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小说一起看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484-伤寒论辩证广注-第44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阳明病。以潮热失气。示人以可下之法也。阳明病潮热。虽属可攻。然亦必以大便之微硬不硬。以定大承气汤之与不与。 
微硬者。犹言略硬也。若潮热不大便。已六七日。恐其腹中有燥屎。欲知之法。须少与小承气汤探之。汤入腹中。转失 
气者。可攻。不转失气者。不可攻。转失气者。成注云转气下失也。转失气。则知其人大便已硬。肠胃中燥。热亢甚。 
故其气时转而下。俗谓之屁气是也。不转失气。则肠胃中虽有热而未至于燥。犹挟水湿此但初头硬。后必溏薄也。故虽 
六七日不大便。不可以大承气汤攻之。攻之。则其人肠胃受伤。必至胀满不能食也。欲饮水者。津液去。思欲得水以自 
救也。与水则哕者。胃虚不能消水。以故气逆而作哕也。设其人于误攻之后。复发潮热。则虽有胀满不能食等证。不可 
为虚。其大便。必当复硬。但溏者。既去则所留者。虽硬而甚少耳。止须复以小承气汤和之。足矣。和之者。以肠胃中 
小热小实。用小承气汤下之。则实热去而胃气自和。然亦必转失气者。乃可攻之。若仍不失气。并小承气不可攻之。盖 
慎之至也。) 
夫实则谵语。虚则郑声。郑声重语也。(重平声。此一节辩郑声谵语之不同。以为下文诸节谵语之纲领。谵语者自言 
也。注已见前郑声者。语声转而重复。故仲景以重语作郑声注脚也。夫谵语与郑声。有虚实之辩。成注引经云。邪气盛 
则实。精气夺则虚。谵语由邪气盛。而神识昏。郑声由精气夺。而声不全。愚以神识昏。则妄。见妄闻其语诞妄。其声 
高硕。而不以次。故谓之实邪。实则胃实。所以下文用大小承气。皆谵语证也。愚以声不全。则无妄。见妄闻之状。其 
语倒乱。其声低微不正。故谓之虚。仲景恐人以谵语认作郑声。而以实证作虚证治。故其于郑声别无证治之条。可见伤 
寒无虚证明矣。究竟郑声一候。亦由邪实而正虚。不可认以为真虚也。后人有以郑声为虚证。无邪可攻。而以温补法治 
之者。大半皆死。可不审之。) 
直视。谵语喘满者死。下利者亦死。(此先言谵语之死证也。经云。五脏六腑之气。皆上注于目。而为之精。直视者。 
邪干于藏精。不荣于目也。夫谵语非死证。加之直视。则危矣。更加喘满者。及下利者成注云。喘满为气上脱。下利为 
气下脱。是皆主死。为不治之证。) 
发汗多。若重发汗者。亡其阳。谵语。脉短者死。脉自和者不死。(此系太阳病转属阳明谵语之证。本太阳经得病时。 
发汗多。转属阳明。重发其汗汗多亡阳。汗本血之液。阳亡则阴亦亏。津血耗竭。胃中燥实而谵语。谵语者。脉当弦实。 
或洪滑。为自和。自和者。言脉与病不相背也。是病虽甚。不死。若谵语脉短者。为邪热盛。正气衰。乃阳证。见阴脉 
也。以故主死。或以阳亡为脱阳。脱阳者。见鬼故谵语。拟欲以四逆汤急回其阳。大诀之极。殊不知仲景云。亡阳者。 
乃亡津液之通称。津液亡。而反用附桂等辛热之剂。吾恐脉虽和。亦必至死。条辩云。此疑太阳篇错简。) 
伤寒若吐。若下后不解。不大便五六日。上至十余日。日晡所发潮热。不恶寒。独语如见鬼状。若剧者。发则不识 
人。循衣摸床。惕而不安微喘。直视脉弦者生。涩者死。微者但发热。谵语者。大承气汤主之。若一服利。止后服。(此 
条举谵语之势重者而言。伤寒若吐若下后。津液亡而邪未尽去是为不解。邪热内结。不大便五六日。上至十余日。此为 
可下之时。日晡所发潮热者。府实燥甚。故当其经气王时。发潮热也。不恶寒者。表证罢也。独语者。即谵语也。字释 
云。病患自言为谵。则是独语如见鬼状。乃阳明府实而妄见妄闻。病剧。则不识人。剧者甚也。成注云热气甚大。昏冒 
正气。故不识人。循衣摸床者。阳热偏胜而躁动于手也。惕而不安者。胃热冲膈。心神为之不宁也。又胃热甚而气上逆。 
则喘。今者喘虽微而直视。直视。则邪干藏矣。故其死生之机。须于脉候决之。后条辩云。以上见证。莫非阳亢阴绝。 
孤阳无根据而扰乱之象。弦涩皆阴脉。脉弦者为阴未绝。犹带长养。故可生。脉涩者为阴绝。已成涸竭。以故云。死。其 
热邪微而未至于剧者。但发潮热谵语。宜以大承气汤。下胃中实热。通肠中燥结。一服利。止后服者。盖大承气虽能抑 
阳通阴。若利而再服。恐下多反亡其阴。必至危殆。可不禁之。) 
阳明病其人多汗以津液外出胃中燥。大便必硬。硬则谵语。小承气汤主之。若一服谵语止。更莫复服。(此条病并下 
条。乃谵语宜用小承气汤之证。阳明病。指胃家实而言。其人多汗者。乃自汗出而多也。汗多。则津液外泄。胃亡津液。 
则燥。肠与胃相通。胃中燥。则大便必硬。硬则热。邪不得下泄。阳明府实。因作谵语。治法。止须与小承气汤。下其 
实热。若一服。实热得下。胃中稍空。则谵语止。更莫复服者。以亡津液。不堪过下故也。或问芒硝能润燥软坚。今者 
胃中燥大便硬。何以不用大承气汤。余答云。武陵陈氏云。大承气汤证。必如前条不大便五六日。或至十余日之久。渐 
渐搏实。而后用之。今则汗多。燥硬而谵语。其机甚速。此亡津液之故。而非渐渐搏实虽坚而不大满。故止当用小承气 
主之。且津液不足。非大承气所宜服药后。谵语虽止。即未大便。亦莫尽剂。恐过伤元气耳。斯言实得仲景之旨。) 
阳明病谵语。发潮热。脉滑而疾者。小承气汤主之。因与承气汤一升。腹中转失气者。更服一升。若不转失气。勿 
更与之。明日不大便。脉反微涩者。里虚也。为难治。不可更与承气汤也。(阳明病至谵语发潮热。下证亦已审矣。本当 
用大承气以攻之。只因脉滑而疾。滑者。往来流利。加之急疾。虽主有宿食内热。然成注云。脉未沉实者为里热。未实。 
不可攻也。止须以小承气汤主之。然亦未敢多用。先与承气汤一升。视其失气与否。以为用药进退之法。设明日不大便。 
前脉滑疾者。今反变而为微涩。乃正气内衰之诊。故曰里虚。此为难治。热邪虽盛。不可更与承气汤也。按后条辩云。 
谵语潮热。脉反微涩。为里气大虚。并前此之脉滑疾。亦属虚阳泛上之假象。其言似是而非。愚以谵语潮热。脉滑疾者。 
乃阳证见阳脉。其人邪气盛。而正气未衰也。故云可与承气汤。脉反微涩者。是阳证见阴脉。其人邪气盛。正气衰。故 
云不可更与承气汤也。不转失气。并不大便。非肠中空虚而无物。乃胃家正气既衰。虽得汤药内助。其恶浊之物。仍然 
不能下泄。故云。难治。后之人。议用补虚回阳之法。是与仲景初时用承气汤之意相反。补亡论常器之云。可用黄 人 
参建中汤。亦与证不合。大抵此条病。但云难治。其非不治之证明矣。如欲用药。还宜补泻兼施之剂。) 
阳明病。谵语。有潮热。反不能食者。胃中必有燥屎五六枚也。若能食者。但硬 。宜大承气汤下之。( 与尔同自 
此以下二条。乃谵语宜用大承气汤之证。谵语潮热。下证已具也。不能食。为肠胃皆实。故其屎既燥且硬。若能食为肠 
实胃虚。故其屎但硬耳。俱宜大承气汤下之。尚论篇云。同一谵语潮热。故同一治法。至于药剂之大小。必有分矣。愚 
按补亡论。宜大承气汤下之句。在若能食者之前。盖能食既异。治法必不相同。仲景法。宜另以调胃承气汤主之也。) 
(附后例)阳明病。下血谵语者。此为热入血室。但头汗出者。刺期门。随其实而泻之。 然汗出。则愈(此条系 
刺法。正文与注并穴图。详见后第十四卷刺热论中) 
汗出谵语者。以其有燥屎在胃中。此为风也。须下者。过经乃可下之。下之若早。语言必乱。以表虚里实故也。下 
之则愈。宜大承气汤。(此条系太阳阳明证。汗出者。本太阳经有风邪也。然汗出既多。则胃中燥实。必至谵语。所以汗 
出之时。谵语者。主有燥屎在胃中。夫燥屎非胃中之物。要之胃实而至谵语。则肠中之屎必燥。此为风胜。故至燥也。 
须下之者。然亦必邪过太阳经。至八九日之时。成注云。无表证。乃可下之。若下之早。则表邪乘虚。尽入于里。将向 
之谵语者。至此必邪热更甚。而语言必乱。何也。以经中之邪虽罢。而表因虚。在府之热愈结。而里则实故也。皆须下 
之则愈宜大承气汤。盖过经可下者。固宜用是汤。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