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小说一起看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读者 _2009年合订本-第126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杰

  ●这个世界似乎变得有些本末倒置,分贫不笑娼,一些美好的品德正在被人遗忘,某些人为了钱可以不择手段。导致“希望老人”在遭遇小偷、骗子各和各样的伤害之后,选择离开。谁又能苛责一位71岁的老人未能保持健康的心态呢?希望“希望老人”的离去能唤醒某些人的良知,要知道人活着并不仅仅是为了钱。(《“希望老人”之死》)   云南/徐 莹

  ●世上没有任何一件事是按照标准发生的,也没有任何标准答案可以控制意外。只有自以为是的傻瓜才会把天才禁锢到书本中去寻找、创造,执行什么“标准答案”,所以“高分低能”者,永不会从高手那里问出办事的方法,更得不到创造和想象的标准。(《危险的标准答案》)   辽宁/迟德民

  ●推动儿子、丈夫的痛苦并没有让她倒下去,反而就她更加懂得了要珍惜生活。好好地活下去,这也许是生者对死者最好的慰藉。那带着生命气息的袅袅炊烟仿佛在昭示:生命短暂,却也永恒。爱别人,爱自己,让苦难在捆绑中升华。(《捆绑苦难》)   辽宁/万旭杰

  ●她把自己最美丽的时光,全部的耐心与爱恋都给了他,再留给我们凄美的背影。没有值得不值得,感情的事,本来不能度量。也不能怪他的辜负吧,他是有责任心有才华的男人,但同时他也是这俗世的男人,又怎能去刻意要求这世间的情感圆满?也许永远都是这样,纠结成丝,终至成茧,留下的,是一只只翩飞的蝴蝶吟咏幸福与遗憾……(《母亲与小鱼》)   北京/暖暖小西

  ●一直以来,我对那么平凡的人和事总是鲜有关注,那天看到一个短剧《民工也疯狂》,我受到很大震撼。这些农民工在简陋的工地上自娱自乐,那种陶醉,那种知足,那种爆发的才情都让我感动。他们虽做着添砖加瓦的工作,但他们也是指挥若定的国王。等到高楼大厦竣工时,他们便可享受作为国王的无限荣耀!(《人人皆可为国王》)  河南/王晓燕

  ●那个几乎无人光顾,却十分富有人情味的小站给我很深的感动。我想这个小站上一定不会挂有“群众利益无小事”这种标语吧。小站虽小,但它的存在却反映出一个国家对待公民认真负责的态度,面对这样的关爱和尊重,人们又怎会不热爱自己的国家呢?(《小站》)  天津/齐 文

  ●元宵节前夜,家中遭窃,一本自考毕业证书被撕毁了散落在凌乱的衣物间,这是小偷收获太少的发泄。被贼光顾的往往是平民百姓,就像自己,因为不甘心贫穷的生活,想通过自考找到改变的,但刚毕业就失业,低保没资格,找工作又关卡重重,也还徘徊在贫困的边缘。有学者提出了这个话题,让我透过压抑的现实看到了一线希望。(《城市贫民阶层是一个信号》)  江苏/顾建明

  本文摘自《读者》2007年第08期P63


   

不屈的抗俘
作者:布衣江南

  这是最震撼我的一张照片。它刊登在日本当年的宣传画册上,用以炫耀“皇军”的战果。照片的标题只有一个字:华。这是一个简洁而富有诗意的标题,因为照片中的这位女孩叫成本华。她是在坚守和县城门时,战斗到最后被俘的,当时她只有二十岁。因其佩戴的皮带是童子军所使用的制式皮带,被日本人称为“中国女童子军”。实际上,以她的年龄,应该不是童子军了。但从她所穿的衣服来看,不是制式军装,应该属于地方武装。





  在这张照片上,所有人都在笑,敌人在笑,成本华也在笑。如果不是寒光闪闪的屠刀,你甚至会以为这只是一次劳动的间隙,阳光下气氛和谐充满友善的小憩。成本华双手交叉昂首挺立,胸前捆绑她的细绳因配合照相才刚被解开,背景是四个坐在长凳上嬉笑的日本士兵,嘴里喷出悠闲的烟圈,他们的屠刀仍然没有离开手边。背后的墙十分高大,这应该是她被捕之地和县的城墙。成本华表现出一种触目惊心的镇定,甚至有点若无其事的安详。成本华的发式给人以强烈的感觉,本来是应该往后梳理一些的,因为激烈战事而耷拉在两侧脸颊。这无意识而不加修饰的一缕,反倒为她平添丁一分女性的柔美,让成本华更加妩媚。是残酷的战争还没消磨掉一个女人的温柔美丽,还是青春的韶华任何力量也无法遮挡?如果你知道这里刚刚结束一场你死我活的拼杀,她站立的土地上还汩汩流淌着战友的鲜血,她背后坐着的是一群残暴成性的野兽,你就知道她脸上笑容的含义。

  她是在一群野兽虎视眈眈下,发出了自信自傲、无所畏惧的微笑。这含蓄的微笑,成为抗俘的形象代言,让敌人害怕,也让我们心痛。

  十岁的孩子.在今天也许还会躺在妈妈的怀里撒娇。十岁的孩子,在今天的家庭正是众星捧月般的年龄。

  另一张照片中这位十岁的孩子,被俘时已是一位陆军上等兵!他是已知被俘的抗日军人中,年龄最小的一位。这张名为《最小的抗俘》的照片,曾在网上广为流传,打动了不知多少中国人的心。

  是什么力量让这个幼小的孩子走上枪林弹雨的战场?偌大的中国摆不下他一张小小的课桌,他过早地告别美好的童年走向成熟。也许,他的父母已被日本人杀害,他的姐妹还在铁蹄下呻吟。战争毁灭了他的家,也毁了他幼小的心灵,目睹法西斯的暴虐凶残,除了杀敌复仇,他别无选择。日酋右手抚摸小战士的头,左手却紧握杀人的钢刀,我们的小英雄表情十分冷峻坚决.小眼瞪得溜圆,小嘴咬得紧紧,小胸脯挺得老高,完全是一派初生牛犊不怕虎的劲头,他似乎早已识破面前这个鬼子伪善的嘴脸。

  我想起苏联电影《伊万的童年》,年幼的伊万是个十二岁的孤儿,因为战争而家破人亡。他在战场上屡建战功,当他得知自己将作为被保护对象送往后方时,他极不情愿,疯狂地抓住首长的衣领,喊着: “我什么也没有了。” “我是一个人!”

  而这张《中国小汉子》照片中的孩子,年龄也不会超过十二四岁吧——孩子,你的身上本来应该背着漂亮的书包,穿着整洁的校服,而不应该挎着这么多的子弹带、军号、水壶,甚至连一双鞋也没有穿!





  孩子孤零零地站在阳光下,他在血雨腥风中立正。他可不是因为迟到而被学堂里的先生罚站,他面对的是凶狠残暴的日本军人。他两脚呈45度角张开,保持军人标准的站姿,眼睛里是坚定沉着的神情。他也许是一名聪明机智的侦察员,也许是一名刚上战场的传令兵?这张照片本来是日本人用来宣传中国“穷兵黩武”的,但我们看到的,却是一位气势犹存的标准军人,一位中国壮士。如果再看《三毛从军记》,相信我会怀着另一种心情。

  这两个孩子的眼神里都弥漫着与他们年龄极不相称的坚忍和决绝,他们是战争残酷法则的忠实执行者。战争毁掉的不仅是人的肉体,而且对人的心灵造成巨大的创伤。《小兵张嘎》中,我们只看见游戏似的战争中那个英勇无畏的小英雄,谁注意到英雄光环背后,那颗悲凉绝望的童心?





  战争结束时,我们无法知道上面这三个人最后的命运。也许在日本法西斯的死亡档案里,会发现他们的照片。战争本来应该远离女人和孩子,而正当他们的生命应该充满青春的欢笑和童年的阳光时,他们却冰冷无声地悄然死去。面对这些远去的背影,让我们反思战争的惨痛,更让我们刻骨铭心地铭记,历史的深处,还有一群应该被我们默默祝福和尊崇的人,他们的名字叫抗俘……

  本文摘自《读者》2007年第08期P30


   

最傻的人成功了
作者:感动

  1862年,德国哥丁根大学医学院的亨尔教授迎来了他的新学生。在对新生进行面试和笔试后,亨尔教授脸上露出了笑容,但他马上又神色凝重起来。因为他隐约感觉到这届学生中的很大一部分人是他教学生涯中碰到的最聪明的苗子。

  开学不久的一天,亨尔教授突然把自己多年积下的论文手稿全部搬到教室里,分给学生们,让他们重新仔细工整地誊写一遍。

  但是,当学生们翻开亨尔教授的论文手稿时,发现这些手稿已经非常工整了。几乎所有的学生都认为根本没有重抄一遍的必要,做这种没有价值而又繁冗枯燥的工作是在浪费自己的青春和生命。有这些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