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小说一起看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世界古代中期文学史-第29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征。《罪恶品》劝人弃恶从善等。 

      《法句经》诗律简易,语言晓畅,比喻生动,警句迭出。因而深受广大 

佛教徒喜爱,盛传不衰。除了巴利语文本外, 《句法经》还有犍陀罗俗语文 

本,梵语文本,混合梵语文本和汉译本。支谦在 《法句经》译序中说:“其 

在天竺,始进业者,不学法句,谓之越叙。此及始进者之鸿渐,深入者之奥 

藏。”可见其深入浅出的特色。b。僧、尼创作的诗歌 

     僧、尼创作的诗歌包括在下述两部诗集之中: 

      《上座僧伽他》是和尚所作的诗集;《上座尼伽他》是尼姑所作的诗集。 

 “上座”是对高僧的称号,“迦他”是偈颂的音译。和尚称比丘,尼姑称比 

丘尼。因此,这两部诗集也可以说是印度佛教中具有修养的比丘和比丘尼的 

诗歌创作。 

      《上座僧伽他》共有107首,1200多颂,侧重表现比丘修行生活的精神 

体验。如高僧摩诃迦旃延那的一首诗这样写道: 

     眼见一切,耳闻一切。 

     智者不必摒弃见闻。 

     他大智若盲,大聪若聋, 

     大智若愚,大勇若怯, 

     唯有与善事相遇, 

     才是他思想的栖处。 

     有些诗还注意描写自然环境,以烘托比丘追求涅槃的修行生活或禅思之 

乐。如高僧萨波迦在阿阇迦罗尼河畔岩穴中修行,他看到仙鹤腾空飞起,寻 

找避身之所,岩穴后面的占婆果树妆点两岸,心中非常喜欢,从而表现出禅 

静的乐趣。 

      《上座尼伽他》共有73首,500多颂,侧重表现比丘尼个人的生活经历。 

从中可以看出,在皈依佛教的妇女中,不少是丧子的母亲、寡妇、弃妇和妓 

女。例如,在一首关于比丘尼伊希陀悉的诗中,描写了她三次嫁夫、三次被 

无辜抛弃的悲惨遭遇(第400—447颂)。在另一首诗中,妓女安波巴利将自 

己年轻时的美貌与现时的老态丑相作了描写与对比,借以说明佛教苦谛中的 

老苦(第252—270颂)。在一首关于比丘尼苏芭的诗中,描写她在经过一座 

芒果林时,有一男子拦道向她求爱,她义正词严地回答说她已摒弃一切世俗 

欲望,遵行八正道,以清静为乐。男子赞美她的眼睛长得美丽,她则说这不 

过是安放在窟窿里的小圆球,里面有眼泪,还有眼屎。说完便抠出自己的眼 

睛递给这个男子,以致使男子邪念顿消,向她乞求宽恕。由此体现出她信仰 

的坚定(366—399颂) 

     c。《佛本生故事》 

      《佛本生故事》又译《本生经》,是一部庞大的佛教寓言故事集,也是 

世界上最古老的寓言故事集之一,约成书于公元前三世纪。但现存的巴利文 


… Page 66…

 《佛本生故事》己非原典,而是一部注释本,是约在公元五世纪由一名斯里 

兰卡和尚依据目前已经失传的古僧伽罗文本《佛本生义记》写成的巴利文《佛 

本生义释》。但其中的偈颂始终保持着原始形式。 

      《佛本生故事》实际上是一部古代印度民间寓言故事集,只是依一定的 

形式组织起来,赋予了宗教的色彩。 

      《佛本生故事》共有547个故事。每个故事都由5个部分组成: 

     ①今生故事——说明佛陀讲述前生故事的地点和缘由; 

     ②前生故事——讲述佛陀的前生故事; 

     ③偈颂——既有总结性质、也有描述性质的诗句,常常含有佛教哲理; 

     ④注释——解释偈颂中的词句含义; 

     ⑤对应——将前生故事中的角色与今生故事中的人物对应起来。 

     例如第30则《摩尼克猪本生》先是今生故事,叙述一个比丘受到一个少 

女引诱。佛陀在祗国问这个比丘有否此事。比丘承认有此事。于是佛陀告诉 

他说:“她是你的祸根。甚至在你前生,你就成了她结婚筵席上的佳肴。” 

接着,佛陀讲述前生故事,说是在从前梵授王统治波罗奈的时候,菩萨转生 

为一条牛,名叫大红。它有个弟弟,名叫小红。主人家的女儿即将结婚,因 

而养了一头猪。名叫摩尼克。一天,小红对大红说:“这家的重活全由我们 

干,而主人只给我们吃点稻草麦秸,反倒给这头猪吃牛奶粥。” 

     大红安慰弟弟说:“你不要羡慕这头猪,它吃的是断头食。因为主人要 

给女儿办喜事,才这样喂它,是为了将来用它的肉呀!”不久庆贺婚礼的客 

人来到,主人便杀猪做菜招待他们。这就是摩尼克的前生故事。在叙述这个 

故事的时候,有一首偈颂:“勿羡摩尼克,它吃断头食。嚼吃粗草料,此乃 

长命食。”然后在下面有一连串的词义解释。最后是人物对应,由佛陀指出 

前生中的摩尼克猪是现在这个受诱惑的比丘,主人的女儿是现在这个少女, 

小红是佛陀的堂弟阿难,大红即佛陀本人。《佛本生故事》就是这样把佛教 

教义附托于民间故事上来加以宣传的,往往可以收到生动说理的效果。 

      《佛本生故事》采用韵、散杂揉的文体,语言通俗,风格质朴,形象幽 

默。其中不乏揭露统治阶级荒淫残暴、反对种姓制度、颂扬人民智慧和美德 

的优秀故事。如第358则《小法护本生》揭露暴君灭绝人性:波罗奈国王摩 

诃波阿波看见王后抚爱刚生下7个月的小王子,心生妒意,便下令刽子手从 

王后怀里夺下小王子,不顾王后的一再哀求,先砍下小王子的双手和双脚, 

再砍下小王子的脑袋,最后把小王子扔到室中,挑在宝剑上旋转成碎片。可 

谓灭绝人性。第357则《鹌鹑本生》说明弱小者只要联合一致,动用智慧就 

能战胜强大的敌人。当然,《佛本生故事》中也有不可避免的因果报应,忍 

辱勿争等消极思想。 

     这类佛本生故事至今仍在亚洲一些信奉佛教的国家广为流传。在中国古 

代汉译佛经中,有关佛本生的经籍达十几部之多,如《六度集经》、《生经》 

和《菩萨本生鬘论》等。它们则主要译自梵语。近年,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出版了《佛经中的民间故事》,就是取材于上述佛经典籍。如源于《六度集 

经》卷六《鹿王本生》写鹿王带领鹿群嬉耍中误入皇家苑林,危急时,鹿王 

作垫物,让鹿群跳墙逃命,而自己身负重伤甘愿牺牲。这举动使国王大为感 

动,马上发布命令:“从现在起,全国一律禁食鹿肉!”看到鹿群救护鹿王 

的情景,又叹道:“君王对百姓慈爱关怀,百性才会对君爱戴、拥护。鹿王 

实在是个仁义之君啊!”从此爱民勤政,成为受百姓尊敬、爱戴的君王。 


… Page 67…

     (3)梵语佛教经典中的文学故事 

     原始佛教分为上座部和大众部后,又进一步分化,形成18部派。公元前 

1世纪左右,起源于大众部中心区域的大乘佛教逐渐兴盛起来。原始佛教和 

部派佛教则相对为小乘佛教。小乘佛教视佛陀释迦牟尼为教主,实行苦修, 

追求个人解脱,以获得阿罗汉果位和达到涅槃的最高目标;大乘佛教极力神 

化释迦牟尼,宣称人人皆能成佛,三世十方皆有佛存在,修行者应发菩提心, 

成为菩萨,通过实行六波罗蜜多 (“六度”)获得佛性,并以普度众生为最 

高目标,因而得到更大的发展。 

     在佛教的发展过程中,佛教徒渐渐违背佛陀的原始教导,普遍采用梵语 

或混合梵语作为佛典文本,在卷帙浩繁的汉译和藏译佛经中保存了大量在印 

度本土已经失传的这种梵语或混合梵语佛典。其中文学性较强的主要是佛陀 

传记类佛经和譬喻类佛经。 

     a。传记类佛经作品 

     现存较早的佛陀传记作品是《大事》,它是由小乘的大众部出世派用混 

合梵语写成的,文体散韵杂糅。《大事》提供的佛陀生平分三部分:一。佛陀 

前生在燃灯佛及其他过去佛时代的生活;二。佛陀从兜率天转生为释迦族王 

子,后来出家修道,降伏摩罗,在菩提树下得道成佛;三。佛陀初转法轮,建 

立僧团。每部分都杂有许多本生故事,比喻故事及一些纯粹的说教,内容驳 

杂。在《大事》提供的佛陀生平和传说中,有不少与巴利语佛典一致的古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1 1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