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小说一起看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入中论善显密意疏+法尊法师译-第5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此约菩萨,与余菩萨所成之佛,作俱有因。成立诸佛从菩萨生。
有难:【敌者与诸菩萨是佛子故,应说菩萨从诸佛生,不应作相违说。诸菩萨是佛子,自即许之,则应解说彼与诸佛从菩萨生互不相违之理。今置彼不说,而别成立诸佛从菩萨生,云何应理?以纵能成此事,而前疑犹在,不能断故】。此无失,释论于解说佛从菩萨生之第一缘时,谓学位菩萨由修道而得佛果。是则彼菩萨非即彼菩萨所得佛果之子,盖亦可知。岂说是彼佛子。又如从吾等大师所生之菩萨,是此佛之子,非谓彼佛亦从彼菩萨生。敌者未能辨此理而起疑。释论已为解答。则有智者。于此疑难已涣然冰释矣。然尤有多人妄于此义,而作无关之攻难,何哉!由菩萨是成佛之要因,故诸佛赞叹菩萨。赞义有四:一菩萨为诸佛之圆满主因,故极应尊重。二说因位菩萨是应供养,则果位诸佛之应供养,自可知故。三如药树能与无量乐果,则于彼树初生之嫩芽,应尤为爱护,如是可知诸佛树王能满一切众生所愿,则于如佛嫩芽之初业菩萨,亦应励力而爱护之。四契经称赞菩萨,为令会中三乘有情决定趣入大乘道。如宝积经云:【迦叶:如初月为人礼敬,过于满月。如是若有信我语者,应礼敬菩萨过于如来。何以故?从诸菩萨生如来故】。此是以教成立诸佛从菩萨生。前二因缘是以理成。由是当知余论所礼之声闻独觉诸佛菩萨,今此论中未礼供者。为欲礼供彼等之根本因。声闻等二句显示彼四为次第因果者,为抉出彼等之究竟根本因也。菩萨虽亦从佛教而生,然不于说【能王生】时,如二乘释者。以说彼二从【能王生】,为显彼二究竟根本亦是大悲。菩萨根本是大悲心,论后当别说故。

戊三  明菩萨之三种正因。
若声闻独觉从诸佛生,诸佛复从菩萨生者。是诸菩萨之因复云何?谓大悲心,与通达远离有事无事等二边之慧,及菩提心。此三即是诸菩萨佛子之正因。菩提心者,释论引经云:【如自所达法性,愿诸有情皆能了达,此所发心,名菩提心】。此仅缘菩提心所为之一分。释论又云:【应发如此心,愿我拔济一切世间皆令出苦,决定成佛】。此未缘所得菩提,亦仅是相之一分。当如释论于说依大悲心生菩提心处所说:【正法甘露妙味之因,永离一切颠倒分别为相,一切众生亲友体性,正欲求得如是佛果】。此文显说缘所得之菩提。故应许为利一切有情,欲得无上正等菩提。乃为圆满发心之相。本论疏亦作此说。现观庄严论所说亦同。安立此三为菩萨正因,是《宝鬘论》意。彼云:【若自与世间,欲得大菩提,本谓菩提心,坚固如山王,大悲遍十方,不依二边智】。此但说为菩提之根本。未直说为菩萨之根本。然根本即最初义,以彼以三种正因为最初,故知即是菩萨之正因。又说三法为菩萨因者,在观察声闻独觉既从佛生,诸佛从菩萨生,则菩萨复从何生,故知非是能建立因,乃明菩萨之能生也。  

如是立此三法为菩萨因,其最初得名菩萨者,是否指最初入道者而言。是则不应安立大乘发心为彼之因,以初发彼心者,即立彼为菩萨数故。亦不应安立不依二边智为彼之因,以诸菩萨要先发世俗菩提心,而后乃学菩萨六度行。要学般若波罗蜜时,乃学不依二边之智故。若谓否,则与所说如初月及如药树嫩芽之菩萨皆成相违。答:不许后说。虽许初说,然无前二过。以菩萨前导之发菩提心,意在修学发心,非谓修成之真实发心。此如尝蔗皮及皮内之汁味。若但发宏誓,为利一切有情故,愿当成佛。此乃随言作解。如尝蔗皮之味。虽此亦名为发心,然非真发心。若依修菩提心之教授而修,发生超越常情之胜证,如尝蔗浆之真昧。即真发心。劝发增上意乐会,即依此义密意说云:【爱乐言说如蔗皮,思惟实义若真味】。利根菩萨种姓,先求真实正见,次乃发心。故亦无后过。所言无二慧,非无能取所取二,乃释论所说之离二边慧。此亦不妨于菩萨之前有之。有谓此是胜义菩提心,极为不可。以所言无二慧,是初入道菩萨之因慧也。

丁三  明彼亦是菩萨余二因之根本
三因中以大悲为主。由大悲心亦是菩提心与无二智之根本。为显此故,说【悲性】等一颂。大悲心于丰盛广大之佛果,为初生要因,如种子。中间令增长,如水润。后为众生常时受用之处,如果成熟。故我月称,于声闻独觉诸佛菩萨及余二因之先,或造论之首,先赞大悲心。此非入后文方赞,即此所说于生佛果初中后等即是赞叹也。性者,显佛果三位中之心要,唯一大悲。不如外谷初中后三位之要因别有三事,为最初宗要如种子者。谓具大悲心者,见有情受诸苦恼,为欲救一切苦有情故。便缘所为事而发心曰:【我当度此一切有情出生死苦,令成佛道】。又见要自成佛道,乃能满彼愿。故复缘菩提而发心言:【我为利益诸有情故,愿当证得无上菩提】。又见不修无二慧所摄施等诸行,则彼誓愿终不能成办。乃进修智慧等行。是故大悲心为一切佛法种子。《宝鬘论》依此义云:【若大乘经说大悲为前导,诸行无垢智,有智谁谤彼】。此说大悲为前导,菩提心所引诸行,与离二边无垢净智。此三行摄一切大乘义尽。
为中间要因如水润者,谓大悲种子发生菩提心芽已,若不时以大悲水灌溉之,则必不能修习二种广大成佛资粮。定当现证声闻独觉涅槃。若以悲水时加灌溉,则必不尔。 

为末后重要如成熟者。谓成佛已,设离大悲心,则必不能尽未来际为诸有情作受用因。亦不能令声闻独觉菩萨圣众展转增上。若于果位有大悲相续者,则一切皆成。

如是解释悲性等四句之义。应知即是显示,乐大乘者应先令心随大悲转。次依大悲,至诚引发众相圆满大菩提心,既发心已则学菩萨诸行,尤应彻了甚深正见。


  丙二别礼大悲分二 丁一敬礼缘有情之大悲,丁二敬礼缘法与无缘之大悲。今初,颂     曰:
  【最初说我而执我,次言我所则著法,如水车转无自在,缘生兴悲我敬礼。】
由我执萨迦耶见故,引生我所执萨迦耶见。故有情类于生我所执萨迦耶见之前,先起我执萨迦耶见,于无自性之我妄谓有性。乃于所说之我执为实有。次由我所执萨迦耶见,离于我执所缘境,缘余眼色等法,谓是我所有。乃于我所着为实有。由是流转生死,如水车之旋转不已,不得自在。缘此众生而兴大悲者,我今敬礼。此即敬礼缘有情之大悲。

诸众生类如水车者,诸有情与水车轮,是能同所同之总体。其相同之理,释论别说若喻若法各有六义,今且合说之。一此有情世间,为惑业绳索所系。二由识推动之,如旋转水车之人。三于上自有顶下至无间,深邃生死大井中无间旋转。四堕恶趣时不待功力任运而坠,升善趣时要极大勤勇方得上升。五虽有无明爱取烦恼杂染,及行有业杂染,余七支生杂染,然前后次第则无一定。六恒为苦苦坏苦行苦之所逼恼,故诸众生迄未有出轮转之时。

此六门法喻合说,非仅令了知有情流转之理而已。前虽说乐大乘者应先发大悲,然未说如何修习,悲心乃发。今说有情无有自在,流轮生死。即显由此修习乃能引发大悲心。此复应思由谁令其流转,谓最不寂静未善调伏之心。于何处流转,于上自有顶下至无间,流转不息。何因如是流转,由惑业增上力故。谓由非福业及烦恼力则堕恶趣,由诸福业不动业及烦恼力则升善趣。堕恶趣者,不待功力而任运自堕,升善趣者,非极大勤勇修集彼因,难得上升。如阿笈摩说:【从善趣恶趣死,堕恶趣者如大地土。从二趣死而生善趣者如爪上尘】。又于某一缘起中三种烦恼随一生时,其他缘起之余二杂染亦相续不断,又时时为三苦之所逼恼,如水浪之滚滚而来。此复应知初发业者,若未思自我流转生死而令心厌离。则于思惟他有情时,不忍其受苦之心,必不能生。故当如四百论释所说,先于自身思惟已,次缘他有情而修。修他有情于生死中受苦,为即此能引生大悲心耶?抑须余法助成之?曰:现见见怨家受苦者,非但无不忍心,且心生欣幸。见非亲非怨者受苦,则多舍而不问。是于彼无悦意相之所致也。若见亲属受苦,则心多不忍,其悦意愈重,不忍受苦之心亦转增。故欲引生大悲心者,于余有情务须心生最可爱乐悦意之相。此悦意相由何方便得引生?诸大论师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