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小说一起看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读者 _2009年合订本-第268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杨老师”、“杨先生”吗?看来儿子出息了,我的头衔就多出了一项。

  电话竟然是中央电视台新闻频道打来的。是《实话实说》栏目策划王未先生。他在《读者》上读到昊鸥的文章,兴趣盎然,他说他非常希望把父子故事搬上荧屏。

  在那既熟悉又陌生的录制大厅,面对著名主持人和晶的咄咄逼问,面对台下众多观众真诚的目光,父子再度演绎“战争”,没有歇斯底里,没有凄厉哀嚎,儿子先火山爆发后冰雪消融,父亲反思“暴政”实话实说。多年来面对儿子的“成功”,社会的认可,父亲洋洋自得之际,却从未想到那是牺牲了儿子的所有童趣得来,为了一己之念,断然变为缺失情感的“冷血动物”,强令儿子去实现自己未曾实现的梦想。在那样的专制暴力下,怕天使都会变成魔鬼,这样的成功实在不可取,更何况这也未必能保证“成功”,事实证明这样的“成功”几率屈指可数,绝大部分的孩子在拳脚棍棒下走向了厌学和逆反的无底深渊。

  往者不可谏,来者犹可追。从京都返乡,我自言自语,“今后我有了孙子辈,一定珍爱善待,一定精心设计多套素质教育方案……”

  “如果我有儿子决不给你们带!”已去广州的儿子在电话中斩钉截铁。

  母亲问“还信不过我们?”

  “隔代亲,不娇惯才怪。”

  “哪你咋教?”

  “打呗,不打咋成才?!”

  父亲握着另一个听筒,愕然!

  本文摘自《读者》2007第12期P63


   

玻璃改变世界
●刘 震

  
一种玻璃; 两样遭遇


  3000多年前; 腓尼基商人偶然发现; 灶上的硝石与海滩上的沙子混熔后就会出现一种清澈的液体; 于是玻璃便来到了人间。大约2000年前; 叙利亚的工匠发明了玻璃吹制术。很快; 古罗马人也学会了这种方法; 并在征服过程中把它传播到了整个西欧。用这种透明又脆弱的物质制成的装饰品、玻璃窗、瓶瓶罐罐;还有眼镜在西方世界受到了广泛的欢迎。

  奇怪的是; 古代东亚和印度等地区的人们尽管也很早就掌握了玻璃的制造技术; 却并没有拿它当一回事; 这是为什么呢?

  据说西欧人热衷于使用玻璃器皿是可能跟普遍喝上等饮料葡萄酒有关。而在中国和日本; 人们普遍喝热茶; 当然最好是用陶器或瓷器来盛了。有了优美的中国瓷器; 谁还要玻璃呢? 在印度和伊斯兰地区; 陶器用得比较多;也许兼有宗教和经济的原因。

  在欧洲阿尔卑斯山以北; 人们喜欢在建筑物上安装玻璃窗;一是因为气候寒冷; 二是因为基督教建筑已经将哥特式彩色玻璃窗融为自己的特有风格。但是在中国; 用玻璃窗往往太热; 用类似宣纸那样的窗户纸当然再好不过; 又便宜又实用。在日本呢;频繁的地震使玻璃得到青睐的希望甚微。在炎热的伊斯兰教地区;在窗户上安玻璃恐怕也不会让人舒服。

  玻璃镜子是威尼斯人在16世纪发明的; 它很快传遍了整个西欧; 但在伊斯兰教地区; 可能是由于宗教原因; 难觅镜子的踪影。在中国、日本、印度; 玻璃镜子也没得到发展; 这可能有亚洲人性格的原因; 也可能是因为已经有上好的铜镜。

  以上种种都能从某一方面说明玻璃在东西方为什么具有不同的命运; 不过最合理的解释可能是这样: 古代中国人虽然也发明了玻璃; 但因为它的主要成分是铅钡; 烧成温度较低; 所以轻脆易碎、不耐高温、不适应骤冷骤热; 不适合制作饮食器皿; 只适合加工成各种装饰品、礼器和随葬品等。西方古玻璃一直以钠钙玻璃为主; 耐温性能较好; 对骤冷骤热的适应性较强; 因此西方古玻璃的用途和生产量都远大于中国古玻璃。

  总之; 玻璃在西欧红红火火地发展起来; 成为一种特有的产品; 而且对西欧的文化和科技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玻璃创造了科学


  公元13世纪; 崛起的威尼斯成了西方世界的玻璃制造中心。随着工业革命的蓬勃发展;玻璃生产技术得到改进; 玻璃科学仪器、玻璃瓶、窗户玻璃以及其他许多玻璃器具的大规模生产变成了现实。

  玻璃为人们提供了显微镜、望远镜、气压计、温度计、真空瓶、曲颈甑等多种科学仪器; 由此推动了人们对自然及物质世界的探求。它实实在在地开启了人们的眼睛和心灵; 让人们看到了新的可能性; 并使西方文明阐释世界的方法由听觉模式转为了视觉模式。英国学者举出了20个改变世界的著名实验来做例子——比如汤姆逊发现电子的实验、法拉第的电磁实验以及牛顿用棱镜分解阳光的实验——结果发现其中15个都离不了玻璃。

  化学家对玻璃仪器非常依赖。借助玻璃,人们才了解到了氮的化学性质,研发出了生产氮肥的技术,这对19世纪及20世纪的农业来说是关键的一步。天文学家们也得感谢玻璃,有了天文望远镜,他们才有可能了解太阳系的结构、测量恒星的视差,否则哥白尼和伽利略的猜想将永远得不到证明。假如没有玻璃,生物学家就不能了解细胞的分裂现象,不能在遗传学上取得进步,更发现不了DNA。

  没有玻璃的帮助,物理学、矿物学、工程学、古生物学、火山学、地质学的发展速度也会大大减慢甚至走上不同的道路。举例来说,没有高清晰度的玻璃,我们就发现不了气体定律,而蒸汽机、内燃机、电力、电灯、照相机和电视机的发明也就都成了泡影。没有玻璃,就不会有显微镜,胡克、列文虎克、巴斯德和科赫就无法为人类做出他们的贡献。没有玻璃,细菌理论将不会出现,人们对传染病的认识将止步不前,后来的医学革命也就无从谈起了。

  可以说,正是因为玻璃生产在印度、中国和日本的萧条,才使得这些地区不可能发生欧洲那样的知识革命。

  
透明的文明


  玻璃直接影响到人类的思想观念。教堂里的彩绘玻璃窗影响了人们的信仰,而镜子则改变了人们认识自我的方式。天文望远镜则使我们对宇宙、对更深层的空间的理解发生了革命性的转变,进而完全扭转了我们的宇宙观。

  玻璃镜子对于艺术中透视法的理解是极其关键的。在各种玻璃仪器的帮助下,人们才对光学原理有了新的认识,而达·芬奇、丢勒以及同时期其他巨匠也才在绘画上达到了更高的精度。没有威尼斯人制造的高品质玻璃,难以想象西方文艺复兴如何发生。

  玻璃并不只是思考与认知的工具,它对改善日常生活也居功至伟。13世纪到19世纪之间,玻璃带给了欧洲许多变化,使许多人的生活水平得到了提高。举例来说,玻璃窗延长了一天的工作时间,并改善了工人的工作条件。光线透过玻璃射入室内,房间里的尘土变得清晰可见,卫生条件和人们的健康状况因此也得到了改善。坚硬的玻璃具有较强的保护作用,而且易于清洗,因此它不仅改变了私人住宅的面貌,最终也以玻璃橱窗和玻璃柜台的形式改变了商业的面貌。  玻璃也促进了农业的发展。温室并不是近代欧洲人的发明,罗马人已经懂得用温室来催熟作物,并用玻璃来保护葡萄植株。在中世纪晚期,罗马人的做法再次复兴,用以种植花卉和蔬果的玻璃大棚也于此时问世。

  15世纪以来,玻璃在其他许多方面得到了应用,比如防风灯、封闭马车、观察镜、灯塔和路灯。航海用的六分仪需要玻璃,精确的计时器也离不了玻璃,它们的出现使得人们可以提高海上测量精度,玻璃对航海事业的贡献由此可见。

  先是玻璃容器和玻璃窗,然后是灯具、灯塔和温室,最后是照相机、电视机以及其他各式各样的玻璃制品,现代世界就这样在玻璃的海洋中诞生了。

  本文摘自《读者》2007第12期P54


   


●管 桦

  长江的浩荡波流,回旋着,翻卷着,仿佛在挣脱着什么,响出轰隆隆巨声。浪涛和浪涛彼此呼唤着,滚滚东奔,追赶那一轮红日。从最遥远的迷漫着雾气的天际,也能看见它闪亮的水面。而两岸的岩绝壁,把峻峭的山峰,高高地耸在它们头上那一片荒凉的蓝空中,俯视着澎湃的急流。只有它们知道长江已经走过和将要走过的迢遥途程的时间,是多么悠久。

  我站在飞驰于长江的轮船甲板上,风吹着头发,衣襟向天空飘起。我手扶横栏,凝望着从荒古以来就以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