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小说一起看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瞿+秋白--从书生到领袖-第19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所归向。又愿我们的月刊有不可思议的变化,能够将一册变为十册,百册,
千册,万册,乃至无量数册,教这世间虽是一罅一孔之微,也能受人道的光
所充满。更愿读者诸君对于人道有三张,六张,九张,百千张,万亿张,乃
至算数所不能尽的嘴,各个嘴里都能发出等数的声音来鼓吹他,教一切人类
都受了平等的宠惠和进化的幸福。这就是本刊出版后的愿望。”把知识界的
笔和文字的作用,抬到不可思议的高度,把标榜“人道”的刊物的力量,宣
扬到可以扭转乾坤的地步,实在是太过分了。郑振铎为创刊号写的重点文章
《人道主义》大声疾呼:“人道主义!人道主义!人类的将来,系于此一语
了!”“人类的一线生机系于此了!”“救人类于灭亡者,实在只有‘己所欲者
施之人,己所不欲勿施于人’一语可。此一语即人道主义精神的表现。有这
种精神,而后人类始能捐除意见,协力工作,以自拔于灭亡之途。”不论作
者的主观愿望多么美好,但这些话所能起到的作用只能是钤束、麻痹人民群
众的革命意识,维护旧的社会秩序,丝毫无助于广大劳苦人民的解放。因为,
在阶级社会里不存在统一的或超阶级的人道,对一个阶级是人道的行为,对
另一个阶级就可能是不人道的或不尽人道的行为。革命维护了一个阶级的人
道,往往就要破坏另一个阶级的人道。革命的每一次重大深入,可以说维护
了更多人的人道,但决非实行了统一彻底的人道。

《人道》创刊号中也有较为激切的言论。如宋介所写的《言论自由与
盲目的言论取缔》一文,但它与《人道》的其他文章显得不十分协调,因此,
它不是《人道》的主流。

瞿秋白在《人道》上只有一篇在《新社会》没有发表完的散文诗,《心
的声音远!》

远!远远的。。

………… 

青隐隐的西山,初醒了


红沉沉的落日,初晴。
疏林后,长街外,
漠漠无垠,晚雾初凝。
更看,依稀如画,
平铺春锦,半天云影。
呻吟。。呻吟。。
——“咄!滚开去!哼!”
警察的指挥刀链条声,
和着呻吟。。——“老爷”
“赏。。我冷。。”。。呻吟。。
——“站开,督办的汽车来了,
哼!”火辣辣五指掌印
印在那汗泥的脸上,也是一幅春锦。
掠地长风,一阵,
汽车来了。——“站开。。。”
白烟滚滚,臭气熏人。
看着!长街尽头,长街尽。。
隐隐沉沉一团黑影。。。
晚霞拥着,微笑的月影。


………… 

远!远远的。。

通过这首诗,可以看出诗人对强暴者的强烈憎恨,对劳苦人民的深切
同情。如果把这首诗与作者以前的诗作比较,可以看出,它已经不仅是抒发
了个人的悲愤悒郁,而且也触及了社会问题的实质。

这时,北京社会实进会的活动还很活跃,从5 月15 日起,在青年会举
办讲演会,请各大学教授及社会学专家,讲演社会问题。先后到这里讲演的
有胡适(研究社会问题的方法)、高厚德(Dr·Galt。优生学与社会进步)、
陶履恭(工业界的新提议)、周作人(新村的理想与实际)。听演讲的人不限
于该会会员,每次到会的人有时百余人,多至二、三百人。该会计划9 月份
以后,再举行几次讲演会。此外,北京社会实进会还计划在年内增办平民学
校、刊行通俗丛书、试办游动图书库、举行露天讲演、试办贫民救济处、调
查社会情况,等等。他们“将来的大政方针,还在:把本会扩充成一个北京
全体市民的社会服务机关”,“以垂模范于全国”①。

①郑振铎:《北京社会实进会纪事》。《人道》创刊号,1920 年8 月5 日。
青年人道主义者们的愿望良好,并且充满了理想的信心。《人道》创刊
号在《本刊特别启事》中郑重宣告:“本刊第二号定为《新村研究号》,很希
望对这个题目有兴趣的先生们,给我们一些帮助!但来稿须于八月二十五号
以前寄下。”然而,压迫随之而来,在畜道横行的中国,人道当然不得张扬
呼号。青年会顶不住反动政府的压迫,于是提出种种借口,主要是说没有经
费,只好停刊。《人道》的创刊号,也就是终刊号。

《人道》虽然终刊,但是探索人生道路的追求,在瞿秋白思想中更加
执着,更加坚定,更加明确了。在国内无法寻觅得到的人道,在国外,在相
邻的俄罗斯大地上,已经在由布尔什维克党这一新兴无产者集团所领导的十
月社会主义革命中实现了。中国社会问题的根本解决,能不能在俄国革命运


动的经验中得到解答?这在理论上似乎是可以的,实践上又如何呢?他怀着
求知的渴望,准备离故国,赴异域,寻找救国救民的真理和道路。

五走向光明的使者

《晨报》特派记者

1920 年秋,北京《晨报》和上海《时事新报》为直接采访和报道世界
各国大势,决定派出一批驻外记者,分赴英、美、法、德、俄诸国。两家报
社发表了“共同启事”,内称:“吾国报纸向无特派专员在外探取各国真情者,
是以关于欧美新闻殊多简略之处,国人对于世界大势,亦每因研究困难愈趋
隔阂淡漠,此诚我报一大缺点也。吾两报有鉴于此,用特合筹经费遴派专员,
分赴欧美各国担任调查通讯事宜,冀稍尽吾侪之天职,以开新闻界之一新纪
元焉。”① 

①北京《晨报》1920 年11 月28 日首次刊载,以后一直到12 月16 日,
每日照登这则启事。
瞿秋白应北京《晨报》的聘请,准备以该报特派记者的身份,动身到
莫斯科去。
当时的中国,是个“阴沉沉,黑魆魆,寒风刺骨,腥秽污湿的”“黑甜
乡”①。没有阳光,没有光明,没有路径。在这里生活着的人们,昏昏酣睡,
失去了感觉视听,无从辨认道路;有些开始觉悟的人们,在复杂纷乱的环境
和各种思潮的影响下,思想混乱得怕人。这时,中国的近邻俄国,发生了惊
天动地的无产阶级大革命。在觉醒了的中国青年心目中,革命后的俄国,是
“灿烂庄严,光明鲜艳,向来没有看见的阳光”的所在,是“红艳艳光明鲜
丽的所在”②。那里有使人们觉醒的真理,有使中国从黑暗通向光明的火种。
有志于救国救民的觉悟青年,应当到那里学到真理,把它播散给中国的劳苦
大众;取得火种,把它点燃在中国的黑暗的大地。等待是不行的,“须得自
己动手”,“拨开重障”,“为大家辟一条光明的路”,“担一分中国再生思想发
展的责任”。这种强烈的“内的要求”驱策着瞿秋白到俄国去。

①《瞿秋白文集》文学编第1 卷,第3 页。人民文学出版社1985 年版。
②同上书,第4— 5 页。
这时,从中国远行到俄国去,不是一件容易的事。革命后的苏俄,在
帝国主义武装干涉和国内战争的浩劫之下,处于十分困难的境地。据当时赴
俄留学的肖劲光回忆说:

苏俄战争的创伤历历在目。工厂、矿山遭到严重破坏停产了,农村遭
受兵祸,被洗劫一空,天灾人祸,粮食欠收,人民贫穷不堪,各种物资极其
缺乏。到处都是弹痕累累,道路桥梁被破坏得不象样子,全俄处于普遍饥荒
之中,每天都有人饿死在路旁。①

①肖劲光:《赴苏学习前后》,《革命史资料》第3 辑。文史资料出版社
1981 年版。
国际帝国主义和中国反动统治者,肆意攻击苏俄是“洪水猛兽”,是“赤
色帝国主义”。即使对俄国革命并无恶意的人,也把苏俄看作是“饿乡”,把


布尔什维克党看成是“穷党”。因此,当瞿秋白决定到苏俄去,立刻遭到亲
友们的反对。

堂兄瞿纯白坚决反对瞿秋白到苏俄去,说这是“自趋绝地”。瞿秋白却
守定宗旨,认为自己“不是为生乃是为死而走,论点根本不同,也就不肯屈
从”①。

①《瞿秋白文集》文学编第1 卷,第17 页。人民文学出版社1985 年
版。

决定赴俄后,瞿秋白忙看做一些准备工作,并向亲友们辞行。

1920 年10 月初,瞿秋白仆仆风尘赶到山东济南去看望父亲瞿稚彬①。

瞿稚彬这时住在济南城内娘娘庙街(今岱宗街)十五号路北王璞生家。王是
江苏人,做过山东乐陵县知事。王宅西邻大明湖南岸的百花洲,距鹊华桥码
头不足百步。

①瞿稚彬1922 年受聘于私立山东美术学校,任山水画教师。1929 年改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