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小说一起看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读者 _2009年合订本-第532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现总比一场战争的爆发要好,从而拒绝了用武力拆除柏林墙的建议。赫鲁晓夫觉得柏林墙的修筑,挽回了面子,因而公开表示苏联不再在柏林问题上设置时限,时机成熟了再解决。柏林危机到此告一段落。

  紧接而来的是古巴导弹危机。1962年9月,苏联一方面向美国指天发誓它在古巴的军事部署是防御性的,绝不会对美国安全构成任何威胁,另一方面却把24枚中程导弹和16枚远程导弹偷偷运往古巴,每一枚导弹所携带的原子弹的威力是投在广岛的原子弹的20倍~30倍。美国许多高层人士都主张对古巴实施大范围空中打击,炸毁苏联的导弹基地。但这无疑会引发一场核战争,所以肯尼迪倾向于封锁古巴和苏联谈判,若不奏效再进行空中打击。

  10月22日晚7时,肯尼迪对全国公民发表了17分钟的电视讲话,他言之凿凿地指出,苏联毫无理由地将核武器设置在本土之外,是对世界和平的蓄意挑衅。因此,美国从现在起对古巴实施海上封锁,并要求苏联立即从古巴撤走其导弹。

  10月24日,肯尼迪收到赫鲁晓夫的回复,抗议美国的封锁“严重违反国际惯例”。随后,苏联进入完全战争戒备状态。美国也当即对古巴实施封锁,180艘舰艇在加勒比海巡逻。当时两国拥有的核武器足以把整个地球毁灭7次!核大战一触即发。

  10月25日,苏联商船和潜艇曾试图驶向古巴,但在快要到达美国的检查线时却调转了航向,几乎就要下令拦截的肯尼迪命令美军切勿轻举妄动。在这节骨眼上,美国的一架高空侦察机又被苏联部署在古巴的导弹击落,肯尼迪的许多幕僚希望立即轰炸和入侵古巴,彻底根除隐患。肯尼迪则坚持等待与苏联谈判:“我们再给他一点思考的时间,我不想把他逼到一个无法抽身的死角中去。”

  终于,柳暗花明。10月27日肯尼迪收到了赫鲁晓夫一封字迹潦草的来信:只要美国政府保证不入侵古巴并解除封锁,苏联就会从古巴撤回导弹。肯尼迪同意了。经过3个星期的谈判,11月30日所有在古巴的导弹发射场地被拆除,美国对古巴的隔离封锁也宣告结束。

  肯尼迪之所以不像赫鲁晓夫那样动辄就搞核讹诈,是因为:第一,他认为目前的核战争不会有赢家,只会让人类毁灭。他说:“如果我们发动核战争,美国在头18个小时里将有1。5亿人死于非命,这相当于美国在不到一天的时间里经历了500场第二次世界大战!”第二,他主张与社会主义国家和平共处。他在美利坚大学发表演讲说:“世界和平并不要求每一个人都爱他的邻居,只不过要求他们在相互容忍的情况下共同生存,使他们之间的争端得到公正与和平的解决。”

  令人遗憾的是,在世界上的核武器已足以把地球毁灭33次的今天,美国拒不参加促进《全面禁止核试验条约》生效大会,并单方面退出被公认为核大国战略稳定基石的《反弹道导弹条约》。肯尼迪46年前的一段话仍然回响在我们耳边:“如今,所有的男女和儿童都生活在达摩克利斯的一柄核剑之下。这柄核剑由最细的线悬挂着,这根线随时都有可能由于意外事件、估计错误或神经错乱而被人割断。除非人类在社会和政治发展方面能与武器和技术的进步并驾齐驱,否则我们的巨大力量就会像恐龙一样,变得无法控制,而人类也就会像恐龙一样,从地球上消失。”

  让我们为地球而祈祷和平吧!

  (一泓秋水摘自《新民晚报》2007年9月22日)






马克·吐温的“透支”人生


  ●慧雯

  马克·吐温是美国幽默小说大师。遗憾的是,这个在文学创作方面少有的天才,在投资方面却是一个十足的傻帽儿。他一生中的两次投资行为,是两次伤心的“失败之旅”,是两次“黄金梦”的破灭。

  打字机变成“无底洞”

  马克·吐温的第一次投资活动,是研制打字机。那是1880年,马克·吐温已经45岁了。在此之前,他靠爬格子发了点小财,并有了点名气。一天,一个叫佩吉的人来敲他的门。佩吉对马克·吐温说:“我在从事一项打字机的研究,研究马上要成功了,产品投放市场后,金钱就会像河水一样流来。现在我只缺最后一笔实验经费,谁敢投资,将来他得到的好处肯定难以计数。”马克·吐温本来就有想人非非的毛病,经对方这么一说,脑子里幻想的火苗一下子被煽得很旺。他想,靠爬格子只能发小财,要想发大财,只有投资商业。他爽快地拿出2000美元,投资研制打字机。至于实验者的研究能力、研究方案的可行性和确切价值,他一点儿也不知道。一年过去了,佩吉找到马克·吐温,亲热地对他说:“快成功了,只需要最后一笔钱。”马克·吐温二话没说,又把钱给了他。两年过去了,佩吉又拜访了马克·吐温,仍亲热地说:“快成功了,只需要最后一笔钱了。”3年、4年、5年……一晃就是7个年头,这个“快成功”的打字机还没研制成功。马克·吐温屈指一算,先后有两万多美元在佩吉的“亲亲热热”中丧失。马克·吐温哪能料到“真正的成功”被无限期地拖延下去!他45岁开始投资研制打字机,到已是满头白发的60岁的老人了,打字机还没研制成功,而被这征底洞吞掉的金钱,已达15万美元之巨。这些钱如果堆积起来,恐怕能淹没一个人。马克·吐温决定再也不当傻瓜。但当善于花言巧语的佩吉出现在他面前时,他想发大财的欲望又被煽起,决心又动摇起来。佩吉最后一次对马克·吐温说:“打字机已研究成功。机器没问题,只要调整一下,就可以投放市场。如果你愿意拿出最后一笔钱,当然要多点,那就……”“要多少”“4万!”“4万就4万吧。”佩吉高兴得差点跳起来。他心花怒放地对马克·吐温说:“我们的好船长,好望角就在眼前,只要再坚持一下,就能看到它了。”“好望角”永远没在马克·吐温这个傻船长眼前出现,相反传来的是犹如晴天霹雳的坏消息——其竞争者已把打字机发明出来了,并已投入工业生产。马克·吐温投资的那个还在“调整”的打字机,即使这时能投放市场,也赚不了大钱。发大财的美梦成了泡影,用心血换来的19万美元付诸东流。此刻,马克。吐温才完全明白了,可他损失的尊严和金钱,却再也找不回来了。

  开出版公司导致债台高筑

  马克·吐温第二次投资是创办出版公司。他50岁的时候,名气更大了,所写的书有不少都成了畅销书。出版商看准这一行情,竞相出版他的作品,因此而发财的大有人在。看着自己作品的出版收入大部分落入出版商的腰包,而自己只能拿到其中的1/10,马克.吐温颇有感触。他想,为什么我不自己开个出版公司,专门出版、发行自己的作品呢这时候他手头有6部作品即将脱稿。他仔细算了一下,如果把它们交给出版商,最多只能得到3000美元的稿酬;如果自己出版,至少可以获得2.5万美元的收入。二者相差8倍之多。他决心当个出版商,自己出版自己的作品。可是,马克·吐温没有任何建立和管理出版公司的经验,就连起码的财务知识都不懂。他只好请来30岁的外甥韦伯斯特当公司的经理,由他出面贷款购买了20部印刷机,建立了7家装订所,还雇用了1万多名推销员,大张旗鼓地干了起来。马克·吐温自己出版的第一本书是他的小说《哈克贝利?费恩历险记》,这本书以深刻的思想和新颖的文笔,受到广大读者的欢迎。书的销路很好。第二本书是他的《格兰特将军回忆录》,该书的主人公格兰特是美国南北战争中的北方总司令,曾继林肯之后连任两届美国总统,是美国人心目中的伟人。由于美国人对这位前总统的命运十分关心,所以这本书成了畅销书,出版不久就销售761万册,获利64万美元。马克·吐温把其中的42万美元赠给这位前总统的遗孀,18万美元分给出版公司,4万美元留给自己。这4万美元,就是前面提到的研制打字机的最后一次投资。马克·吐温被这两次偶然的胜利搞得飘飘然,他继续扩大出版业务。而经理韦伯斯特除了比他多懂得一些财会知识外,对经营管理也一窍不通。他们两人的关系,是一个外行不断地向一个门外汉下达一些稀奇古怪、充满浪漫色彩的指示。后者无法理解前者指示中的奥秘,双方经常为此争吵不休。到了第三个年头,韦伯斯特感到难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