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小说一起看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读者 _2009年合订本-第381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也就在那天的晚间新闻,我看见国外传播媒体拍摄的影片,台湾人在澎湖屠杀海豚的现况。

  我一直知道,人们为取象牙而屠杀大象,为保护农作物而屠杀袋鼠,为减少的渔获而屠杀海豚,为口腹之欲而屠杀各式各样的飞禽走兽。

  曾经,我带着三个活泼可爱的小孩,去市场买活鱼。孩子们快乐牡挑选了一尾鱼,鱼被敲昏以后,在砧板上迅速地开瞠破肚。拎着鱼回家时,塑料袋仍不时挣动,孩子问我:

  “把鱼放回水里,它能不能活?”(后来我才想起那孩子的不忍和企求。)

  晚餐时,他们全体拒食那尾新鲜美味的红烧鱼。那大概是他们人生中,第一次面对的杀戮和血腥,他们觉得恐惧,或者还有厌弃吧。

  可是,经历多了,是不是也会变得无动于衷?

  我在海洋世界看见那些体型优美的海豚,聪敏灵巧,撒娇地向观众讨掌声。智能仅次于人类的动物,在所有的童话故事里,都是善良、有感情的好朋友。

  然而,在澎湖海滨的渔船上,一条活生生的海豚,未经麻醉或特殊处理,被人用锯刀削下头来,血泊之中,海豚因剧烈痛楚而弹跳,它的头便一吋一吋地支离身躯……当我看见这个画面的时候,几乎忍不住从肺腑之中痛嚎出声,肝胆俱摧地。

  但,我们的孩子呵。那些在船边围观的孩子,尖锐亢奋的叫着、笑着,这个残暴的仪式,彷佛是他们的嘉年华会。

  童年记亿,永不磨灭。孩子们长大以后,会不会变成嗜血的一群?

  人们害怕离散,苦痛,却时时将这样的噩运横加于其它生物的身上。

  根据植物学家研究,即便是树木,也能传递彼此的讯息,也有相通的灵犀。在阿里山上,有一座让树魂寄托的碑,因树林无故遭到砍伐,这样的补偿,确有庄严意义。

  如果植物都有感觉,动物便该有七情六欲了。

  国外动物保护人员在澎湖海边,发现撞港自杀的海豚,很觉惊异。推想它大概情绪低沉或受了刺激,才有厌世的做法。我却想,假若,它亲睹自己的骨肉、同伴或情人遭受屠杀,那么,它如何表达悲恸与怨愤?

  它也是有知觉、有情感、有记亿的啊!

  每一年,地球上平均有两种动物被灭种绝迹,再进步的科学,也不能再造已经灭绝的生命。

  还要过多少年,河川全遭污染毒害;山林全被破坏殆尽;动植物都无法生存,地球上没有四季。

  因为人类是聪明的,不致完全灭绝,极少数残存的人类,在外层空间飘荡着,不知多少光年,企图寻找第二个地球。一代又一代,在宇宙飞船里传授知识,放映影片给孩子看。

  这是海!海里有许多鱼,最聪明的是海豚……当然,已经绝种了。

  这是树林!这是松鼠,这是鹿……这是蝴蝶!是的,真是太美了,可惜,也绝种了。

  这是田地,金黄色的谷粒是人类的食物,这是蔬菜,这是水果,都是人类的食物。可是,人类把所有的一切都破坏了。把整个地球都毁灭了!

  人类是什么?我也问过我的老师,可是,没有答案。孩子们,我想,人类一定是邪恶贪婪的可怕力量。他们毁了一切,必然也毁了自己。

  如今,我们不停地流浪飘泊,就是在找寻另一个地球。

  那已经是好久、好久以前的事了,曾经,有一个地球。

  本文摘自《读者》2007年第16期P06






贪婪的魔鬼(外二则)

朵 拉


  贪婪是个丑恶的字眼,但这魔鬼不放过任何一个人。

  这句话是许多画家敬仰的画家凡?高说的。

  佛教说贪嗔痴是苦的源头。这三种令人受苦的根源,贪婪排在第一。就算不提佛陀,也不必提大画家凡?高,平常人何尝不清楚,贪婪是害人不浅的的魔鬼?只是大家都脱离不了欲望的摆布。

  有了钱,希望拥有更多;有了爱,期待获得更多。有了很多很多,人生路上,虽然边行走边左拥右抱,却总是觉得不够,不够,还不够。

  知道简单带来满足,满足可以带来快乐,晓得无欲则刚的道理,明白贪婪的面貌丑恶无比,但是,这魔不放过任何一个人,而人们不设防。

  原来它离我们太近了,就住在我们的心里。

  一生的身体

  生病的时候才认真思考,身体是我们自己的,但我们对它到底了解多少?

  很多时候,我们日常做的各种事情,其实是在伤害自己的身体,却又是处于不知道的情况下。待健康一旦出现问题,即表示事情已经分明,总是让人措手不及。

  我们读书,求学问,因为想知道更多人情,或是要对世故了解更透彻些。然而,对待自己需要用上一生的躯体,我们一无所知。

  就这样,也过了一生。

  躺在病床上,我清晰地听到,我的身体正在发出嘲笑我的声音。

  雪球的传言

  世俗人生,有人相聚一起,不免要在言谈间说人,至于内容,真假不计,说的人口沫横飞,听的人津津有味。

  传言像滚雪球。

  一句话说出来,另一人带着走,不必走远,马上就再交给另一个,这样接力赛般累积下来,一句瘦瘦的话可以膨胀得很快,而且减不了肥。大家都忙碌地把一句话再加几句,越加越多,最终不能收拾。于是推卸责任,个个把肥肿的话留下,自己潇洒地走开。

  相信或者不相信,并不重要。大家只是闲聊时,讲来好玩罢了。看不开的人当了主角,生气愤怒,流泪悲伤,是你太傻。在人世间行走,需要每天携带日本作家佐久间象山《省言录》中的一段文字在身边;“人之赞我,于我未加一丝;人之损我,于我未减一毫。”这样,方能微笑面对滚雪球般的传言。

  本文摘自《读者》2007年第16期P05






莎士比亚的最后时刻

杨开显


  1616年4月,莎士比亚家突然来了两位客人———剧作家和诗人本。琼生和诗人德雷顿。他们两人是莎士比亚的老朋友,专程从伦敦到斯特拉福镇来看望他。身体不适、精神不快的莎士比亚设下家宴,款待久别重逢的文朋诗友。

  酒逢知己千杯少,于是3人开怀畅饮。不知不觉地,莎士比亚喝了不少莱茵白葡萄酒,吃了很多腌鲱鱼和其他菜。莎士比亚觉得脸有点发烧,身上也开始冒汗,但他不想破坏这个难得的欢乐气氛,于是“舍命陪君子”,继续喝。送客时,他的妻子安妮叫他披一件外衣出门,4月天,室外还很凉。但他揩了一下脸上的汗,说还热着哩,到户外透透气,凉快凉快。他有点步履蹒跚,他醉了,又受了风寒,于是迷迷糊糊地倒下睡了。第二天,他像是患了急性肺炎,后来又请来医生诊治,病情未见好转。莎士比亚的病情急转直下。大女婿霍尔医生看过后,悲伤而又无可奈何地说:“没救了,上帝已经召唤他了。”这一天——1616年4月23日(这一天恰巧是他的生日),刚满52岁的莎士比亚永远闭上了他睿智的眼睛。

  莎士比亚看起来身体还不错,怎么竟承受不了几杯水酒和一点风寒!其实,莎士比亚的死并不能说是突然的,它也是有前因的,有一个渐进的过程。

  莎士比亚功成名就之后,衣锦还乡,荣归故里。撇开这之前父母和27岁的小弟埃德蒙先后逝世带来的悲伤不说,多年前11岁的独子哈姆内特之死造成的伤害使他回乡后心口仍隐隐作痛。同时,绅士的头衔和富有的生活并未给他带来好运,相反,家里却接连发生了一系列的不幸。1612年2月3日,莎士比亚的大弟吉尔伯特逝世,终年45岁。1613年2月4日,莎士比亚的二弟理查德逝世,终年39年。莎士比亚的3个弟弟均未结婚,没有留下后代。排行老三的莎士比亚为弟弟们的早逝而悲伤,尤其对他们没有为莎士比亚家留下子嗣而痛心。莎士比亚的大姐琼恩和小妹安妮均死于童年,二姐玛格丽特不足1岁即死去,只有大妹琼恩(与大姐同名)活了77岁,她与一个制帽商结婚,才使得莎士比亚家族的血脉延续了下去。看着亲人一个个离他而去,特别是独子和弟弟们的过早去世,给他打击很大。看来莎士比亚这个姓氏似乎注定要消亡了,莎士比亚男系这一支也要绝后了。这使莎士比亚陷入一种深深的痛苦之中,而且常常不得不进入一种迷信的悲哀状态。难道是莎士比亚这个姓氏不吉利吗?莎士比亚——Shakes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