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小说一起看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484-伤寒论辩证广注-第46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和。为阳明热邪亢盛。土来乘水。肾水将绝。瞳子不能照物故也。当其时已无表证。但大便难者。里实也。身微热者。 
里热也。里实热盛。故于身外候之。亦微热。非在表发热也。此为里实。当下。兼之目睛不和。此为里实热盛。当急下。 
宜大承气汤。以泻土之郁。救水之涸。不可迟也。按此条系阳明府病。条辩以阳明经脉络目作解。大谬之极。) 
阳明病发热。汗多者。急下之。宜大承气汤。(此条病。亦当急下。以救胃涸之证。邪热入府。里热盛而蒸发于外。 
故云发热汗多。成注云。热迫津液将竭。急与大承气汤。以下其府热。存其津液也。) 
发汗不解。腹满痛者。急下之。宜大承气汤(此条病。乃正阳阳明。宜急下之证。发汗不解者。此发阳明经中之汗。 
表证罢而邪不解也。不解。则邪热传入于府。府中大实。腹满而痛。成注云。传之迅者也。惟传之迅。故宜大承气汤急 
下之。以通其在里之实热。) 
腹满不减。减不足言。当下之。宜大承气汤(此承上条而申言之。腹中满痛。急用大承气汤下之后。腹满不减。言 
胀满之形。不因下之而减。成注云。邪气仍实也。减不足言者。言下之后。纵减一二分尚论篇云。不足以杀其势也。故 
云。当复下之。宜大承气汤。) 
阳明少阳合病必下利其脉不负者。顺也。负者失也。互相克贼。名为负也。脉滑而数者。有宿食也。当下之。宜大 
承气汤。(此条系合病。然亦必俟少阳之邪。总归阳明。故为当下之证。条辩云。阳明属土其主水谷。少阳属木。其主风。 
风主飧泄。以故二阳合病。必至下利也。阳明脉大。少阳脉弦。其脉不负者。谓阳明大脉。与少阳弦脉相敌。乃为顺候 
也。若少阳脉胜而弦。阳明脉负而不大。乃阳明之正气。失而其候不顺也。木为土之贼。土受木克。其名为负。此下利 
不治之证也。若其脉滑而数者。滑主食数主热。乃有宿食也。此为少阳之邪。尽归阳明之府。而成府实证。成注云。与 
大承气汤以下除之。以上十三条证。即从本篇之后移附于此) 
下利谵语者。有燥屎也。宜小承气汤。(此条自厥阴篇移附于此。下利者。肠胃之疾也。若谵语则胃家实。与厥阴无 
与。主肠中有燥屎。不得下也。治宜小承气汤者。此半利半结。止须缓以攻之也。或问既下利矣。则热气得以下泄。何 
由而致谵语有燥屎也。余答云。此系阳明府实。大热之证。胃中糟粕。为热邪所壅。留着于内。其未成硬者。或时得下 
其已成硬者。终不得出。则此燥屎者。为下利之根也。燥屎不得出。则邪热上乘于心。以故谵语。要之此证。须以手按 
脐腹。当必坚痛。此为有燥屎之征。) 
三阳合病。腹满。身重。难以转侧。口不仁而面垢。谵语。遗尿。发汗则谵语。下之。则额上生汗手足逆冷。若自 
汗出者。白虎汤主之。(此条虽系合病。实则阳明经与府气分热极之证。三阳合病者阳证多热。病合三阳。其热甚矣。热 
甚。则肢体倦怠而神昏。以故身重。难以转侧。口不仁而谵语。不仁者。不正也。条辩云。饮食不利。便无口之知觉也。 
凡此者。皆是阳明主证。经云。少阳病甚。则面微尘。垢亦尘也。面垢者。少阳热而青黯之色不泽也。遗尿者。太阳热 
而膀胱之府不约也。成注云。三者以阳明证多。故出阳明篇中。三阳合病为表里有邪。医因身重而误发其汗。则邪并阳 
明胃中燥热。故谵语益甚。复因谵语而误下之。则肠胃之阴受伤。阳无根据而上越。故额上生汗。手足逆冷者。胃虚热极 
而见厥。乃热深厥亦深也。若不因发汗。而自汗出者。成注虽云。三阳热甚。终是阳明气分燥热。以故肌肉之间。自汗 
时出也。成注复云。与白虎汤以解内外之热。此是合经与府俱治之义。或问白虎汤何以能解三阳之热。余答云。病至自 
汗出。则太少之邪。总归阳明矣。安得不从阳明而专治之。或又问云。既从阳明而治之。何以下之而不愈。余又答云。 
腹满谵语。似乎可下。要之阳明胃府气分燥热亢极者。亦致谵语。其腹满者气滞也。身重者。气困也。口不仁者。气不 
和也。面垢者。气不舒也。遗屎者。气不摄也。自汗出者。气不敛也。凡此者。皆气分燥热所致也。气燥热而反用大小 
承气等血药以攻之。故见头汗手足冷等变证也。白虎汤能清阳明气分热。滋肠胃中之燥。故为上证必用之药。) 

卷之六辩阳明病脉证并治法
白虎汤方
属性:(此方自原论中第四卷太阳下编移附于此) 
知母(六两) 石膏(一斤碎) 甘草(二两) 粳米(六合) 
上四味。以水一斗。煮米熟。汤成。去滓。温服一升。日三服。 
成氏明理论云。白虎西方金神也。应秋而归肺热甚于内者。以寒下之热甚于外者。以凉解之。其有中外俱热。内 
不得泄。外不得发者。非此汤则不能解也。夏热秋凉。暑 之气。得秋而止。秋之令曰处暑。是汤以白虎名之。谓能止 
热也。知母味苦寒。内经曰。热淫所胜。佐以苦甘。又曰。热淫于内以苦发之。欲彻表热。必以苦为主。故以知母为君。 
石膏味甘微寒。热则伤气。寒以胜之。甘以缓之。热胜其气。必以甘寒为助。是以石膏为臣。甘草粳米味甘平。脾欲缓。 
急食甘以缓之。热气内余。消烁津液。则脾气燥。必以甘平之物缓其中。故以甘草粳米为使。是太阳中 。得此汤则顿 
除。即热见白虎而尽矣。立秋后不可服白虎。为大寒剂。秋王之时。若不能食。服之而为哕逆。成虚羸者多矣。徐春沂 
云。立秋后云云。疑是后人所加。 
李东垣云。身以前胃之经也。胸胃肺之室也。邪在阳明。肺受火制。故用辛寒以清肺。所以号为白虎汤也。 
琥按白虎汤。大都是甘寒。清肺胃之剂。成注云。缓脾燥者。以胃热得清。而脾自不燥也。成注又云。太阳中 。 
得此汤则顿除。此不过暂假以为用耳。至仲景云。三阳合病。用白虎汤。能兼主少阳经热。殊为不解。况上文云。面垢。 
愚以面垢者。亦阳明经病。盖阳明经之脉。实循面而行故也。细审上条。全是阳明经中 证。曰腹满者。阳明之脉。循 
腹里也。曰身重者。阳明脉行身之前。身以前热甚。故困极而重也。曰口不仁而面垢。及额上生汗者。阳明之脉挟口。 
循两颊。上行于面而至额颅也。经云。因于暑。汗烦则喘渴。静则多言。上证虽未至喘渴。然既谵语自汗出矣。则胃中 
燥热。已具喘渴之势。复何疑而不用白虎汤也。尚论篇云。此证。夏月最多。斯言甚是有理。张兼善云。活人书谓白虎 
汤治中 。并汗后一解表药耳。非正伤寒药也。夫白虎汤。具载仲景之书。证治昭然明白。何为而言非正伤寒之药也。 
况伤寒论言无表证者。可与白虎汤。今云汗后一解表药耳。于法既无表证。何解之有。 
琥按白虎汤。活人书谓汗后一解表之药。不为误也。阳明病汗多表热不解。用之。与太阳病用桂枝汤解表之义相同。 
张氏不明此义。引伤寒论言无表证者。可与白虎汤主之。殊不知仲景云无表证者。乃表无恶寒无汗等证也。今既有汗而 
大热不解。其邪仍在肌肉之间斯时而用白虎。谓非仍是解表药邪。即如仲景大青龙汤中用石膏。且能治汗不出而烦躁。 
则是石膏之解肌表。愈可信矣。 
张兼善又云。活人书谓夏月阴气在内。白虎尤宜戒之。而明理论又云。立秋后不可服白虎。夫伤寒之法。有是证则 
投是药。安可拘于时而为治哉。假如秋冬之间。患伤寒。身无表证而大烦渴。于法合用白虎汤。苟拘其时。何以措手。 
若以白虎为大寒。其承气又何行于冬令乎。夏既宜戒。秋后又不可行。然则宜于何时也。 
琥又按白虎汤。张氏云。于法合用。不可拘于时令。实为有理。故内台方议亦云。古人一方对一证。若严冬之时。 
果有白虎汤证。安得不用石膏斯言实与张氏之论相合。但张氏云。伤寒身无表证。后用白虎汤。竟认白虎汤非解表热之 
药此与仲景之论又相反矣。内台方议又云。发汗后。大热不解。多汗出。不恶寒。大渴能饮水者。用白虎汤。乃知无表 
证者。但谓无恶寒汗不出证也。若阳明汗出。肌表间大热不解。仍为必用之药。 
琥又按白虎汤。病患于夏秋热燥时。大宜用热邪伤气。此汤乃解阳明经与府气分燥热之药也。冬寒时所当慎用。此 
为不易之论。 
琥又按白虎汤。古无下走大肠之说。余曾治一人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