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小说一起看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百媚图-第163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正因为这些负面影响,使得“情”的作用被大大削弱,甚至得不偿失。故而许多宗门都以制心忘情为宗旨,如今在钱逸群看来却是多少有些因噎废食的味道。

钱逸群给这三个小丫头讲“心”“情”分立,制心存情,突然之间灵光一点,多rì来苦思冥想的“伏矢魄”问题,好像找到了答案。

——我若是用这一魄,只许情生,不让心动,那岂不是去芜存菁么!

钱逸群转而又碰到个问题:如何封存自己的心呢?这不同于小**诀和掌心雷咒,只要重复数遍,魄就记住了,自然得到无为之心,做出无心之行。而“心”这么形而上的问题,怎么办?

钱逸群苦思冥想之中,不自觉地忽略了那三个姑娘。

杨爱看着钱逸群神情专注,芳心大起,顿时一痛,只感叹自己命苦,坠落风尘不说,好不容易心有所属,心上人竟然出家当了道士。

李香君面带狐疑看着钱逸群,暗道:莫非是吹牛吹破了,正在想如何圆场么?

顾媚娘却比李香君更信钱逸群的实力,只是怀疑他的人品,心中腹诽:多半又是什么秘诀怕我知道……

钱逸群想了片刻,不得其旨,又觉得周围颇有杂乱的感觉,抬眼扫过这三个姑娘,立刻明白了这“杂乱”从何而来。有些人能够让他人如沐chūn风,有些却会让别个浑身不自在,说是气质,实际上也是人心反应。

钱逸群修行愈深,感应便越发灵敏,自然发现了三个女孩心乱如麻。

“算了,这事你们自己好生琢磨,早些回去吧。”钱逸群挥了挥手,站起身大步流星走了。留下三个丫头目目相觑,良久无语。

“妈妈来扬州的事,还没跟他说呢。”杨爱嘟囔一句。

“反正他迟早要知道。”李香君冷着脸,心中却对自己所习的功法产生了怀疑,不由纠结万分。

顾媚娘看着钱逸群的背影,脑袋突然像是被人砸了一下,顿时一懵。

第二十九章大明寺前争佛道,雪花庵里起机谋(二)

为了应对初十rì的佛道论难,陈监院特意给钱逸群放了假,允许他做完早课就去玉皇阁看书。“本站域名就是的全拼,请记住本站域名!”

因为张显庸回了龙虎山,藏经阁的执事尚未定下来,钱逸群便有了经阁内的最高权限,拿着书目,想看什么书便自己取了。

“厚爷,师父让我来帮忙。”

李一泉站在楼梯口,看钱逸群放下了书,方才小心翼翼地出声道。

钱逸群早就知道有人站那儿,只是放不下手中的书,便来了个“视之不见听之不闻”。等李一泉开口,他方才抬眼扫量了一番这个柳眉大眼的坤道道友。

“帮什么忙?”钱逸群问道。

“我看过这里的书……”李一泉怯生生道。

钱逸群心道:这算什么帮忙?我也看过,而且正在看。

不过很快钱逸群就明白自己误解了李一泉的意思。

李一泉说她看过的意思是,她能背出自己看过的书。

有一种人,天生就能一目十行,过目不忘。这种本事落在儒生身上,自然的科举有望。实际上许多进士文豪,都有过目不忘的传说。

李一泉就有这种本事。

因为她是年轻后辈,又是坤道,所以没有资格担任藏经阁的差事,不过此刻陈监院却想起了这位身怀“异能”的小道士,鼓动她师父让她来这里协助钱逸群找书。

这样的确大大提高了钱逸群的效率。因为名,若不是对经典了如指掌,谁能分清《灵宝无量度人上品经法》与《元始无量度人上品妙经》有什么区别?

现在钱逸群只需要说自己想找什么内容,便有个人形搜索引擎将相关经典报说出来,更能指出位置所在。只磨合了不到一个早上,钱逸群就可以坐在桌前,如同上网一样让李一泉帮他取,十分惬意。

“你这天赋从小就有么?”钱逸群好奇问道。

李一泉轻轻嗯了一声,想起那时候家道还没中落,自己跟哥哥过着钟鸣鼎食的rì子。哥哥不肯安心课业,为此父亲总是遗憾一泉生作了女身。

这段回忆勾起了李一泉的哀思,不愿再让钱逸群问下去,反问道:“厚爷只看术法符箓之书,不用看看其他经典么?”

“哈,”钱逸群干笑一声,“一泉,你博览群书,可知道史上有多少次佛道之争?”

李一泉脑中过了一遍,摇头道:“我所见最早记录典册的是东汉迦摄摩腾与诸道士论难,其后一直争论不断,直到至今。”

“道士是赢得多还是输得多?”

李一泉沉默片刻,答道:“偶尔赢过。”

“你倒会chūn秋笔法。”钱逸群讪笑道,“赢是肯定赢过的,不过我且问你,凡是皇帝主持的大论难,道士可有赢过的?”

“我没看到过……”李一泉尴尬摇了摇头,心中暗道:我们明明是道士,为何这位厚道长却站在和尚那边?

“所以说,我们修的是清静无为,守弱不争之道,去跟人家拼口舌,根子上就错了。”钱逸群道,“你说我看其他经典有什么用?”

“道长是说……我们又要败了么?”李一泉心中沮丧,无奈道,“即便道长出马,我们也要败了么?”

这一句话倒让钱逸群不好意思起来。

在玉钩洞天里遭难之后,李一泉浑然无依,绝望到了极点。蓦然碰到两个高人出手相救,自然而然心生倾慕。在遇到张显庸和钱逸群之前,她只以为哥哥是天下数一数二的厉害道士,而现在,哥哥在天下高手排行榜中的位置却往下掉落两位,让张天师和钱逸群抢在了前头。

眼下这位高真竟然还没比试就说要败,对李一泉的崇拜实在是一记致命打击。

“咳咳,”钱逸群干咳一声,扫去尴尬,道,“我记得上一次论难,是在元世祖时候吧?”

“厚爷说的是宋理宗宝佑六年,蒙古的蒙哥汗在开平府大安阁主持的道劫论难?道教以掌教张志敬真人、蛮子王先生、道录樊志应、通判魏志阳、讲师周志立等二百人,迎对那摩国师、萨迦教主八思巴、白教教主二世活佛噶玛拔稀、河西国师、畏兀儿僧、大理国师、少林寺长老、五台山长老、圆福寺长老等三百人……是那次么?”

李一泉见钱逸群盯着她看,脸上发烫,声音不由越来越小,到了最后几乎弱不可闻。

钱逸群点了点头:“是我记错了,我说的就是那次……”

一五二八年chūn天的这次佛道论难是是中国历史上规模最大,规格最高,影响最为深远的一场宗教辩论会。对各教派在中国的发展和演变,对促成至唐宋以来开始的儒、佛、道三教合一,对中国宗教文化的发展都产生了很大的影响。

钱逸群之所以对它有所印象,有很大成分是因为高中历史课上听过这个惨烈的故事。当时蒙古人规定:双方各有十七人参加辩论,如果道教胜利,十七名佛教徒就要蓄发为道。反之,十七名道士就要剃发为僧。

最后道教落败,樊志应等十七人出家为僧。焚毁道教“伪经”四十五部,道教二百三十七观归佛教所有。

看上去很公平,实际上却是蒙古高层早就归向了佛家。

早在这次道劫之前四年,蒙哥就让阿里不哥在和林主持了一场论难。当时佛教与天主教、清真教联合,一起对道教发难。全真道迫于当时的压力,只能以沉默表示自己的不服与反抗。辩论会后,道教不得不在寺观、财产、经文等方面,对佛教做出让步。

这其中根源,又要上溯到成吉思汗时候。

当时全真掌教长chūn邱真人,远赴大雪山朝见成吉思汗。成吉思汗对他十分尊重,称为“神仙”,敕封大宗师,掌天下所有出家人事——其中自然包括和尚。故而那时候的道教十分了得,也有不少殴打和尚、霸占寺庙的事不拘真假被人记录下来。

成吉思汗死后三十年间,最后一位在蒙古高层中有影响力的道士,掌教真人李志常羽化。蒙古人便彻底投向了佛教,这才有了大安阁道劫。

到了国朝,道教并没能复兴。即便嘉靖皇帝笃信道教,也只是让正一天师出掌天下道教事。

要说打压和尚,那已经成了道教狂信徒的意yin,完全没有可行性。尤其是如今净土宗大兴,学佛门槛低得令人发指,信众大增。照钱逸群原时空的历史,只有三十年后昆阳祖师出山,中兴龙门,否则道教只有屈居其下。

钱逸群可不像李一清,把自己视作无所不能的救世主、大宗师。真要参加论难,恐怕穹窿山上的陆小苗都要比他强些。人家埋首经卷数十年,岂是自己看了几天闲书的人能比的?

“厚爷其实也不必妄自菲薄……”李一泉红着脸道,“八思巴、噶玛拔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1 1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