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小说一起看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造就成熟人格的实用通书心理医生-第113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激中寻找欢乐,这也是一种空虚行为。

    4.“混日子”。这是一种很常见的病态行为,所谓“混”就是随大流,得过且过,不求有功但求无过,做一天和尚撞一天钟。实际上就是无远大理想,把社会责任推诿给别人,自己则老等“天上掉下馅饼”坐享其成,“混混儿”心理自然也是空虚的。由于精神空虚,一损国家;二害集体;三害自己。必须见其危害,通过社会努力与自我调适加以克服。

    (四)空虚心理的自我调适

    根据空虚心理产生的原因,只要个人主观努力,进行积极的自我心理调适,精神空虚是可以克服的。

    第一,对社会存在抱有一种较为现实的认识。社会是由许多组织、群体、个体组成的,社会的跨地域性、跨时空性,决定了它存在着许多亚文化。主体文化与亚文化构成了社会形态的多元化、复杂化。换言之,社会既有积极的方面,也有消极的方面。这就要看主流、看社会发展的方向,绝不能以偏概全,只看到社会的消极面,从而不求上进、萎靡不振,而应通过学习,提高思想觉悟,接受现实,正视现实,改造现实。

    第二,磨练意志,提高战胜挫折的心理承受能力和把握自己命运和行为的能力。“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做事要有恒心,做人要有理想与抱负,正确对待失误与挫折,在逆境中锻炼成长。顺境中的人们也要有更高层次的追求,不能只停留在经济追求与享乐上。

    第三,多读名人传记。以名人的奋斗史作为人生的楷模,正确认识自我,不时反思自我,记录自我的人生轨迹与心理变化轨迹。从中感悟人生的奥秘,了解困惑与决择的得失,理想与现实的差距,从而确立一种“积极有为”的人生哲学,除去无精神追求的心态。

    第四,积极参与社会实践,或者学习琴棋书画。实践长才干,实践出成绩。成绩能强化个人价值,满足个人的自尊、自爱、自信的需要。有成就动机与自我实现的高层次需求,从而为个体行为不断增添新的动力。同时,全社会都要关心和保护儿童与老人的合法权益。

    第五,运用音乐来调节个体的情绪和行为。节奏鲜明的音乐能振奋人的情绪,军乐曲、进行曲能使人斗志昂扬、情绪高涨,而旋律优美悠扬乐曲能使人情绪安静而轻松、愉快。如轻音乐能使人增加生活的乐趣和了解生活的意义,从而增进人对生活的能动性和自信心。

    对较严重的精神空虚症可以采用音乐式的自我心理疗法。

第十一章 病态社会心理的自我调节 第二节 异常心理及其自我调适(6)

    六、压抑心理

    (一)压抑的涵义与特点

    压抑,按《辞海》解释,“压”为积压,应该送出的东西搁置不发。“抑”为抑制、控制约束,使不能为所欲为;还有一义指“抑抑”,即郁郁不乐。陈良《寄题陈同甫抱膝亭》诗曰:“此意太劳劳,此身长抑抑。”压抑是一种较为普遍的病态社会心理。心理学上专指个人受到挫折后,不是将变化的思想、情感释放出来,转出去,而是将其抑制在心头,不愿承认烦恼的存在。压抑能起到减轻暂时焦虑的作用,但不是完全消失,而是变成一种潜意识,从而使人的心态和行为变得消极和古怪起来。

    心理压抑有如下特点:

    1.内指性。当个体与外界现实发生矛盾时,个体不是积极的调整与外界的关系,而是退缩、顺避矛盾,退回到个人的主观世界,自我克制、自我约束、宁人息事,以求得心灵上的安静。

    2.消沉性。回避矛盾不等于解决矛盾,只要矛盾存在,就不可避免地使个体体验到不愉快的情感。这种感情与日俱增,逐渐使整个心理消沉下去,心理压抑者自我感觉往往是不好的。

    3.潜意识性。受挫的思想与情感压抑在心头,久而久之,就会转化为潜意识。潜意识又支配人的需求和动机,例如一个事业屡遭失败的人很想干一件一鸣惊人的事情,如制造一出事端等;又如越是禁止的事物,人们越是想去打听其奥秘等等。心理压抑与自我克制不同。自我克制是在理智支配下,在一定场合对自己的情绪、行为作适当的控制,这是人适应环境的一种行为表现。而心理压抑则是无论在什么场合下,对自己的情绪、思想、行为所作的过份的压制,其结果往往导致行为的异常。因此有必要对压抑的成因作进一步的分析。

    (二)压抑心理的成因分析

    分析心理源于外部环境,也有个体自身的原因。从外部环境来讲,如果个体与环境不协调,有过多的挫折感,就可能产生压抑心理。这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

    第一,行为规范的影响。行为规范是调节、约束个体行为的行为准则。如果行为规范太多,过于严厉,或者规范与个体的接受程度差距甚远,个体极易产生压抑感。例如,有些社会对妇女有许多清规戒律;有些家长过份地管教孩子;有些单位与部门对下属有过高的要求,都会使之产生压抑心理。

    第二,工作学习与生活的压力。人活于世必然要进行工作、学习、生活等实践活动,若这种实践与人的能力相适应,个体就能取得预想的成绩,就有成就感;若人的能力不能承担这些实践任务,或者长期超负荷地工作、学习、生活,不堪重负,个体就可能感到痛苦与压抑。如有的学生面对繁重的学习负担、成绩下降,就会感到压抑消沉。

    第三,紧张的人际关系。人际关系指人与人之间的心理距离。人有合群性,希望自己被他人接纳。亲密的人际关系能增强人的自信心,满足人的社交需求;而紧张的人际关系使人的精神与社会方面的需求不能得到满足,个人的志向处处受挫,或“怀才不遇”,或遭人冷遇,自然会产生孤独无援的感觉。结果可能导致个体采取回避现实的行为。

    从主观原因来看,有以下情况易产生压抑心理。第一,个体的某些身心条件较差。如生来长得丑陋,有生理缺陷,或者才能不及人等,都可以能引起他人的讥讽与嘲笑。在他人的消极评价中,个体极易产生自卑感、自我否定感。有些人可能加倍努力,化压力为动力,有些人则可能感到压抑和痛苦。变得自我封闭或自暴自弃。第二,某些气质与性格更可能产生压抑感。气质是人的高级神经活动类型。按心理学上的说法,人有四种典型气质即胆质汁(外向、过于兴奋)、多血质(外向、灵活)、粘液质(内向、安静)、抑郁质(内向、过于抑制)。根据气质的特点属抑郁质的人具有敏感、多愁善感的特点,对同一事物,他们的压抑感可能要比其它气质人的更明显。性格是人对客观事物的态度和行为模式,一般而言,外向性格的人遇事往往用情感将它表现出来;内向性格的人则常常把感情压抑在内心,其中消极的情感会转化为压抑感。可见调整改造个人的性格、气质对克服压抑感是十分必要的。

    (三)压抑心理的行为表现及其危害

    压抑心理是一种较为普遍的病态社会心理现象。它存在于社会各年龄阶段的人群中,它与个体的挫折、失意有关,继而产生自卑、沮丧、自我封闭、焦虑、孤僻等病态心理与行为。挫折与压抑感之间互为因果,形成一个恶性循环圈。一般而言,压抑心理的行为表现有以下几个方面:

    1.忧郁。主要表现在:忧心忡忡,失眠、易疲劳,精神不能集中,性格孤癖、自我封闭、不合群,个人感到自己存在的价值不大,对前途失去信心,感到外部压力太大,情绪低落,自惭形秽,手足无措等。

    2.厌倦。对任何事都失去信心,打不起精神,懒得和人讲话;工作、学习、生活的效率急剧下降;不愿承担社会工作和义务;成就动机下降等。

    3.优柔寡断。由于缺乏自信,导致意志薄弱,做事无主见、不果断,做决定犹豫不决,没有敢为天下先的魄力与勇气等。

    4.社交障碍。由于心情消沉,不愿多与人打交道,表情呆板,少有笑言,敏感,戒备提防他人,生怕被人抓住把柄,知心朋友越来越少。

    5.躯体化焦虑。由于将消极情绪压仰在内心,个体的焦虑感会明显增强,自我感觉不好,焦虑又常以躯体不适表现出来,如头痛、肠胃不适、疲倦等,有的则以暴饮暴食的方式去摆脱压抑感,结果导致肥胖症。

    6.改向行为。被压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