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小说一起看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造就成熟人格的实用通书心理医生-第170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自杀的绝路。此路情况往往见于离异或父母不睦的家庭。这些孩子自小感受到“世态炎凉”,无论在性格、气质上,都感到自卑、压抑。自幼感受不到父母的亲情,加之受挫,自杀的可能性极大。

    3.失恋和失身。据《日本警察白皮书》报告,自杀的青少年16.2%直接原因是失恋,英国52%的青少年自杀与失恋有关。其中失身导致自杀仅见于女性。一些青少年对爱情缺乏深度了解,失去恋人后极易产生自卑心理;失身后所遭受的身心摧残,以及别人的另眼相待,也会使他们走上绝路。

    4.精神疾患。如躁狂抑郁症、慢性烟酒中毒、精神分裂症、药瘾等。据有关调查资料显示,因精神疾患而自杀的青少年占13.2%,因此也不应忽视。一些不明原因的自杀或“意外死亡”,在排除他杀后,应首先考虑自杀者的精神疾患因素。因精神疾患而产生自杀的行为中,抑郁症表现最密切,其一般表现为:患者情绪低落、学习工作效率低、不明原因的食物减退、不时产生轻生意念等。严重抑郁症患者,自杀率约为10~15%。因此,在青少年中如发现抑郁症倾向,及时疏导,可减少或预防自杀行为。但由于此症状较隐蔽,轻度患者一般生活正常,所以应引起人们的高度重视。

    5.从众心理。需要注意的是,一些平日称兄道弟,讲“江湖义气”的青少年团伙,为首者一念之下,其他成员极易言听计从,盲目从众自杀。自杀是一种“卑贱的勇敢”(黑格尔语),是一种不负责任、不道德的愚蠢行为。但同时是可以预防的,这需要家庭、社会、个人各方面的努力。首先,解除家庭方面的压力。家庭的压力可导致青少年发生情绪危机。如父母离异、家庭不睦等。国外研究表明约有50%的青少年自杀与家庭破裂、家庭功能缺陷有关。而且父母有自杀行为,子女自杀的可能性极大。事实上,体验过家庭成员自杀行为的青少年,其自杀可能性将是同龄人的9倍。因此,要求父母及家庭成员应善于了解孩子的内心活动,及时给予开导,帮助解决实际问题。如稳定情绪或诱导宣泄等,从而排除忧患。还可到心理咨询机构进行心理咨询。其次,社会各方要进行危机干预。自杀者从遭受挫折、产生绝望到实施自杀通常有一个心理过程,即自杀先兆。自杀心理先兆是一种极度亢奋的状态,它表现为一种疯狂的渲泄行为,一般分为身心反应和“动作化”倾向两个阶段。怀自杀心理的人常表现紧张不安或不悦,生理上也有诸如头痛、恶心、呼吸短促、手脚发麻等反应。由于青少年的情绪具有冲动性、爆发性、极端性等特点,往往有过强的情绪冲动,而用“行动”来表现其心迹。因此社会各方要成立心理咨询小组,帮助有自杀意念的人解除心理矛盾。还应组织人力对自杀行为进行预测,从而加以防范。据统计,从自杀预警到行为实施,历时半年以上者达81.3%,故有充分的时间来预防。最后,青少年应提高心理受挫力。

    青少自杀多与个体的性格有关。性格严重内向或抑郁者,承受挫折的能力不强,易受到事情消极面的影响,从而产生自杀心理;性格执拗者,一旦受挫便易产生轻生念头。因此青少年必须纠正自己的一些不良性格,掌握自我合理宣泄情感的技巧,建立起良好的自我防御机制。一旦遭受了挫折,可以改善策略,或降低目标,或重新选择手段,再作尝试;可以暂时放弃当前目标,从别的方面获得成功来予以补偿;可以采取妥协折衷的办法,找理由进行自我安慰;要有点“酸葡萄”精神和“阿”精神,Q悦纳自我、悦纳现实。俄国作家契诃夫在《生活是美好的》一文中对企图自杀者说:“为了不断感到幸福,那就需要:善于满足现状;很高兴地感到:事情原本可能更糟呢。”他举例说,要是你的手指头扎了一根刺,那你应高兴:挺好,多亏这根刺不是扎在眼睛里!因为,我们需要这种精神胜利来安慰自己,求取心理平衡。

第十六章 青少年期的心理问题与心理保健 第二节 青少年期主要心理问题及调治(13)

    十四、犯罪心理

    具有反社会人格的青少年通常表现有犯罪行为,但此处所谓犯罪不同于法律意义上的犯罪,它是根据心理学和精神病学方面而言的。青少年犯罪者严重偏离了文化和社会的准则,犯有诸如凶杀、抢劫、以及与其年龄不相符的吸毒和性行为等罪行,所以应把青少年(未成年)犯罪看做是对社会安定的严重挑战。青少年犯罪如处理不当,会成为社会不安定的因素。

    据有关资料表明,青少年13~15岁成为初犯的高峰年龄,15~18岁是犯罪的高峰年龄。而青少年犯罪行为的发生一般是经过一段时间的心理演变的发展过程的,青少年犯罪的心理变化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个性心理品质变化他们不良的个性心理品质越来越突出。表现为言行不一,经常说谎;待人粗鲁,出言不逊;对家长与老师越来越没礼貌;对自己弟妹或同学越来越粗暴、急躁;对自己的同学的进步往往评头品足,讽刺挖苦,而对同学违纪行为却表示同情和支持;对学习与劳动逐渐膨胀起来。

    (2)心理倾向变化这主要表现为追求物质享受,片面地追求外表美,欣赏低级下流的文艺作品,不正常地、狂热地追求异性等。

    (3)行为上的变化这主要表现为在大街小巷,公共场所东游西逛;经常迟到、早退,无故旷课,甚至伪造假条,涂改学习成绩等;在工作上不出工不出力,敷衍了事,违背操作规程,大小事故不断出现;交坏朋友,并与之频繁往来;酗酒、寻衅,帮朋友打群架;与异性有不正常关系等。当然,具有上述个性的心理品质、心理倾向与行为表现并不等于都是犯罪的心理先兆,但是这些不良的心理与行为表现进一步发展,就可能导致犯罪。因此,发现了青少年这些不良的心理行为表现时,要及时地采取正确的教育,防止犯罪心理先兆发展成为犯罪心理特点。

    1.青少年犯罪的问题主要是一个教育问题不应随便将少年犯投入监狱,处以刑罚。少年犯特别需要身心康复,进行再教育及人格再塑。针对犯罪青少年的认识低下与是非颠倒的心理特点,应加强对青少年的人生观教育、道德教育和提高法制觉悟,以便进行分析治疗和行为矫正,让青少年犯重新做人。

    2.根据青少年的心理特点进行治疗针对那些有不良品质和犯罪心理先兆的青少年的治疗,要注意方式方法,讲究治疗的心理效应,不要使其犯罪心理恶化,付诸实现。如果治疗的心理效应适得其反,使其自尊心受到挫伤,而自暴自弃、破罐破摔,造成他们对心理医生的厌恶感、对立情绪与反抗心理,从而拒绝治疗。

    3.帮助青少年及时摆脱情绪上的痛苦当发现青少年情绪苦闷时,要及时了解情况,针对病因立即采取有力的措施进行帮助,使他们正确对待困难与挫折,摆脱情绪上的痛苦,振奋精神,尽快康复,并保持心理健康。

第十六章 青少年期的心理问题与心理保健 第三节 青少年期的心理保健

    青少年是世界的未来,是人类的希望。但青少年正处于个体发育的特殊阶段,是一个充满着错综复杂的心理矛盾阶段,如果这些矛盾处理不当,往往会导致后果严重的心理问题,威胁其身心健康。所以,青少年必须时时注意心理保健,让身心健康发展。

    一、性心理保健

    随着性生理的发育,青少年的性心理也随着发展。面对日益增长的性兴趣与愿望,如何建立起自己的“心理性别”,如何适应社会文化的要求而加以控制并处理,这些是青少年必须面对的问题。性生理的成熟是青少年期性心理问题的主要原因,因此,青少年期的性心理保健必须源于对性生理的科学认识,而对青少年进行有步骤的青春期卫生教育就必不可少了。对性生理的正确认识取决于对人的解剖器官与生理现实的正确认识。在青春期教育中,应及时引导青少年学习生理卫生常识,了解性生理方面的科学知识,以消除对性的神秘感。这些知识包括4个部分:

    1.性的发育过程及构造:如女性月经的产生、两性生殖器官的解剖结构等;2.性生理的平衡及了解:如手淫现象、男女交往等。3.性卫生常识: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