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小说一起看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读者 _2009年合订本-第145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可出乎意料,那天他对我的理论模型发生兴趣,问我,如果改变一个基本理论假设,数据的结果会如何。而这个基本假设是“经典”,从来没有学生对它提出过疑问。我于是只好结结巴巴地实话实说,从来没有想到这个假设会不成立。我看着我的导师,用目光求援。

  我的导师是公共财政领域的大家,他看到我的窘态,赶紧接过话头。他谈了这个假设的历史,它的优缺点等,表示假设不成立是个很大的理论问题,我以后的研究中不妨探讨这个问题。我赶紧点头同意,总算是体面地过了这一关。

  接下来的问题都是关于论文的细节的,比较容易回答。记得一位教授问我消费税和收入税是不是一回事。他以前在看我的论文时问过我这个问题,我曾经详细地用数学和经济学的原理给他解释过。没想到他在论文答辩中又提了出来。我在这方面有不少心得,终于抓住了表现的机会,我滔滔不绝地大谈了一通。听众们看上去都非常满意我的回答。我舒了口气:总算有了出色的表现。

  还有一位教授问我,这个研究结果是否意味着我们要改变现有的税制。我听出了“圈套”所在,赶紧表示,我的研究建立在高度抽象的理论模型上,这个模型完全不能代表现实生活,研究结果只能为政策制定者提供一定的参考,而不是现实生活中问题的正确答案。听了我的回答,他很高兴,说我保持了清醒的认识。

  等教授们提完问题,答辩主席宣布其他听众也可以发问,同学和朋友们没有人想再“为难”我。于是,答辩主席要求所有听众退场,他们留下来讨论我是否可以通过答辩。

  一会儿,主席让我们进了会议室,她笑容满面地宣布,经过讨论,全票通过我的论文答辩。

  本文摘自《读者》2007年第08期P41


   

哥德堡号沉船之谜
作者:姜钦峰

  1745年9月12日;瑞典哥德堡港风和日丽;人山人海;人们聚集在码头热烈欢迎航海英雄凯旋归来。哥德堡号商船此次远航中国;共花费了两年半时间;满载着瓷器、茶叶和丝绸返航;还差900米就要靠岸了;当船员们看见久别的陆地和亲人时;再也抑制不住内心激动;互相拥抱着狂欢起来。然而人们做梦也想不到;就在一片欢腾声中;哥德堡号竟然笔直撞上了暗礁;而当地人对这块暗礁再熟悉不过。众目睽睽之下;哥德堡号在家门口离奇沉没;听到船上瓷器破碎的声音; 瑞典人的心也跟着碎了。

  哥德堡号承载了瑞典人的光荣与梦想。1738年;他们耗费15%的国内生产总值建造了哥德堡号;为了抗击大西洋海盗;船上还装有30门巨炮;这是当时世界上最大的木帆船;也是一艘名副其实的宝船。因为连年战争;当时瑞典国库已濒临破产;瑞典人希望通过海上贸易来充实国库。他们首先带上本国的木材;在中途换取西班牙的白银;然后又到中国;用白银换取瓷器、茶叶和丝绸。1739年和1741年;哥德堡号先后两次远航中国;为瑞典带来了巨额财富。

  1743年;哥德堡号开始了第三次远航中国;可是谁也想不到;这次远航不仅多灾多难;竟然还成了绝命之旅。许多海上强国和大西洋海盗无不对这艘宝船垂涎三尺。哥德堡号首先遭到了英国军舰拦截;破财消灾;好不容易放行后;又被荷兰军舰扣押至雅加达;他们因此错过了当时的季风;不得不在雅加达多等了半年。 1744年9月8号;历经磨难的哥德堡号到达中国广州;经过4个月的休整;船上装载了2388捆瓷器、2677箱茶叶、19箱丝绸;还有80吨淡水和 110吨补给品;然后扬帆启航返回瑞典。哥德堡号在茫茫大海上历尽千险;躲过了瘟疫和无数风暴的袭击;数次逃脱海盗追击;没想到最后却在家门口沉没了。随之沉入海底的;还有一个世纪悬案。

  因为出事地点靠近岸边;船员全部被救起;按惯例本该处死的领航员很快被释放;但他到死都对沉船细节守口如瓶。船上的账本也被抢救出来;可是不久后;所有账本均被付之一炬;账本上究竟隐藏了什么;无人知晓。这些反常现象;又给哥德堡号失事原因披上了重重迷雾。

  哥德堡号为何会在家门口沉没;这究竟是天灾还是人祸?200多年来;人们众说纷纭:有人说是船员过早庆祝;结果喝醉了;导致沉船;另一种更离奇的说法是;当时有一只鹦鹉落在舵手的肩膀上;舵手想赶走鹦鹉;结果船触礁了;还有一种广为流传的说法;管理部门为了招募水手;曾允许船员搭载少数私人货物;因此哥德堡号在入港时;可能想先到附近的另一个码头卸下私人货物;但是因为载重量太大;船在岸边水域极难控制;所以撞上了暗礁。以上说法仅仅是推测;都拿不出有力的证据;无法令人信服。

  瑞典人奥尔森通过多年研究;并搜集了大量证据之后;今年终于揭开了哥德堡号沉没之谜:因为哥德堡号的驾驶舱位于船的第二层;所以舵手要依靠底层甲板上的人给他指示方向;但是当甲板上的人看见陆地和欢迎的人群时;绷紧了两年多的神经突然彻底放松;兴奋与激动难以抑制;于是他们提前开始了狂欢庆祝;结果忘了提醒舵手注意方向;船便不可思议地笔直撞向暗礁。仅仅提前了900米的庆祝酿成了大祸;乐极生悲!

  本文摘自《读者》2007年第08期P43


   

短章两则


  负重

  作者:'德'里尔克

  我们总是必须将最重的东西当成基础,面而那也正是我们所肩负的任务。

  人生重重地压在我们的身上,它的重量越重,我们就越能深入人生之中。必须生活在我们身边的不是快乐,而是人生。

  生非得这样不可。假如有许多人在年轻是便急着把人生边的前卫且肤浅,或是将人生边的轻率且轻浮的话,他们知识放弃了认真地接受人生乐趣及放弃了真正担当人生责任的机会,而靠着自己最固有的本性去感受人生,并且停止了最求生命价值的努力。

  但是,这对人生而言,并不意味着任何的进步。这只是意味着抗拒人生无限的宽广与其可能性的表示。而我们被要求的是——去爱情重大的任务及学习与重大任务交往。

  在重大任务中,隐藏着好意的力量,也隐藏了使我们变成有用之材,及带给我们生之使命。

  我们也应该在重大的任务中,拥有我们自己的喜悦、幸福及梦想。我们只要将这美丽的背景放到我们的眼前,幸福与喜悦就会清楚地浮现出来,这样我们才能开始体会其中之美。

  我们高贵微笑在重大任务的黑暗中,也拥有某种意味。那就是——我们只能在这个黑暗中,当它犹如梦幻般的光在一瞬间大放光明时,清楚地看见围绕在我们身边的奇迹与宝藏。

  原来还可以这样写

  作者:任樱

  伦敦的电话亭非常出名,不仅去过伦敦的人印象深刻。就连没去过伦敦的人也基本耳熟能详。

  用英国一位著名作家的话来说,那就是它太像一个浓缩了的大舞台。内容上,它丰富至极,电影里绑匪在里面议价,英雄在里面与妻儿道别,现实中恋人在里面吐述衷肠,醉酒者倒卧在里面熬过寒夜。形式上,伦敦的电话亭,一律由大红色油漆包裹,古老而现代,浓雾与雨水中,尤其显得美艳而温暖,适合极了一个气候以潮湿阴郁著称的华丽都市。

  其实,这些也只不过是对伦敦电话亭的皮毛之誉,它真正的不平常处似乎是无以言述的。它们立于街头路边,鲜少有人在上面粗糙地写下办证电话135……,更鲜少被无辜地拔掉话筒,砸烂机身,无论手机已经多么普及,总是觉得伦敦的电话亭就应该是这个城市要永久留存的一个物件。

  有一个发生在电话亭的小故事,无意中被一位游客遇到,并且完整地记录下来:

  一天早晨,一位游客去离住处最近的街边散步,无意中发现一个电话亭的玻璃破了,人们不知道什么原因,只是这种情景在伦敦鲜少看到,所以它就变得格外醒目。可就在玻璃破损了的电话亭门把手上,一张同样醒目的手写的告示牌也挂在上面:“玻璃破了,不小心容易伤人。里面也冷,请换别处使用。”告示牌用的是从包装盒上拆剪下来的纸片,一看便知是出于附近居民之手。

  过了大约十多分钟后,电话亭门把手上又换了另外一副告示牌,带有电话亭标志的白色有机玻璃板,上面工工整整地写着两行字:“该电话亭正受理维修,预计需时3~4个小时,在此期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