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小说一起看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大唐军魂-第120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上一年,朝集使、利州都督武士彠等人上表请求行封禅,被李世民拒绝。

上元节过后,众多文武百官也以天下大安,四夷臣服为由,上表奏请李世民封禅泰山。

朝会上,面对众臣的封禅请求,李世民则说:“你们都认为登泰山封禅是帝王的盛举,朕不以为然,如果天下安定,百姓家给富足,虽不封禅,又有什么关系?昔秦始皇行封禅礼,而汉文帝不封禅,后代岂能认为文帝的贤德不如秦始皇!且事天扫地而祭,何必登泰山之巅,封数尺之土,然后才算展示其诚心敬意呢!”

历史上行泰山封禅的皇帝不多,而能伴随皇帝封禅的大臣也少,封禅之君臣皆能铭刻于泰山之顶,让后人景仰,如此名声诱惑下,还是有很多朝臣们请求行封禅。每次朝会上都有人提议,被自己的臣子一通歌功颂德的赞美,到后来李世民也有些动心了。

历史上但凡有成就的帝王,都想到泰山封禅,诏告天下。李世民即位后,文治武功皆表现不错,这两年天下还是比较安定,对外的几次用兵都是大胜而归,大唐国力提升的很快,天下已经初现繁盛景象,李世民心里其实早就有这个心思了,只是怕太耗费财力而已。

还是魏征跳了出来反对,“陛下虽然有理由去封禅,然承隋亡大乱之后,户口未恢复,仓廪尚虚,而陛下的车驾东去泰山,千乘万骑,其供顿劳费,必然难以承担。且陛下封禅,则万国咸集,远夷君长,皆当扈从,如今自伊、洛以东至海、岱,人烟稀少,满莽极目,这乃引戎狄进入大唐腹地,展示我方的虚弱。况且赏赐供给无数,未厌远人之望;给复连年,也不能补偿老百姓的劳苦。崇虚名而实受实害,陛下怎么能采用呢!”

魏征的话发人省醒,许多支持封禅的人听了也沉默了。

但支持的人比反对的人多的多,李靖和房玄龄则没有在这件事上表态,他们觉得李世民如果想去显摆,也不能太拂了皇帝的面子,争论许久,封禅的事还是没有结论,

李业诩是听了这些,对魏征这个人总算有了大致的了解。此人生性耿直,忠贞事主,心里装着天下百姓,有不平事即会上言,但思想上还是比较僵化保守,没有长远的目光,也没有太多利于国民的提议上奏,凡事以礼德为由,有违礼仪的事儿,或者他认为不对的事,都会进谏直言。

历史上的魏征,朝政上也是没有太多的成就,他认为治理国家的根本在于德、礼、诚、信,皆为儒家的传统思想,并没有突破性的想法,而前几年提出的偃武修文之策,虽然被李世民称道,却也一直没被采用,留存历史上的英名,也只是一位敢于直言的谏臣。

若唐初真的如魏征提议般偃武修文,那也不会有盛世大唐的广大疆域。

而此后几件突发事情,转移了众人的视线,封禅事情的争论也就不了了之。

过了正月,连绵不断的雨一直下着,黄河数处决堤,河南、河北道数州被淹,大批房屋、田地被冲毁,数十万百姓遭灾,死伤无数。

朝廷火速派出抚慰使,下去救灾,封堵决口,安置灾民。各州府官吏也尽职所能,全力抗洪抢险,朝廷动用了数万民工及府兵封堵溃败的河堤。经过一个多月的奋战,才终于将决口封堵住。也幸好连续几年的好收成,各粮仓中存粮颇多,灾民都能领到朝廷分发的口粮,才不至于因灾荒而使大量灾民流离失所,四处逃荒。

黄河的洪灾告一段落,李世民和朝臣们才舒了一口气,正在积极布置善后事情时,西北传来紧急军情。

贞观六年三月十一日,西北的吐谷浑进犯兰州。

兰州、鄯州一线受到攻击!

兰州六百里加急军报送到长安,李世民大惊,火速召集几位重要的朝臣商议军事,特卫中郎将李业诩也被传召入宫…

第三卷 兵锋 第二章 战还是不战?

吐谷浑是鲜卑族慕容部落中的一支,其首领吐谷浑率一支族人西迁所建,隋时曾取其地,置西海、河源、鄯善、且末四郡。隋末天下大乱时,吐谷浑人趁机复其故地。

武德初,吐谷浑乘大唐初兴无暇西顾,频扰边境,阻塞东西交通。而唐廷则以许互市消极应付,并没主动出击。贞观年间,吐谷浑仍不断侵扰,沿边十一州均受其害。

而今的大唐,一战灭**,极小的代价平了斛薛及一部僚人叛乱,国势正盛,军中士气无比高涨,这时候吐谷浑还敢来侵扰,把正得意的李世民和朝中的武将们都气坏了。

太极宫两仪殿内,在一副巨大却简单的地图前,李世民正和朝臣们商讨关于吐谷浑事宜。

案上摆着好几份军报,有几份是从鄯州送来的,吐谷浑军队袭击兰州之后,又进攻鄯州,大掠而归。

通报了兰州及鄯州方面的消息后,站在殿首的李世民铁青着脸,口水四溅地咆哮着,用一些不雅的语言大声斥骂着吐谷浑人。

殿下的朝臣们也都是一副义愤填膺的样子,程咬金更是捋起袖子,嘴里不知在骂着什么,看模样想找人干架。

站在大殿最外侧的李业诩,却在瞧着挂在殿首墙上的地图。这也只是一副标明地方名称的图样,在李业诩眼里,这样的地图对于行军打仗来说,并无太大的用处,留在李业诩记忆中的中国地形图,也比这个详细多了。

但此图虽简单,却能看出吐谷浑所处的青海湖一带地区,正是东西交通的咽喉地方,若兰州、鄯州、凉州一带被敌方攻占,那大唐往西去的道路即被截断,甘州、肃州、还有新置的伊州,都将被阻断联系成为飞地。

终于李世民的怒气也发完了,接着是商议对策。

“陛下,还要讨论什么,打罢,让俺老程率一支大军,把那鸟吐谷浑人狠狠教训一下,不把他们撕成碎片,俺就不姓程,”程咬金第一个蹦出来,请命领兵要征。

接着李道宗、候君集、秦琼,还有阿史那思摩等也都跳出来,表示要教训一下吐谷浑人,并愿带兵出征。

看起来不需要讨论什么,大部分的朝臣皆言要出兵征讨,举重兵狠狠地教训一下敢到太岁头上动土的吐谷浑人。

李业诩没说话,也没轮到他说话,只是盯着地图上标示的大大的吐谷浑沉思着,要对付这么大地盘的吐谷浑,怎么出兵?是击败对方袭扰的军队,还是纵深追击,灭其有生力量,或者…灭其国?这三种选择所要进行的战役规模相差可是非常的大,不知当日李世民听了他所说的极佳养马之地后,对吐谷浑所居的这大块地方,有何想法。

吐谷浑是唐与吐蕃间的缓冲带,灭其国了,就要与势力强大的吐蕃直接接触,那又要如何应对?现在的吐谷浑境内情况如何?吐蕃国情又是如何了?这些情况都没了解清楚,如何用兵?

殿内没有人清楚这些情况,李业诩也不清楚,只因没有情报来源,情报网还没组建完成,那些情报人员都还在训练中。

李业诩已经记不清楚历史上是哪年,李靖率领李道宗、候君集、李大亮等彻底击败吐谷浑,基本上是灭其国,吐谷浑可汗兵败自杀,只是…好像那是李靖致仕以后发生的事了。

但唐军在击败吐谷浑后,却没有在这片土地上站稳脚跟,如当年击败突厥一样,就率军班师了,并没有派兵长久驻守,使其成为唐帝国牢固的疆域。后来吐蕃军力大增,吐谷浑还是被吐蕃灭了,缓冲带消失,变成了吐蕃直接与大唐对峙,也使得吐蕃成为唐朝中期以后最大的威胁,把通往安西四镇的道路也掐断了。

但愿这些情况不要如原来历史般再发生。

待一众武将鼓噪完了,早已经憋着气的魏征跳出来,反对出兵,称今年水患严重,各地灾情不断,民心不安,实在不是大举用兵的时候,应命兰州和鄯州守军坚守,打退对方的攻击,或让其他州边军前去救援。魏征刚说完,即招来所有武将的喝骂。

长孙无忌和房玄龄站在一旁,眉头紧皱着,没有发言。

“辅机,玄龄,你们有何意见?”李世民看着两位自己最信任的重臣都没发表意见,有些不悦。

“陛下,臣这段时间忙于黄河水患的事情,安排封堵决口、疏散百姓及善后事宜,对北边情况不太了解,因此也不敢过多议论,只是臣觉得如今灾情颇重,不太适合大规模用兵,”长孙无忌小心翼翼地说道,和魏征一样,立即招来一众武将的怒目。

“陛下,臣觉得应该出兵,给吐谷浑人一个教训,但现在灾情颇重,不适合大规模的用兵,因此,具体的还是由陛下决定,”房玄龄接着说道。

其实两人表达的意思是一样的,但在旁人听来,是完全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