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小说一起看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读者 _2009年合订本-第150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我终于明白了,老人和他女儿的拒绝,原来并非客套,而是另有隐情。我不禁又想起车上老人几次紧皱眉头的表情。在那颠簸的车上,老人硬是强忍着原本可以避免的痛楚,成全了那个姑娘的善良。

  成全别人的善良,何尝又不是另一种善良!

  本文摘自《读者》2007年第08期P46


   

被迫放弃诺贝尔奖的科学家
作者:汪猷

  他被纳粹软禁8年 一个人用亲生女儿作试验,发明了磺胺药而获诺贝尔奖。但他不仅没有拿到奖金,还因获奖一事被软禁8年之久!这个不幸的获奖人就是德国科学家格哈德·多马克。

  1895年10月30日多马克出生在德国勃兰登省的小镇拉哥(现属波兰)。父亲是小学教员,母亲是农家妇女,家境十分清苦。多马克14岁才上小学一年级,这还是因为他父亲由小学教员升为小学副校长的缘故。

  1914年,多马克以优异的成绩考入基尔大学医学院。没上几个月课,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多马克志愿从军。他参与了第一次世界大战中的几大著名的战役:玛恩河大会战、凡尔登战役等。战斗中他被流弹击中背部,自此结束了步兵生涯而改在医疗队服务。

  1918年战争结束后,多马克回基尔大学医学院继续学习。1921年,他通过国家医学考试,取得医学博士学位。1923年,多马克来到格赖夫斯瓦德,在格罗斯病理研究所工作。后来又先后在格赖夫斯瓦德大学和明斯特大学讲授病理学和解剖学。但是,对他最有吸引力的还是伍柏塔尔一家染料公司的实验病理学和细菌学实验室。1927年,他应聘出任该实验室的主任,这是他生活道路上的重要转折点。

  当时,医学界掀起了配制新的有机药物的高潮。多马克与同事以蓬勃发展的德国化学工业为后盾,把染料合成和新医药的研究结合起来。他们先后合成了 1000多种偶氮化合物,多马克不厌其烦逐个地进行试验。尽管这些化合物中的大多数在试管实验中并无明显的抗菌作用,但他还是坚持在动物身上试验。然而时间一天天过去,成千上万个小白鼠因受链球菌感染一个一个死去,盼望中的新药却没有出现。1932年圣诞节前夕,奇迹终于发生了:多马克把一种在试管试验中没有抗菌作用的橘红色化合物灌给受感染的小白鼠后,这些小白鼠日渐康复。他又发现这种化合物的毒性很小。

  救活小白鼠的橘红色化合物,早在1908年就已由人工合成。由于它能快速而紧密地与羊毛蛋白质结合,因而被用来给纺织品着色,商品名为“百浪多息”。多马克发现其药用价值后,既兴奋又冷静,他没有急于发表论文,而只是以“杀虫剂”的名义申请专利权。因为他还需要进一步的研究以用于人体。

  一天,多马克视为掌上明珠的女儿玛丽的手指被刺破受了感染,继而手指肿胀发痛,全身发烧。多马克心急如焚,他请来城里最有名的医生,用尽了各种良药,都无济于事。感染恶化成败血症,玛丽的生命垂危。

  此时,多马克想到应该知道女儿是受的什么病菌感染。他把玛丽伤口的渗出液和血液抹在玻璃片上,在显微镜下观察发现是他正在研究的链球菌。他想到了 “百浪多息”。他不也盼了好久要把这种新药用于人体吗?今天这机会来了,但用药对象却是他的女儿,他的可爱的玛丽。然而他别无选择,只有冒险一试。多马克从实验室拿来了两瓶“百浪多息”。

  “你要给她打什么针?”妻子看见多马克正准备给女儿注射。

  “百浪多息。”多马克毫无表情。

  妻子抽泣起来。多马克的各项实验她都清楚明白,“百浪多息”在动物身上试验成功并不意味着人能接受。这一针下去女儿能活吗?她不能劝阻多马克,因为已到了最后关头……

  多马克将“百浪多息”推进了处于昏迷状态的玛丽的身体。

  时间令人焦灼地一小时又一小时地过去,“玛丽,玛丽……”多马克凄楚地呼唤着女儿。

  “爸爸……”玛丽终于慢慢睁开了双眼。

  多马克简直不敢相信自己的眼睛。他定神审视着女儿,抚摸着她的前额:“简直是美妙的梦!”玛丽因憔粹而显得更大的双眸又闪射出生命的光芒。

  女儿得救了!“百浪多息”竟是一种起死回生的灵药,而怀抱中的女儿,正是世界上第一个用这种药战胜了链球菌败血症的人。

  “百浪多息”轰动了全世界,使用“百浪多息”取得良好疗效的消息从各地不断传来。伦敦一家医院报道:使用了“百浪多息”,链球菌败血症死亡率降低到15%。

  大西洋彼岸发来电讯:美国总统的儿子由于病菌感染而奄奄一息,“百浪多息”挽救了他的生命!

  法国巴黎巴斯德研究所的特雷埃夫妇及其同事揭开了“百浪多息”在活体中发生作用之谜:原来“百浪多息”在体内能分解出磺胺基因———对氨基苯磺酰胺(简称磺胺)。磺胺与细菌生长所需要的对氨基甲酸在化学结构上十分相似,被细菌吸收而又不起养料作用,细菌就不得不死去。

  由于多马克创造性的工作,人类在与疾病的斗争中又增添了一个强大的武器。磺胺类药具有强烈的抑菌作用,在控制感染性疾病中疗效很好。它对许多有致命危险的急性疾病提供了有效的治疗手段,使不少慢性疾病也得以早愈。多马克拯救了千百万人的生命。

  1937年德国化学学会授予多马克埃·费雪纪念章。1939年,诺贝尔生理学及医学奖授予多马克,以表彰他研究和发现磺胺药,并使之投入大量生产的功绩。因为当时希特勒早已明令禁止德国人接受诺贝尔奖,所以,纳粹软禁了多马克,并强迫他在一封拒绝接受诺贝尔奖的信上签名,然后寄给诺贝尔基金会。

  软禁中的多马克并没有放弃自己的研究,他仍在继续寻找疗效更好、副作用更小的磺胺药。1940年,多马克报道了磺胺噻唑(商品名为“消治龙”)及其功效;次年,多马克又研究出从磺胺噻唑衍生出的抗结核药物肼类化合物。

  1947年12月,瑞典首都,诺贝尔基金会专门为多马克补行授奖仪式。但由于领奖时间远远超过了规定的年限,奖金不再补发。多马克在补行的授奖仪式上,热情洋溢地作了题为《化学治疗细菌感染的新进展》的讲演,受到听众的热烈欢迎。瑞典国王亲自给他颁发了证书和镌有他姓名的诺贝尔奖章。

  本文摘自《读者》2007年第08期P14


   

被挡住的大山
文/俞敏洪

  一位朋友曾经对我说:“现在的生活变得很危险,因为我们忙得连思考的时间都没有了。”我当时觉得他很危言耸听。生活就是活在现实中,整天思考,可能会越想越糊涂的。所以我还是坚持每天把事情排得满满的,让自己得不到一点空闲,好像一闲下来心就会空了。在这样的忙碌中,2006年又快过去了。十月底的一天,在几个朋友的“逼迫”下,挤出了三天时间,由他们将我带离每天的繁忙,去丽江看看我从来没有见过的玉龙雪山。

  丽江是个好地方,大研古镇里有高低错落的老房子,有被岁月踩踏得高低不平的石板街道,有横穿古城弯弯曲曲清流不断的小河,还有晚上酒吧的热闹和游客信步的悠闲。但很多游客来到丽江,不仅仅因为这是一座古城,能够给人们提供一点远离尘嚣的味道,还因为这座古城边上有着一座美丽的在北半球离赤道最近的雪山,那就是五千多米高的玉龙雪山。

  我们到达时已是夜晚,见不到山的影子。第二天早晨,我起床推开窗户,远处一座雪山披着霞光绕着云雾迎面扑来,她的美丽使我呆立原地,久久不能动弹,身上似有一股电流通过。玉龙雪山在清晨把她的美丽大方地展现在我的面前。此后的三天行程,我们几乎都是绕着玉龙雪山在转,丽江在雪山的这一边,虎跳峡在雪山的那一边。前两天,我们都是远远地看着雪山,体会她的庄严和神圣。最后一天,大家说要走近雪山去看一看,于是就驱车向着雪山的方向走去。汽车行驶在山路上,玉龙雪山突然消失不见,眼前出现了很多山峰,都显得高峻伟岸,但顶上没有积雪。我们翻过高高低低的山头,在心情已经开始变得不安时,被积雪覆盖的山头突然出现在我们面前。最高峰扇子陡,引领着其他几座雪峰,耸立在我们面前,再一次让我目瞪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