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小说一起看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484-伤寒论辩证广注-第66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利之。 
活人书问手足逆冷。而大便秘。小便赤。或大便黑色。脉沉而滑。答曰。此名阳证似阴也。重阳必阴。重阴必阳。 
寒暑之变也。假令前证。其脉沉而滑者。皆阳证也。轻者。白虎汤。甚者。承气汤。伤寒失下。血气不通。令四肢逆冷。 
此是伏热深。故厥亦深。速用大承气。加分剂下之。汗出立瘥。(仲景所谓热厥应下之者此也。) 
琥按上朱氏论。因仲景云。热厥应下。伤寒论有法无方。故采仲景之方而补之也。其言轻者。白虎汤此是仲景云。 
伤寒脉滑而厥者。里有热也。宜白虎汤主之。愚以此条当是阳明篇错简。盖白虎汤。乃解肌散热之药。热病服之。有汗 
出而解者。独不闻仲景云。热厥应下。不可反发汗邪。兹用白虎汤。虽非辛热发散之比。据上朱氏云。加分剂下之。汗 
出立瘥。则是热厥不但应下。并宜使出汗矣。倘后学观之。更用他药。反发其汗。岂不大误。故余于仲景热厥应下之条 
云。厥深者。用小承气缓下。厥微者。宜四逆散调之。 

卷之十附昔贤治厥阴病方论变法
(活人)五味子汤方
属性:治伤寒喘促脉伏而厥。 
人参 麦门冬(去心) 杏仁(去皮尖) 橘皮(去白各二钱半) 五味子(半两) 生姜(二钱半) 枣子(三 
枚破) 
上锉如麻豆大。水二大白盏。煮至一盏。去滓。分作二服。 
琥按上主疗云喘促。脉伏而厥。当是手厥阴心包相火。兼挟邪热。怫郁于内而发厥也。故上汤大能清心。其兼润 
肺者。以火盛防烁金也。第汤中用姜枣人参。嫌其太补。此当是伤寒后。邪气已微。真阴虚。内热不解。而外发厥者。 
方宜用之。 

卷之十附昔贤治厥阴病方论变法
又李根汤方
属性:治气上冲正在心端。 
半夏(汤洗半两) 当归 芍药 茯苓(各一分) 桂枝(一两) 黄芩 甘草(炙各一分) 甘李根白皮(二合) 
上锉如麻豆大。每服钞五钱匕。生姜四片。水一盏半。煎至八分。去滓温服。 
琥按上主疗云治气上冲。正在心端。此为厥阴经病。盖冲字即撞字之义也。仲景于厥阴篇。首条言证。皆无方治。 
故朱氏采此方。治上证。李根甘寒微酸。得木之正气。大能走厥阴。治消渴。止心烦逆气。故以之为君也。诸药剂皆滋 
阴降火。清导逆气。惟半夏桂姜。为辛温之剂。意者气上冲心。与水停心下而悸相仿。或者。消渴所饮之水未行可。用 
也。否则宁勿服之。 
刘河间云。蓄热内甚。阳厥极深。以阳气怫郁。不能营运于身表四肢。以致通身清冷。痛甚不堪。项背拘急。目青 
睛疼。(青睛属肝。肝热甚。则疼。青睛疼者。其人目脉当赤。若以目色青作解误矣。)昏眩恍惚咽干。或痛躁渴。虚汗 
呕吐。下利腹满实痛。烦冤闷乱。喘急。郑声。脉虽疾数。以其蓄热极深。而脉道不利。反致沉细而欲绝。或始得之阳 
热暴甚。而便有此证候者。或两感热势甚者。通宜解毒汤。加大承气下之。热不退者。宜再下之。古人云三下之而热未 
退。即死矣。然亦有按法以下三五次。热方退而得活者。免致不下退其热。而必死也。下后热少退而未愈者。黄连解毒 
汤调之。或失下热极。以致身冷。脉微。而昏冒将死者。若急下之。残阴暴绝而死。(阳热亢极。则所余之。阴气无几。 
故云残阴)盖阳气后竭而然也。然不下亦死。宜凉膈散。或黄连解毒汤。或二药合服。或白虎合凉膈散。养阴退阳。积 
热渐以宣散。则心胸温暖。脉渐以生。至于脉复有力。方可三一承气汤下之。或解毒加六一散调之。愈后尚宜服退热之 
药。里热。脉滑而厥者宜白虎汤。热极厥深。诸药下毕。竟不能利者。不救必死。黄连解毒汤。更加甘遂末一钱匕。下 
之(诸汤散俱见前第六卷阳明篇中。六一散见前第五卷太阳篇后。惟解毒汤附下) 

卷之十附昔贤治厥阴病方论变法
(直格)黄连解毒汤方
属性:黄连(去须) 黄柏 黄芩 大栀子(各半两) 
上锉如麻豆大。每服五钱。水一盏。煎至四分。绞取汁。温服无时。日三四服。以效为度。 
琥按上刘氏论热厥一条。可为畅发仲景之旨。无余蕴矣。但其用药有治气分。热而发厥者。有治血分热而发厥者。 
学人所宜分别。有如解毒汤。承气汤。此治血。分热之药也。白虎汤。六一散。此治气分热之药也。又凉膈散。及解毒 
汤。加甘遂末。此气血兼走之药也。倘一概混用。不无有误。余以邪传厥阴。病热已久。其人真阴之气有限。若大承气 
三一承气汤中芒硝。宜审用之。 
娄全善云。热厥者。国中病。必身热头痛。外别有阳证。二三日。至四五日。方发厥。兼热厥者。厥至半日。却身 
热。盖热气深。方能发厥。须在二三日后也。若微厥。却发热者。热浅故也。其脉虽伏。按之而滑者。为里热。其人或 
畏热。或饮水。或扬手掷足。烦躁不得眠。大便秘。小便赤。外证多昏愦者。知其热厥也。白虎承气汤。随证用之。 
琥按上娄氏论。及所用之药。与朱奉议所言热厥之义相仿。至其辩二三日。四五日。又言国中病。必身热头痛。 
方能发厥。此皆阐扬仲景极切要处。 
或问厥阴病。消渴。气上撞心。心中疼热饥不欲食。食则吐蛔。此热郁于胃而吐长虫也。诸家皆以仲景治蛔厥证。 
乌梅丸主之。是邪非邪。余答云。乌梅丸治胃中虚冷而蛔厥。乃厥阴直中之寒证也。今者邪传厥阴。胃中实热火气上逆。 
故暴饥欲食。复不能食而吐蛔也。乌梅丸中。如桂附细辛辛热之剂太甚。何可用邪。陶尚文秘方。有理中安蛔散。方中 
用参术为主。余复嫌其太补。缘立清中安蛔汤以主之。 

卷之十附昔贤治厥阴病方论变法
(添加)清中安蛔汤方
属性:治胃实热。呕吐长虫。 
黄连(姜汁炒三钱) 黄柏(酒炒钱半) 枳实(麸炒二钱) 乌梅(三个) 川椒(去目炒去汗三十粒) 
上五味。共剂。水二钟。加生姜三大片。煎八分。细口服。 
(琥)于上方。用黄连生姜者。以清中而止呕也。复加黄柏乌梅川椒者。蛔得苦则安。得酸则止。得辛则头伏也。 
用枳实者。泄胃实也。如病患胃中虚热而呕者。去枳实。加人参一钱五分。 
(琥)总按以上方论。乃治厥阴热病通变之活法也。厥阴所难治者。惟发厥一证。据仲景论中。真寒之厥。十居其 
七。郁热之厥。十止二三。以故今医治厥。每以热证作寒治者。其误良多。殊不知寒厥证。仲景治法虽多。而病者十不 
得一。热厥证。仲景治法虽少。而病者十居其九。愚因集昔贤续论。附于仲景原论之后。学人诚能通变观之。则庶乎其 
不瘥矣。 

卷之十一
辩阴阳易瘥后劳复病脉证并治法
属性:此系仲景原文琥按仲景论。叔和所增入者。王安道云。乃第一卷辩脉平脉法。又第七八九卷汗吐下诸篇而已。至 
若六经篇以前。则有痉湿 三证。六经篇以后。则有霍乱一证。此亦仲景原文。非叔和所能赞辞。愚今不为辩注者。盖 
以上四证。本非伤寒。仲景当日偶比类言之也。然其实。则各有不同。有如痉证。当见头摇。口噤。背反张。湿证。则 
皆小便不利。大便反快。 证。大都口开。前板齿燥霍乱。亦必挥霍撩乱。呕利齐作。此其与伤寒不同处。所以喻嘉言 
着尚论篇以四证为杂病。而不列之伤寒中也。其他如阴阳易。瘥后等证。此即伤寒病之未愈者。故特辩注之如下。 
伤寒阴阳易之为病。其人身体重。少气。少腹里急。或引阴中拘挛。热上冲胸。头重不欲举。眼中生花。膝胫拘急 
者。烧 散主之。(此言瘥后诸病。而先以阴阳易冠其首也。阴阳易之为病。成注言之已明。易者。以无病患清正之气。 
与病后人交合。换得浊邪之气。故曰易也。身体重少气者。我之正气脱也。少腹里急云云者。我受彼之邪气上逆也。后 
条辩云。三焦相混。一皆秽浊之邪。布塞于经络之中。故见以上诸证。用烧 散者。以导引其浊邪之气。男女各由溺而 
出也。) 

卷之十一辩阴阳易瘥后劳复病脉证并治法
烧散方
属性:上取妇人中 。近隐处。剪烧灰。以水和服方寸匕。日三服。小便即利。阴头微肿则愈。妇人病取男子 当烧灰。 
(当即裆也。) 
内台方议曰。大病新瘥。血气未复。余热未尽。强合阴阳。故曰易也。易者。如换易也。故与 中隐处烧灰服之。 
以复其气也。男病用女。女病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