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小说一起看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502-金匮玉函要略述义-第9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凡三物。豉。杏仁。捣令相得。乃内枣。捣令熟和调。丸如枣核。一丸含之。稍咽汁。日二。渐增之良。(按 
此疑杂病论之遗方。仍附于此。) 

卷上
奔豚气病脉证治第八
属性:师曰。病有奔豚。有吐脓。(师曰奔豚病以下。脉经为别条。宜从。) 
按欲死二字。形容苦恼之状而言。与少阴篇吴茱萸汤条同语例。 
x奔豚汤方x 
按此方证。挟有热邪。故不取桂枝之温。而用黄芩生葛之凉。且既有半夏。故不再用茯苓芎归芍药三味。以和 
其腹痛也。 
伤寒总病论。动气在上。不可发汗。发汗则气上冲。正在心端。李根汤主之。 
于本方。去芎 。生葛。加桂枝。人参。茯苓。 
x桂枝加桂汤方x 
伤寒论。本方后曰。本云桂枝汤。今加桂满五两。所以加桂者。以能泄奔豚气也。 
发汗后。脐下悸者。(茯苓下。辑义。桂枝二字偶脱。) 
〔余述〕奔豚一证。多因水寒上冲。故治法不出降逆散寒。而注家概解以肾邪。殆不免牵凑。要坐不检难经仲 
景之有异耳。 

卷上
胸痹心痛短气病脉证治第九
属性:师曰。夫脉当取太过不及。 
按责。读如平脉法。肥人责浮。瘦人责沉之责。即求责之义。 
胸痹之病。喘息咳唾。 
〔徐〕此段。实注胸痹之证脉。后凡言胸痹。皆当以此概之。但微有参差不同。故特首揭以为胸痹之主证主脉 
主方耳。〔周〕寒浊之邪。滞于上焦。则阻其上下往来之气。塞其前后阴阳之位。遂令为喘息。为咳为痛。为短气 
也。阴寒凝泣。阳气不复自舒。故沉迟见于寸口。理自然也。乃小紧数。复显于关上者。何耶。邪之所聚。自见小 
紧。而阴寒所积。正足以遏抑阳气。故反形数。然阳遏则从而通之。栝蒌实。最足开结豁痰。得薤白白酒佐之。既 
辛散而复下达。则所痹之阳自通矣。 
按周说为当。但解数脉。未免牵强。姑存之。 
x栝蒌薤白白酒汤方x 
按先兄曰。说文曰。 。酢浆也。从酉 声。郑玄注周礼四饮曰。浆。今之 浆也。陈藏器曰。醋。破结气。 
心中酸水痰饮。 
胸痹。心中痞气(本草枳实条。图经引。与外台相同。类聚。与赵本同。) 
x枳实薤白桂枝汤方x(图经引。无枝字。) 
x人参汤方x(人参条。图经引。作治中汤。白术之白字。无。末附加减法。一与伤寒论同。仍不录。) 
圣济总录曰。胸痹之病。其脉阳微而阴弦。阳虚则知在上焦。阴弦故令胸痹心痛。古方用理中汤。取缓其中气。 
阴证略例。理中汤方后曰。若胸痹胁下妨闷者。加枳实半两。茯苓半两。 
御药院方。枳实理中丸。治证与本条同。 
于理中丸中。加枳实。茯苓。附子。 
按外台。崔氏。疗时行四五日。大下后。或不下。皆患心中结满。两胁痞塞。胸中气急。厥逆欲绝。心胸高起。 
手不得近。思与增损理中丸。(于本方中。加栝蒌根。枳实。茯苓。牡蛎。)正师胸痹人参汤之意。其效甚着。而王 
好古许国祯。则移崔氏之方。以治本证。亦善于变通者矣。 
x茯苓杏仁甘草汤方x 
医心方。医门方。治胸中痞塞。短气 者。或腹急痛方。 
于本方。加半夏。生姜。若气不下。加大黄。槟榔。取利为瘥。 
x橘皮枳实生姜汤方x 
圣济。治风寒客于肝经。膈脘痞塞。胁下拘痛。常欲蹈其胸上。名肝着。蹈胸汤方。 
于本方。加桔梗。甘草。薤白。胸痹缓急者。(本草。图经引。缓上。有偏字。原本。诸本。并无人字。) 
〔周〕胸痹缓急者。痹之急证也。寒饮上聚心膈。使阳气不达。危急为何如乎。故取薏苡逐水为君。附子之辛 
热为佐。驱除寒结。席卷而下。又乌不胜任而愉快耶。 
按周说似是。苡仁之用。能托郁结。况附子之雄烈。相合为散。比之前款诸方。其力最峻。足以奏功于燃眉之 
际焉。盖此缓急。主在急字。非或缓或急之谓。史记仓公传。缓急无可使者。袁盎传。一旦有缓急。宁足恃乎。游 
侠传。且缓急人之所时有也。俱是系于一时切迫之谓。此足以证焉。 
焦循雕菰集。罗浩医经余论序曰。其论本草。以神农经为主。而证以南阳之方。以薏苡主筋急拘挛。故金匮胸 
痹缓急者主之。用以健脾利湿。则失其义。 
心中痞。诸逆心。悬痛。(辑义。肘后。痛下。有五字。当作肘后。作三字。) 
按诸逆。程氏以病证言。尤氏以病因言。二说俱通。魏氏曰。诸逆。兼有形无形之邪为言。与尤意同。伊芳泽信 
恬曰。悬牵。音义相同。悬痛。谓牵急而痛。肘后可证。又巢源。有心悬急懊痛候。千金养胎篇。有腹满悬急。心 
下悬急之文。亦并悬牵通用之征也。斯说为核。(三国志管辂传。有心中悬痛文。) 
x九痛丸方x(原本。诸本。附子三两下。有炮字。) 
〔余述〕本篇。题云胸痹心痛。而首条。则二证并论。其他诸条。皆为胸痹立方。(栝蒌薤白半夏汤。心痛彻 
背。不过言心胸痛甚。桂枝生姜。枳实汤。心中痞。前注犹以为胸痹。)心痛。则仅乌头赤石脂丸一方已。故二证 
之辨。难就而可考。以臆测之。胸痹其痛颇泛。 
心痛其痛殊紧。胸痹则病浅。心痛则病深。盖二证中。更自有轻重之别。而其实似无大异同。故胸痹之方。足 
以治心痛。至真心痛。则固属不治。仲景略而不言。殆以此也。短气一证。病属上焦。故亦连类并及者欤。 

卷上
腹满寒疝宿食病脉证治第十
属性:趺阳脉微弦。法当腹满。 
按此条证。寒气壅闭。即大黄附子汤所主。宜称之实。而言为虚寒者。虚。犹虚烦之虚。非虚衰之虚。盖指无 
形之寒气。对水饮结聚有形之寒而言也。(虚烦义。宜参伤寒论述义。栀子豉汤条。)又程氏注稍不了。 
病者腹满。按之不痛为虚。 
按四十八难曰。痒者为虚。痛者为实。外痛内快。为外实内虚。内痛外快。为内实外虚。杨玄操注曰。轻手按 
之则痛。为外实。病浅故也。重手按之则快。为内虚。病深故也。重手按之则痛。为内实。病深故也。轻手按之则 
快。为外虚。病浅故也。凡人病按之则痛者。皆为实。按之则快者。皆为虚也。难经本为有痛立言。而玄操注。亦 
与此条相发。 
又按阳明篇曰。阳明病。胁下硬满。不大便而呕。舌上白苔者。可与小柴胡汤。其意正与本条互发。以见证虽 
似可下。其白苔者。邪未结实。黄苔者。始为热实。乃黑苔之为实。可以知也。且此条。示以按腹知虚实。以验舌 
辨寒热。而后宜议攻下矣。要之诊察之大法。莫不可从此条而扩充焉。 
病者痿黄。(脉经。胸中。作胃中。利上。有下字。) 
寸口脉弦者。(巢源。作寸口脉双弦。则胁下拘急。其人涩涩而寒。) 
夫中寒家喜欠。 
按中字。金鉴为平声读。其他诸注。皆为去声读。盖此中寒家。言素禀阴脏。动易感寒者。然则二说并存为佳。 
又程氏谓寒郁于肺经而为热者。似欠稳当。灵口问篇曰。阳引而上。阴引而下。阴阳相引。故数欠。又曰。阳 
气和利。满于心出于鼻。故为嚏。辨脉法曰。客气内入。嚏而出之。 
病腹满。发热十日。(本草浓朴条。图经引云。又浓朴七物汤。主腹痛胀满。按此与千金同误。) 
按金鉴曰。饮食如故。胃热能消谷也。存考。 
x浓朴七物汤方x(图经引。枳实上。有大字。桂枝之枝字无。) 
x附子粳米汤方x 
按弟子村田精一曰。此方。与白虎汤。及加人参加桂二汤。桃花汤。并用粳米。而其煮法。不云至几升。盖是 
以米熟为度。不必期至几升者。恐非有脱文。浓朴麻黄汤。煮小麦熟去滓。亦是一辙。此可以备一说。仍存之。 
圣惠。治寒疝心痛如刺。绕脐腹中尽痛。白汗出。气欲绝方。 
于本方。加川椒。干姜。桂心。 
x浓朴三物汤方x(本草浓朴条。图经云。张仲景治杂病。浓朴三物汤。主腹胀脉数。浓朴半斤。方后。有腹 
中转动。更服。不动勿服十字。) 
x大柴胡汤方x(黄芩二两。原本。诸本。并作三两。) 
腹满不减。 
伤寒补亡论曰。减不足言者。言不甚减也。论言。太阳发汗不彻。不足言。与此同意。俗语所谓不济事者。是 
也。 
心胸中大寒痛。 
按出见有头足上下。句上。上声。下。去声。尤氏以出见有头足。为阴凝成象。腹中虫物。乘之而动。谓蜀椒 
干姜。 
温中下虫。误甚。 
x大建中汤方x(蜀椒去汗。类聚。无去字。) 
x大黄附子汤方x 
按此条证。固属寒实。故大黄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1 1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