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小说一起看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生活在清朝的人们-第41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说罢马氏的聚集文人学士,再来看程氏的作为。筱园主人程梦星,1712年进士,官编修,“于艺事无所不能,尤工书画弹琴,肆情吟咏。每园花报放,辄携诗牌酒盍,偕同社游赏,以是推为一时风雅之宗”。受他延揽的有韦谦恒,探花出身,程氏“于家中构玉山心室,延之校书”。他的常客之一陈撰,中乾隆博学宏词科,一度馆于筱园。盛唐,布衣,工书,“馆于筱园最久”。张铨,诸生,喜游山水,足迹遍天下,精于鉴别古人书画,主程氏,绘扬州二十四景及金、焦二山图画。程氏负时望,“江淮冠盖之冲,往来投赠殆无虚日”(嘉庆《江都县续志》卷六《人物》)。招徕之众,可以想见。程梦星族人程崟从游,程崟进士出身,辞官后,“选定明代及本朝古文,次第付梓”;因少年时代与桐城派开创人方苞接近,后为其刊刻《望溪全集》。    
  总商江春,迎接乾隆帝南巡,报效甚多,得到君主的欢心,出席千叟宴,赐布政使秩衔。他诸生出身,工制艺,精于诗,广结宾客,建随月读书楼,请人选时文付梓行世,名《随月读书楼时文》。他死后,每日来祭灵而不报姓名的有十多人,所以有人将他比作孟尝君。     
  总商鲍志道,在徽州时贫苦,业盐扬州致富,其弟方陶,好宾客,多慷慨,幼时读《论语》、《孟子》,无善本,至是细加校正付梓,藏诸家塾。这几家的文化活动,令我们产生三种印象:    
  其一,徽商本人,特别是他们的子弟成为文化人和学者。    
  其二,招致各地的文化名人汇聚扬州,研讨学问,使扬州在清代成为文化重镇。前述三大书院的掌院,大多是流寓学者,此外的金农、吴敬梓、魏源、凌廷堪等等名家,无不是广陵的屡次重游者。当然,招募宾客的不仅是绅商,盐政的养贤馆,也是不宜忽视的,然而绅商的作用似乎是主要的。正是扬州本地学者与流寓学者的结合,才使扬州在文化上大放异彩,产生思想方面的“泰州学派”、“泰谷学派”、“黄崖教”,以及今人所称的“扬州学派”,书画艺术方面的“扬州八怪”,表演艺术上的扬州评话。    
  其三,造成扬州图书印刷事业的兴盛。文化的发达,还表现在藏书和刻书方面。今日扬州有广陵古籍刻印社,线装出版名贵古籍,是20世纪下半叶全国惟一的线装图书出版社,这是继承清代扬州出版事业的传统。康熙年间编纂、整理的几部巨着,多在广陵印刷,如江宁织造、两淮巡盐御史曹寅督刻《全唐诗》,新编的《渊鉴类函》、《律吕正义》,边刻边进呈康熙帝御览,满意了,继续雕版,所以是精益求精,刻板技艺高超。官方在广陵设立扬州书局,推进了扬州图书事业的发展。所有这些,同原徽州人在扬州聚书、刻书不无一定的关系。扬州绅商藏书多,才有马氏那样向皇家进呈那么多的图籍。正因这里文人荟萃,文化发达,所以乾隆帝将《四库全书》一部置放于扬州,以便士人观览。    
  修建祠庙    
  兹将嘉庆《两淮盐法志》所载,商人兴建、修缮各类祠宇罗列于次:    
  天后宫:明代建造,1666年,商人程有容重建。    
  欧阳文忠祠:纪念欧阳修,1730年商人汪应庚修缮,1751年众商重修。    
  五贤祠:纪念宋人、明人,1746年盐政允许众商捐修。    
  双忠祠:祭祀南宋守扬州的李庭芝和姜才,1734年绅商马曰琯修缮。    
  萧孝子祠:祀1667年为病母而死的本地人,1734年马曰琯重建。    
  金龙四大王庙:众商供奉香火之地,1664年淮商公建,1773年、1776年先后修葺。    
  重宁寺:1783年两淮商人兴建。    
  观音山寺:1756年商人建造,以备乾隆南巡休憩。    
  法净寺:雍正间汪应庚重修慧音寺,1738年淮商汪宜晋创建丛林,1751年众商修之。    
  上方寺:1775年淮商复修。    
  建隆寺:古刹,1746年绅商黄晟独立捐资重建。(以上祠宇均在扬州府城。)    
  仪征关帝庙:1792年,盐政允众商请求,捐资重修。    
  仪征奎光楼:久已倾颓,1773年绅商郑宗彞捐修,1792年,其叔鉴元重葺,增建后殿。    
  五烈祠:1733年甘泉知县偕淮商汪应庚改建。    
  三汊河关帝庙:乾隆历次南巡,众商修葺。    
  三汊河高寺:1703年淮商加建行殿,供康熙帝巡幸之用,1730年众商重修。    
  仙女庙河神庙:盐船往来停泊之地,1701年众商创建,1742年重修。    
  邵伯镇露筋祠:1780年、1784年乾隆两次南巡过此,两淮商人重葺。    
  宝应神龙祠:1761年建造,乾隆历次南巡淮商捐资修葺。    
  宝应湖神庙:1765年修建,1780年、1784年乾隆南巡,淮商先后修缮。    
  淮商还因康熙帝、乾隆帝南巡,到两淮境外修葺祠宇,如1699年、1761年两淮商人在焦山定慧寺建造行宫,1751年淮商在镇江江天寺恭建行宫等,不俱述。    
  迎接康熙南巡的天宁寺    
  绅商创建、修缮的祠庙,与下述四种理念有关,其一是崇敬忠臣、名贤、孝子、节妇,这是遵循纲常伦理进行的,表明商人的基本观念与众人是一致的:二是礼佛,真正的佛徒不一定多,但人们对佛是又敬又畏;三是对行业神和近似行业神的礼拜,天后、河神、湖神与水运安全有关,即同运盐、漕运有关,故求其保佑,关帝具有财神的身份,商人更是信仰他;四是效忠皇帝,特别是康熙帝、乾隆帝历次南巡,盐商修葺寺宇、行宫,表示忠诚,以讨好皇帝,因为他们是从官府获得盐业经营,更应为天子巡幸效力。这四种理念,敬畏神灵,崇拜佛祖,忠诚君王,是同全国官民一致的,不过亦有反映盐商特点之处。由此可见,盐商的祠庙建设表现的是民间社会信仰,是社区建设的一部分,代表了民众的愿望。作为外籍人,或入籍不久的人,这样与土着观念取得一致的行动,使他们进一步取得土着的信任,有利于他们融入社会,发展生意。         
 第27节 扬州盐商协办地方公益事业 
  人们的生活,会遇到许许多多的难题,贫病之人难于度日,即使一般人家遇上灾荒、瘟疫,都是困难重重,惶惶不可终日,怎么办?政府的传统办法是设立义仓,在灾荒或青黄不接之时低价出售仓粮,但是义仓难得有办得好的,就是义仓本身也是时有时无。宋代以降,社会上出现养济院、育婴堂之类组织,收养孤老、弃婴,到明清时期,尤其是清代,善堂增多,扬州又是比较突出的。这类事情除了地方官和本地人的努力,也得力于盐政衙门和盐商。地方上的公益事业,本应是地方政府的事情,但是政府并没有这笔预算,基本上是经费无着,一切靠民间力量,这就要视地区经济状况和民众意向为转移了,扬州因有盐业和漕运孔道之利,经济状况较好,又有盐商乐于从事,故公益建设较多。现将盐商协助盐衙和地方政府办理的公益建设,分建设机构和个人善举两项作出说明,然后略作分析。    
  协助建设慈善机构    
  扬州出现的善堂类型较多,现依类别,凡与盐商有关系的,据嘉庆《两淮盐法志》一一列出:    
  扬州普济堂:收养无告老民、贫民,康熙三十九年(1700)创立,乾隆九年(1744)因经费不敷,遂于商捐项内每年拨银120两,后增给60两,计180两。瓜洲普济堂,雍正二年(1724)江都贡生耿兆组捐建,随后知府陈宏谋捐俸及募金扩建,耿氏陆续捐田300亩、银万两,1731年盐运使改令淮商经管,每年给银1200两,乾隆中岁支银2580两。两淮盐商与到境外建设行宫一样,在两淮之外,赞助江宁普济堂、苏州普济堂,1734年盐政高斌允准众商建议,每年支援江宁堂1600两银子;乾隆四年(1739)定议,每年给予苏州堂纹银1000两。    
  育婴堂。    
  扬州育婴堂:明代末年毁于兵燹,清初西商员洪庥和徽商吴自亮、方如珽创其事,顺治十二年(1655)建成,每年需银二千两,郡绅李宗孔暨商人闵世璋、郑元化、程有容、吴必长、许承宗等捐助,后来难于为继,康熙五十年(1711)运使李陈常接受闵世璋之子闵宽和余士觐、汪光元、吴国士、程莲等请求,月给银百两。盐政佥派商人管理,时间一久,经管商人以有赔垫,请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1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