】 杨(《古今注》)、 
时珍曰∶ 乃白杨同类,故得杨名。按∶《尔雅》∶ 
唐棣, 也。崔豹曰∶ 杨,江东呼为夫 。圆叶弱蒂,微风则大摇,故名高飞,又曰 
独摇。陆机以唐棣为郁李者,误矣。郁李乃常棣,非唐棣也。 
【集解】藏器曰∶ 木生江南山谷。树大十数围,无风叶动,花反而后合,《诗》云∶ 
“棠棣之华,偏其反而”,是也。时珍曰∶ 杨与白杨是同类二种,今南人通呼为白杨,故 
俚人有“白杨叶,有风掣,无风掣”之语。其入药之功大抵相近。 
x木皮x 
【气味】苦,平,有小毒。 
【主治】去风血香港脚疼痹, 损瘀血,痛不可忍,取白皮火炙,酒浸服之。和五木皮煮 
汤,捋香港脚,杀瘃虫风瘙。烧作灰,置酒中,令味正,经时不败(藏器)。 
【发明】时珍曰∶白杨、 杨皮,并杂五木皮煮汤,浸捋损痹诸痛肿。所谓五木者,桑、 
槐、桃、楮、柳也。并去风和血。 
【附方】新一。 
妇人白崩∶ 杨皮半斤,牡丹皮四两,升麻、牡蛎( )各一两。每用一两,酒二钟, 
煎一钟,食前服。( 

木部第三十五卷木之二
松杨
内容:(《拾遗》) 
【校正】并入《唐本草》椋子木。 
【释名】椋子木(音凉)。 
时珍曰∶其材如松,其身如杨,故名松杨。《尔雅》云∶椋即来也。其阴可荫凉,故曰 
椋木。 
藏器曰∶江西人呼为凉木。松杨县以此得名。 
【集解】藏器曰∶松杨生江南林落间。大树,叶如梨。 
志曰∶椋子木,叶似柿,两叶相当。子细圆如牛李,生青熟黑。其木坚重,煮汁色赤。 
郭璞云∶椋材中车辋。八月、九月采木,晒干用。 
x木x 
【气味】甘、咸,平,无毒。 
【主治】折伤,破恶血,养好血,安胎止痛生肉(《唐本》)。 
x木皮x 
【气味】苦,平,无毒。 
【主治】水痢不问冷热,浓煎令黑,服一升(藏器)。 

木部第三十五卷木之二

内容:(俞、由二音。《本经》上品) 
【释名】零榆(《本经》),白者名 
时珍曰∶按∶王安石《字说》云∶榆沈俞柔,故谓之榆。其 
。其荚飘零,故曰零榆。 
【集解】《别录》曰∶榆皮生颖川山谷。二月采皮,取白曝干。八月采实。并勿令中湿, 
湿则伤人。弘景曰∶此即今之榆树,取皮刮去上赤皮,亦可临时用之,性至滑利。初生荚仁, 
以作糜羹,令人多睡,嵇康所谓“榆令人瞑”也。恭曰∶榆三月实熟,寻即落矣。今云八月 
采 
实,恐误也。藏器曰∶江东无大榆。有刺榆,秋实。故《经》云八月采者,误也。刺榆,皮 
不滑利。 
颂曰∶榆,处处有之。三月生荚,古人采仁以为糜羹,今无复食者,惟用陈老实作酱耳 
。按∶《尔雅疏》云∶榆类有数十种,叶皆相似,但皮及木理有异耳。刺榆有针刺如柘,其 
叶如榆,瀹为蔬羹,滑于白榆,即《尔雅》所谓“枢、 ”,《诗经》所谓山有枢是也。白榆 
先生叶,却着荚,皮白色,二月剥皮,刮去粗 ,中极滑白,即《尔雅》所谓“榆,白 ” 
是 
也。荒岁农人取皮为粉,食之当粮,不损人。四月采实。宗 曰∶榆皮,初春先生荚者是也。 
嫩时收贮为羹茹。嘉 中,丰沛人缺食多用之。时珍曰∶邢 《尔雅疏》云∶榆有数十种, 
今人不能尽别,惟知荚榆、白榆、刺榆、榔榆数者而已。荚榆、白榆皆大榆也。有赤、白二 
种。白者名 ,其木甚高硕。未生叶时,枝条间先生榆荚,形状似钱而小,色白成串,俗呼 
榆钱。后方生叶,似山茱萸叶而长,尖KT 润泽。嫩叶炸,浸淘过可食。故《内则》云∶ 
堇、 、 、榆、免、 , 以滑之。三月采榆钱可作羹,亦可收至冬酿酒。瀹过晒干可 
为酱,即榆仁酱也。崔实 
与此相近,但味稍苦耳。诸榆性皆扇地,故其下五谷不植。古人春取榆火。今人采其白皮为 
榆面,水调和香剂,粘滑胜于胶漆。 
承曰∶榆皮湿捣如糊,用粘瓦石极有力。汴洛人以石为碓嘴,用此胶之。 
x白皮x 
【气味】甘,平,滑利,无毒。 
【主治】大小便不通,利水道,除邪气。 
久服,断谷轻身不饥。其实尤良(《本经》)。疗肠胃邪热气,消肿,治小儿头疮痂 (《别 
录》)。通经脉。 
捣涎,敷癣疮(大明)。滑胎,利五淋,治 喘,疗不眠(甄权)。 
生皮捣,和三年醋滓,封暴患赤肿,女人妒乳肿,日六、七易,效(孟诜)。利窍,渗 
湿热,行津液 
【发明】诜曰∶高昌人多捣白皮为末,和菜菹食甚美,令人能食。仙家长服,服丹石人 
亦服之,取利关节故也。 
时珍曰∶榆皮、榆叶,性皆滑利下降,手足太阳、手阳明经药也。故人小便不通,五淋 
肿满,喘嗽不眠,经脉胎产诸症宜之。本草十剂云∶滑可去着,冬葵子、榆白皮之属。盖亦 
取其利窍渗湿热,消留着有形之物尔。气盛而壅者宜之。若胃寒而虚者,久服渗利,恐泄真 
气。《 
【附方】旧九,新九。 
断谷不饥∶榆皮、檀皮为末,日服数合。(《救荒本草》)。 
喘不止∶榆白皮,阴干,焙为末。每日旦夜用水五合,末二钱,煎如胶,服。(《药 
性论》)。 
久嗽欲死∶许明有效方∶用浓榆皮削如指大,去黑,刻令如锯,长尺余,纳喉中频出入 
,当吐脓血而愈。(《古今录验》)。 
虚劳白浊∶榆白皮二升,水二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