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小说一起看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造就成熟人格的实用通书心理医生-第38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按您所想的那样发生?”“请证实你自己的观点”等等。患者一般不会简单地放弃自己的信念,面对施治者的质疑,他们会想方设法为自己的信念辩护。因此,施治者借助这种不断重复和辩论过程,使对方感到自己的辩解理屈词穷,从而让他们认识到:第一,那些不合理的信是不现实的、不合逻辑的东西;第二,那些信念是不站不住脚的;第三,什么是合理的信念,什么是不合理的信念;第四,最终以合理的信念取代那些不合理的信念。

    ②夸张式。施治者针对求治者信念的不合理之处故意提出一些夸张的问题。这种提问方式犹如漫画手法,把对方信念不合逻辑、不现实之处以夸张的方式放大给他们自己看。例如一个有社交恐怖情绪的求治者说:“别人都看着我。”施治者问:“是否别人不干自己的事情,都围着你看?”对方回答:“没有。”施治者说:“要不要在身上贴张纸写上‘不要看我’的字样?”答:“那人家都要来看我了!”问:“那原来你说别人都看你是否是真的?”答:“……是我头脑中想象的……。”在这段对话中,施治者抓住对方的不合理之处发问,前两个问题均可纳入夸张式问题一类。这一提问方式由于使对方在这一过程中自己也感到自己的想法不可取,从而容易让他放弃自己的不合理想法。如何运用与不合理信念辩论的技术呢?首先得找到不合理的信念,并有效地进行辩论。在进行合理情绪治疗的过程中,只有真正找到了对方不合理的信念,施治者才可做到有的放矢,否则易在外层转圈子而难以深入。初学者使用此法往往不得要领,关键是找不到不合理的信念,感到辩论无从下手。寻找求治者不合理的信念,可先从ABC模式入手:第一,先以某一典型事件入手找出渗发性事件A;第二,询问对方对这一事件的感觉和对的反应,即找出;第三,询问对方为什么会体验到恐惧、愤怒等情况,即由不适当的情绪及行为反应着手,找出其潜在的看法、信念等;第四,分清患者对事件A持有的信念哪些合理,哪些不合理,将不合理的信念作为B列出来。而在此过程中,要采用各个击破的原则,一个个去找,不能指望一锤定音,一了百了。其次,辩论中积极提问的能促使患者的主动思维。在合理情绪疗法中,所应用的辩论的方法和苏格拉底式的辩论同出一辙。

    戴尔•;卡耐基曾指出:“所谓苏式回答法,就是使对方作出肯定的回答,以简洁的问题询问对方,使他不得不回答‘是’,第二句也使他不得不说‘是’,接下去每个问题都使他的回答不脱离肯定的范围。等他感觉时,他原先否定的问题,已在不知不觉中回答‘是’了。”两者所不同的是后者的目的是让对方作出肯定性回答,而前者更多地是使求治者说“不是”、“没有”等,作出否定性回答。与不合理信念辩论的方法,也正是要在这样的过程中使对方的认知发生某种改变,直至逐步放弃其不合理信念。不过使一个人说“不是”往往比使一个人说“是”的阻力更大,也更困难,因为说“是”仅仅是肯定对方的观点,而说“不是”时更多是否定自己的观点。但这一过程比说“是”的过程对求治者触动更深,也有一个使对方经过更多主动思考的过程。下面用吉丹诺的一个例子,来说明施治者是如何通过辩论纠正患者的错误观念的。

    求治者某女,近来一段时间曾试图自杀没有成功,但仍有自杀念头。她觉得已无指望了,因为丈夫对她不忠。认知治疗家对她进行了治疗,其中有如下一段对话:

    施治者:“你为什么想结束自己的生命?”

    求治者:“没有H(她的丈夫)我活着也没有意思……,没有他,我也就没有什么快乐……,可他要离开我了。”

    施治者:“你的婚姻状况怎么样?”

    求治者:“一开始就不好,……总是对我不忠……。5H年了,我们见面的日子屈指可数。”

    施治者:“你说你没有H你没法活了,唔,……那么你和他在一起时,你觉得快活吗?”

    求治者:“不,我们总是吵架,我心情很不好。”

    施治者:“你说没有H你活着没意思,那么在你认识他以前,你觉得过得有意思吗?”

    求治者:“我觉得过得很好。”

    施治者:“要是你在认识他以前觉得过得还好,为什么你还认为非有他不可,没有他你就活不下去了呢?”

    求治者:(很为难地)“唔……。”

    施治者:“你认识H以前和别的男人常来往吗?”

    求治者:“我那时和很多人相处都很好。”

    施治者:“那为什么现在你失去了H就不能和别人再好好相处呢?”

    求治者:“因为现在我对别人没有什么吸引力了。”

    施治者:“你结婚后没有什么男人仍对你有好感?”

    求治者:“不少男人追求过我,但我却没有理睬他们。”

    施治者:“要是他们知道你离了婚,是不是会觉得再追求你就有可能获得成功呢?”

    求治者:“我不知道……我想可能吧。”

    施治者:“你说你不能没有丈夫,可你说你5年中都没怎么见过他,是吗?”

    求治者:“是的。有一年当中我只见过他两次。”

    施治者:“你和他没有和解的可能吗?”

    求治者:“不可能了……,他已有了另一个女人,他不再需要我了。”

    施治者:“那么要是你解除了这项婚姻,你实际上会失去什么呢?”

    求治者:“不知道。”

    施治者:“你要是离了婚是不是可能过得更好些?”

    求治者:“我没法保证。”

    施治者:“你是否有过真正的婚姻?”

    求治者:“我想没有。”

    施治者:“要是你从来没有过真正的婚姻,那么你结束你现在的婚姻时,你实际上不是什么也没有丧失吗?”

    求治者:(停顿了很长时间)“我想没有丧失什么。”

    经过此次谈话,求治者不再那么忧郁、沮丧了,并克服了自杀念头。在以后的谈话中,求治者说施治者提出的一个关健性问题使她改变了看法,那就是在她认识H以前,生活得很快活,也很有吸引力。现在失去了H怎么会活不下去呢?

    求治者最终还是离了婚,过上了比较安定的生活。

第五章 心理治疗法 第三节 心理治疗的方法(13)

    十三、认知领悟疗法

    认知领悟疗法是通过解释使求治者改变认识、得到领悟而使症状得以减轻或消失,从而达到治病目的的一种心理治疗方法。由中国大陆心理治疗专家钟友彬先生首创,是依据心理动力学疗法的原理与中国实情及人们的生活习惯相结合而设计的。心理动力学疗法源于心理分析,故认知领悟疗法又称中国式心理分析,或称“钟氏领悟疗法”。钟友彬先生认为,中国人至少有以下两方面的生活习惯,与传统认识、心理动力学的原理相近:

    (1)相信幼年经历或遭遇对人的个性及日后心理健康有重大影响。俗话说:“三岁之魂,七十之魄”、“三岁看老”,即说明了幼年和成年心理特征的连续关系。

    (2)他们认为,可以从成年人的观念、作风和行为中看出他幼年时期受到的影响。例如:一个人一向不知节俭,随意抛弃食物而不觉心疼,就可推想他幼年时期多半没有经历过“锄禾日当午,汗滴禾下土”的艰苦劳动,没有受过劳挨过饿。成年人的其他观念作风也莫不如此,都可从他们的日常行为中,看到幼年时期留下的痕迹,尽管自己不一定能意识到。综合上述情况,钟先生提出了认知领悟疗法的心理病理学说,认为:“‘病症的根源’在于儿童时代受过的精神创伤,这些创伤引起的恐惧在脑内留下的痕迹,在成年期遇到挫折后就会再现出来影响人的心理,以致必须用儿童的态度,去对待本来不值得恐惧的事物。”由于症状都是幼年斯经历的恐惧在成人身上的再现,因此症状的表现必须带有幼稚性,具有不成熟的儿童式的心理表现。

    对于具体症状的心理病理表现,钟先生认为,人在幼年时期主动参加过与同龄异性伙伴的性游戏,并有过快感经验,这些经历虽被遗忘,但印象并未消失,已进入无意识领域。某些个性腼腆的人成年后在激发因素作用下,可能不自觉地用幼年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