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小说一起看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造就成熟人格的实用通书心理医生-第86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1)这些患者大多并非性欲亢进的淫乱之徒。他们大多性欲低下,甚至不能完成正常的性生活。

    (2)他们并非全是道德败坏、流氓成性的人。大多数患者一般社会生活适应良好,工作尽责、个性内向、害羞、文雅,具有正常人的道德伦理观念,对自己性变态行为触犯社会规范亦多有悔疚之心。

    (3)他们没有突出的人格障碍,除单一的性变态所表现的变态行为屡教不改之外,一般都没有其他反社会行为。倒如同性恋者其他方面的表现与常人无异,并不符合人格障碍的诊断标准。

    (4)他们对寻求性欲满足的异常行为方式,自己是有充分的辨认能力与控制能力的。因此法律上评定有完全的行为能力与责任能力,他们的异常性行为虽属本身的生理需要,但会损害他人的身心健康,干扰社会秩序,行政纪律或法律将予以追究,以保障社会秩序与普通公民的权益。性变态常见的有同性恋、窥阴癖、露阴癖、恋物癖、亦兽癖、施虐淫癖与受虐淫癖等,绝大多数患者为男性。其性行为方式的异常,可分为三种类型:

    1.性行为选择异常的对象。如同性同种(同性恋)、异种生物(恋兽癖)与无生物(恋物癖)。

    2.性行为方式的异常。如通过窥阴、露阴、施加疼痛刺激(施虐)作为满足性欲特的殊方式。

    3.其满足性欲所选择的对象或所采取的行为方式,违反社会规范,并无生物学的反常意义。如恋童癖、近亲相奸(乱伦)等。下面择其要分别加以介绍,并提出调治的若干方法。

    一、同性恋

    同性恋患者对同性(即男性对男性,女性对女性)产生性爱的思想和感情,有的可发生异常行为,是最常见的一种性变态类型。同性恋,男女都可见。据统计,同性恋者在男性中占3%,女性中占1%。在同性恋患者中,有的只是对同性个体在思想上及行为上产生性爱,而对异性不产生性爱;有些居于两可状态,对同性和导性均产生性爱,但有所偏重。这种情况一般都是对异性有比较弱的性爱倾向或才正常的异性间的性行为,但往往很难建立或维持正常的家庭关系。这类患者在男女中各占1%左右。

    同性恋发生的原因至今还没有肯定的学说。一般认为导致发生的原因有:

    1.遗传因素。有人发现同性恋者在同卵双生子中远比异卵双生子中多见。

    2.童年特殊教育环境和人物接触,使儿童发生了角色错乱。便如女孩经常和男孩子一起摸爬滚打,对男孩子的行为产生认同,加上大人称她为“假小子”,这样的女孩可能发生角色认同混乱,使她的生活风格男性化。

    3.教育方式不良。例如有的家长出于某种目的,让孩子经常穿异性的服装,装扮成异性,或者家庭中受男女受授不亲的影响,严格限制孩子与异性交往,抑制了异性爱的发育。患者在童年期受到这些教育影响后,便会表现出一些同性恋的迹象,但这种迹象是模糊的,不自觉的,到了青春期性生理发生变化的时候,情况便迅速恶化,开始对同性产生好感,而对异性毫无兴趣,甚至厌恶,进而发展成同性恋。

    在同性恋的双方之中,可能有一人是真正的同性恋者,而另一个参加同性恋行为可能是逢场作戏,也可能是出于同情心暂时陪陪,也可能是受了威胁迫不得已。因此,后者当遇到合适的异性时,会产生异性爱恋而退出。同性恋患者的主要行为表现有:

    (1)对同性的迷恋。这类患者只存在迷恋同性的心理倾向和外部行为特征,而没有肉体接触,没有发生过类似异性间行为的情况,是一种纯精神的同性恋。在这种相对应的同性恋中,双方各自扮演着不同的心理角色。如在男性同性恋患者中,一个人是主动型的角色,当“丈夫”;一方是充当被动型的角色,扮演“妻子”。在女性同性恋患者中,一方扮演主动型的角色“妻子”;另一方扮演被动型角色“丈夫”。

    (2)寻求同性性发泄。这类患者不仅具有对同性迷恋的情感,而且还发生具体的性行为,从同性那里得到性欲的发泄。他(她)们性欲发泄的满足过程,类似异性间的交媾的行为过程。同性恋者之间的联系,女性之间比较固定,男性之间较不固定。男性同性恋者在公共厕所、公园或其它场所寻找相同的嗜癖者,甚至公开集会,表现猥亵行为,有伤风化。同性恋者在社会生活中表现的身份,仍与他们的性别相称,偶有男性患者喜欢从事女性爱好的职业和业余嗜好。

    对同性恋的治疗主要是心理治疗,而且任何单一的疗法对治疗同性恋效果都不是十分理想的,必须采用综合治疗法。常见的治疗方法有:

    1.认知领悟疗法。简称领悟疗法,又称中国精神分析法。让患者寻找自己患同性恋的早期成因。其步骤为:第一步,回忆童年性别角色。假如你是个男孩,却被父母当作女孩看待。你回忆自己从出现“女孩子童年”直至结束的这段时间中发生的对你最有影响的事件,然后努力体验当时的心情。第二步,回忆童年时的家庭状况,尤其是你与父母之间的关系或与其他亲人的关系;回忆你最怕的人,最恨的人,最瞧不起的人,最讨厌的人,最佩服的人,对你最好的人。然后分析这些人突出的性格,并与你目前的性格进行比较,看看你受谁的影响最大。实际上,患者很可能与他(她)最爱、最恨或最怕的人同化了。

    [案例]邓××,男,大学二年级学生。还在高三的时候,邓××与一位男同学交上了朋友,但那不是一般的朋友关系,而是带有一种相思的色彩,带有一种如火如荼的“感情”。以后,由于毕业分手,这种“感情”随境而迁、逐渐降温了,但假期相聚见到这位同学时,邓××仍有一种异样的“冲动”之感。在大学,为了避免高三时同性相思的局面,邓××不敢与同性多接触,即使和同宿舍的同学也是如此。当然,与异性的交往他更没有兴趣。他试图以苦行僧的生活抵御那种不可思议的感觉。为此,他忍受看孤独,体验着痛苦,直到他感到再也无法忍受下去的时候,终于向心理医生敝开了心扉,请求帮助。

    据邓××回忆,他对异性的排斥和同性相恋的兴趣,起因于家庭。由于出身不好,邓××曾对生母怀有很深的怨恨情绪,这种怨恨一直发展到对所有的女人都失去兴趣。尽管养母对邓××关怀备至,但在邓××的心中,也仅仅存有一点对养母的感激之情。虽然邓××讨厌异性,然而在外表上他却努力装出一种男子汉的气质。例如,在宿舍里,他有时也会当众宣称:自己对女人如何如何感兴趣。不过,在邓××这样做的时候,有一种作呕的感觉。好在这种公开表态每次都是在灯熄屋暗后进行的,同学们看不到他的真实表情,要不然,他真不知该怎样才好。

    邓××觉得,自己过着非男非女的生活。走到街上,碰到面貌英俊、身材魁梧的同性,他总要多情地看上一眼。对此,他感到羞耻,然而却又主宰不了自己。邓××实在不愿再戴看假面具生活下去了,他渴望“从这沉重的十字架下得到解脱”。案例中的邓××属于纯精神性的同性恋。施治者首先采用认知领悟疗法帮助他回忆寻找病因,他的同性恋的形成主要是家庭、社会因素造成的。在那大搞阶级斗争的年代,出身不好对儿童、青少年无疑是一种巨大的打击。但邓××把这种严重的心理挫伤所产生的怨恨情绪,全部发泄到生母身上,以后又进一步扩展到所有的女性,于是形成厌恶异性的恋态心理。随着青春期发育的成熟,其内心深处不时泛起性冲动,但已形成的厌恶异性的动力定型又使得他不可能去接近异性,于是只好把这种性的欲望转向同性。在帮助患者找出病因并有了正确的认识后,再运用厌恶疗法,逐步破坏已经形成的动力定型,建立新的正常的恋爱行为模式;最后,在异性交往方面给予适当的指导,以促进其行为的改变。通过这一系列的治疗后收到了一定的效果。

    2.异性脱敏的疗法。此疗法主要是通过对患者的心理咨询,了解其对异性和正常性行为的厌恶感和焦虑感方面的关键性问题,并结合行为训练,使之建立一种松弛状态,让他们在想象中经历与异性的亲密接触,不断克服不良情绪反应,最后建立对异性的兴趣,适应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