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小说一起看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造就成熟人格的实用通书心理医生-第40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1983年(19岁),仍继续行动。高考后暑假期间,在家无事,便常去“干”。有时蹲在厕所内长达数小时,以等待机会。不久,又被发现,拘留半个月,以后被送去劳动教养。在劳动期间表现好,干活卖力气,两年后被释放回家。

    1985年(21岁)仍然恶习不改。父母怀疑他有病,送他到当地精神病院看病,被诊断为精神分裂症,住院1个多月,曾用氯丙嗪治疗。出院后,行动如旧。

    1985年到1987年,两次被发现。公安部门要求父母严加管教。父母不许他出门,但一有机会就去行动,又干了多次。

    1988年,已24岁。某医院医生介绍他来首钢医院心理咨询部求治。父亲说,病人自幼胆小、腼腆,不爱多讲话,学习好,从来不和别的孩子打架。而且体健,没有癫痫病史,不知为什么这个坏毛病老是改不了。

    病人对医生有礼貌,表情痛苦,不自觉有病。对自己的“流氓”行为表示痛恨,但不知为什么管不住自己。从来没有手淫过,只是有时梦到窥看入厕妇女的会阴部而排精。医生按常规告诉他,他的“流氓”行为实际上是一种心理病态,是可以治好的,但要和医生认真合作。医生向他讲解了人的性心理和性行为在不同的年龄阶段有不同的内容和表现,以及儿童期性的好奇心理,求快感的心理和成年人性欲、性行为的区别。他已24岁了,应当用成年人的方式来解决成年人的性欲了,而他还停留在儿童期的性心理发展水平,用幼年儿童的方式来解决成年的性欲,是非常幼稚的行为。要求他联系自己的内心活动及行为仔细思考,并写出书面体会。病人尚合作。

    [第二次会见(1988年3月21日)]病人写了书面体会,重述了医生的讲话内容,并感谢医生,说医生并没有对他的“坏”行为进行谴责,是真正能理解他的人。病人还讲了自己回去思考了医生的讲话,认识到了行为的幼稚性,但对这种行为还没有厌恶感,只要能看一下就可得到满足,使心情安静下来。因此,害怕再被抓住,希望医生教他怎样才能克制自己不去干,并问医生是否需要加强对“人生意义和价值”的锻炼?医生再一次和他讨论窥看行为的幼稚性,并指出,医生并没有建议他“克制”,实际上他是无法克制的,而是叫他认真思考,一个24岁的男青年为什么执着地去干小孩才干的事?站在成年人的立场应当怎样去想?医生要他回忆幼年期性的经历,找找最初的根源。

    [第三次会见(1988年3月25日)]病人遵照医生嘱咐,回忆了幼年经历并写了书面材料。大约在四五岁时,不只一次地看到穿开裆裤的小女孩,发现她们的阴部和他自己的不一样,感到好奇,多次和那些小女孩互相看对方的阴部,小女孩们似乎也愿意看他的生殖器。当时没有被人发现,也没有人批评他。长大后在窥看女厕所时,常想自己要是一个女孩多好,那样就可以到女厕所内无拘束地看了。病人说,回忆起这件事以后,真奇怪,要去窥看冲动一下子减轻了,甚至觉得自己的行为很可笑。医生夸奖他的合作,嘱咐他再深入思考,想想在他内心深处有没有觉得妇女们愿意让他看的想法。

    [第四次会见(1988年3月29日)]病人说,经过这几天仔细深入地思考,真正认识到自己确实是以儿童的性取乐方式来解决性欲。每次行动都是在女性不注意的时候,没有考虑对方是否愿意被看这一问题。医生提到后,自己认真想了想,在内心深处,确实认为妇女会愿意被看的。看来这也是幼年时期留下的印象,当时那些小女孩和他互相看时,似乎都很感兴趣。

    认识到这些以后,觉得过去十几年的行为实在荒唐可笑。说也奇怪,不用克制,要去看的冲动几乎消失。偶尔露出念头,立即想到那是小孩行为,便立即平静下来。病人说,他的幼年性行为给他造成极大影响,没能继续上大学,至今没有正式工作。婚姻问题更难解决,父母为此也着急。以前在家无聊时,可以去“趴看”来解除烦恼,现在不愿去趴看了,反而感觉活着没意思,有时甚至想去死。医生鼓励他,指出他还年轻,要好好自学,赶上去。结束治疗半年后,接到病人来信,说他的行为已完全正常。喜欢演奏乐器,已被当地文化馆聘请去伴奏。随信寄来父母亲对医生的感谢信,证实他已彻底改掉了这老毛病。1988年底,又接到病人来信,已考入中等专业学校计划财务专业,学习成绩很好。

第五章 心理治疗法 第三节 心理治疗的方法(14)

    十四、心理分析疗法

    心理分析疗法又叫精神分析疗法,是心理治疗中最主要的一种治疗方法。其创始人是弗洛伊德。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学说认为,人的重要行为表现是源于人们自己意识不到的动机和内心冲突。因此,精神分析的奠基不是出于无意识的心理过程,其中包括了诸如抗拒、压抑、性欲、攻击、恋亲情绪等诸多无意识的心理反应。

    弗洛伊德的弟子琼斯后来把精神分析理论的主要原则概括为如下七个方面:

    1.心理决定论原则:心理过程不是偶然发生的,某些偶发事件看似无因可查,却实则有其行为意义。弗洛伊德一次“不小心”摔破了书桌上的墨水瓶,但他认为这是事出有因的。事实上这种“失误”如口误、笔误、失手等,在人们身上是常有发生的。经他仔细一想,不久前妹妹来参观书房,对其藏书之丰富,古玩之别致和布设之优美大加赞赏,但见到书桌上那旧而难看的墨水瓶时便说:“它与整个书房太不相配了。”

    弗洛伊德还辩解说:“只要能用,不在乎好。”那么这次的“不小心”实际便是潜意识中接受了妹妹的意见,并以“失手”作为开脱。引起摔破墨水瓶行为原因的时间历程并不长,但它是被决定了的。成年期甚至老年期出现的许多重大的心理或生理问题,都可能源于儿童期的人格发展障碍,这便是弗洛伊德精神分析演说的理论支撑点。罗恩•;哈伯德更认为诸多重大事件的发生都是源于未出生前的胎儿期,他倡导“回思术”,让病人逆转时间“回到童年”,甚至“回到子宫”,以求明当前行为最早期的决定因素。荣格在很多方面更改了老师弗洛伊德的理论,但在这方面可说有了进一步的发挥。他认为个体有许多集体无意识的原型,这是世代祖先经验的积累。这样一来,便把当前行为决定因素的时间历程拉得更遥远了。

    2.情感过程的自主性原则:情感过程具有一定的自主性,它可以脱离原情并移置到其它方面。在心理治疗过程中,由于施治者设身处地理解求治者的内心,求治者便可能对施治者产生强烈的、毫无根据的、不受意识支配的情感移置,而把施治者当作与其原情有关的人。因此,施治者可以了解到求治者的情感生活的重要线索,并引导求治者了解自己的无意识,从而达到心理健康。

    3.心理过程的动力性原则:心理过程是有动力的,并且具有释放与之相关的能源的趋势。所以,无意识的种种冲动都在寻求发泄的窗口。但这种无意识冲动往往又以不同方式发泄出来,如:直接发泄——不受任何干扰或改变,无意识的“肮脏洪水”直泻于社会,因此触犯法律或道德,成为“有罪之人”;择机发泄——顾及到法律的禁令和道德的戒条,在适当的时间、地点并有适当的对象时才发泄,由此便成为“凡夫俗子”;不敢发泄——内心压抑太多,动机冲突又强,便可能成为“精神病人”;升华——把无意识的冲动当做人生前进的动力,迎合社会的法律与道德来改变原冲动的形式,或改造社会的法律与道德使之更符合人之本性,于是便成为“伟岸丈夫”。

    4.心理压抑的作用:法律、道德、习俗等“看门人”随时监视着无意识的冲动,个体心理存在压抑是社会文明的表现。本原则与动力性原则是相对应的。

    5.精神冲突的存在:无意识的冲动和心理压抑的相撞,便导致精神冲突。相撞不断,则冲突不止。

    6.儿童心理的意义:成人期的愿望和重要事件寻根究底都与儿童期的心理愿望有直接关系,因此必须重视对儿童期心理的研究。从心理学角度来看,儿童期心理发展的全过程便是人生的缩影。

    7.儿童心理的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