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小说一起看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世界古代中期文学史-第31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子,围绕俱出城。譬如四种华,日照悉开敷,太子耀神景,羽从悉蒙光。出 

城游园林,修路广且平。树木华果茂,心乐遂忘归。路旁见耕人,垦壤杀诸 

虫,其心生悲恻,痛踰刺贯心。又见彼农夫,勤劳形苦悴,篷发而流汗,尘 

土坌其身。耕牛亦疲困,吐舌而急喘。太子性慈悲,极生怜悯心。慨然兴长 

叹,降身委地坐,观察此众苦,思维出灭法。呜呼诸世间,愚痴莫能觉。安 

慰诸人众,各今随处坐。自荫阊浮树,端坐正思维。观察诸生死,起灭无常 

变。心定安不动,五欲廓云消。有常亦有观,入初无漏禅。 

     —— 《佛所行赞》出城品第五 

      《美难陀传》共有18品,叙述佛陀释迦牟尼度化异母兄弟难陀的故事。 

佛陀劝戒难陀,出家修行,以成正果,但难陀忘不了爱妻,心中充满苦恼。 

佛陀的高足弟子阿难便向难陀说明爱情不能给人带来真正的幸福,甚至天堂 

的欢乐也是暂时的。难陀终于觉悟,成为阿罗汉。 

     马鸣的3部戏剧出自中国新疆吐鲁番,均为残卷。其中一卷末尾标明金 

眼之子马鸣著《舍利弗》。这是一部九幕剧,讲述婆罗门的青年舍利弗和目 

犍连皈依佛教的故事。残存部分的内容是:舍利弗与丑角交谈,舍利弗尊佛 

陀为师,而丑角认为婆罗门不应该接受刹帝利的教诲,舍利弗驳斥道,哪怕 

低级种姓提供的药,也照样治病。目犍连见舍利弗喜形于色,问明原因后, 

与舍利弗一同皈依佛教,佛陀预言他俩会成为自己的大弟子。另两部戏剧残 

缺过甚,剧情无法判定。其中的一部是宗教寓意剧,剧中人物是抽象的概念 

 “菩提”(智慧)、“称”(名誉)、“持”(坚定)以及佛陀本人。另一 

部剧中人物有主角、妓女、王子、丑角、女仆、歹徒以及舍利弗和目犍连。 

这3部戏剧残卷具有古典梵语戏剧的大部分艺术特征:有喜剧性的丑角;有 


… Page 70…

地位的角色说梵语,女仆、丑角和其他人物说俗语,台词韵散杂糅;有“上 

场”、“退场”等舞台指示,剧终有祝福诗。这说明古典梵语戏剧早在一二 

世纪已经达到成熟阶段。 



                              5。耆那教文学 



     耆那教是公元前五六世纪在印度与佛教同时兴起的宗教。创始人筏驮摩 

那是佛陀释迦牟尼的同时代人。他出生在吠舍离的一个刹帝利王族家庭,30 

岁出家修炼苦行,42岁成道。此后在摩揭陀、拘萨罗等地传教,72岁逝世。 

耆那教徒尊称他为“大雄”。 

     约在公元前四世纪末,许多耆那教徒为饥荒所迫,移居印度西南部。留 

在摩揭陀国华氏城原地的教徒为了保存经典,举行第 1次结集,编定了 12 

 “支”。他们主张穿白衣,得名“白衣派”。而移居的耆那教徒主张恪守大 

雄古训,以天为衣 (即裸体),得名“天衣派”。耆那教是与佛教同时兴起 

的旨在反对婆罗门等级制度的新宗教,它和佛教一样,都否认吠陀书有圣典 

之源的权威性,都否认印度种姓制度的宗教意义。耆那教同早期佛教一样。 

不承认神的存在。只要苦修,人人可得解脱。约在公元五六世纪,耆那教徒 

在伐腊毗举行第2次结集。 

     耆那教的经典统称“阿笈摩”(又译“阿含”)或“悉檀多”,分成6 

类。第1类是12部“支经”,第2类是12部“次支经,”第3类是10部“杂 

经”,第4类是6部“惩戒经”,第5类是4部“根本经”,第6类是两部 

百科全书式的《吉祥经》和《问答经》。这些经典的主要内容是阐述耆那教 

的教义和戒律,与佛教三藏一样,包含有传说故事和箴言诗等文学成分。其 

传世作品有 《多浪迦维》(描写一位尼姑今生与前生的爱情故事)、《婆苏 

提婆游记》(以黑天的父亲婆苏提婆游历各地为线索,大量采入民间故事)、 

 《虔信甘露颂》(咒语性质的颂诗)、《问答宝蔓》、《嘉言宝蔓》《教诲 

诗集)、《妙语宝集》等。如讽刺贪婪之心: 

     太阳变冷,月亮变热,云彩变硬, 

     大海仅仅满足于小溪流水, 

     狂风静止不动,烈焰黯然失色, 

     贪婪之火也决不会减却光辉。 

     耆那教还改造了婆罗门教的史诗、传说和故事为自己服务,在后期也写 

了一些戏剧作品和文艺理论著作,对印度梵语文学作出了自己的贡献。 


… Page 71…

                            五、古代中国文学 



     世界古代中期正值古代中国的春秋战国时期。当时的中国正处在由奴隶 

社会向封建社会激剧变化的时代。随着社会历史的进步,中国社会出现了学 

术上的百家争鸣与政治上的兼并统一,同时在诗歌散文方面也出现了 《诗 

经》、《楚辞》、历史散文与哲理散文等中国文化与文学的奠基之作,而成 

为中国古代社会发展的一个黄金时代。 



                         1。中国春秋战国文学概述 



     恩格斯在《自然辩证法·导言》中对新登上历史舞台的资产阶级曾经这 

样热情地赞扬:“这是一次人类从来没有经历过的最伟大进步的变革,是一 

个需要巨人而且产生了巨人——在思想能力、热情和性格方面,在多才多艺 

和学识渊博方面的巨人的时代。”在资产阶级上升时期,一批有理想,有才 

华的人,顺应历史潮流,风起云涌,做出了自己的贡献。同样,在资产阶级 

兴起的千年之前,当新兴的封建阶级登上历史舞台的时候,也出现过这种“人 

类从来没有经历过的最伟大进步的变革。”当时,西方的希腊文明、中东的 

希伯来文明、南亚的印度文明与东亚的春秋战国文明相辉映,构成了人类文 

明的第一次觉醒。 

     (1)春秋战国时期的历史风貌 

     春秋战国时期,是中国古代社会由奴隶制向封建制发展过渡的社会巨变 

时期。 

     a。历史背景。公元前770年,周平王姬宜臼迫于内忧外患,从镐京迁都 

洛邑,从此,王室衰微,“礼”崩“乐”坏。这对周王朝来说,自然有些悲 

哀;但对中国社会来讲,却是一种进步。从此,封建势力应运而生,诸侯之 

间霸主兴起。开阡陌,兴私田,奠定了他们的经济基础;“挟天子以令诸侯”, 

增添了他们的政治荣耀。春秋中叶,鲁国实行“初税亩”,标志着封建土地 

制度的诞生。随着生产力的迅速发展和奴隶的逐步解放,作为诸侯家产的私 

田逐渐超过周天子赏赐的公田。整个社会终于由以国家土地公有制为特征的 

奴隶社会转化为以领主土地私有制为基础的封建社会。约在公元前四世纪之 

际,韩、赵、魏三家分晋,中国社会又进一步由“挟天子以令诸侯”的春秋 

争霸时期发展到周天子失去“共主”地位的战国争雄时期。一时,秦、齐、 

楚、燕、韩、赵、魏,七国争雄,驰骋于历史舞台: 

     秦孝公据淆函之固,拥雍州之地,君臣固守,而窥周室,有席卷天下、 

包举宇内、囊括四海之意,并吞八荒之心。当是时,商君佐之,内立法度, 

务耕织,修守战之备,外连衡而斗诸侯,于是秦人拱手而取西河之外。 

     孝公既没,惠王、武王蒙故业,固遗册,南兼汉中,西举巴蜀,东割膏 

腴之地,收要害之郡。诸侯恐惧,会盟而谋弱秦;不爱珍器、重宝、肥饶之 

地,以致天下之士,合纵缔交,相与为一。 

     当是时,齐有孟尝,赵有平原,楚有春申,魏有信陵,此四君者,皆明 

智而忠信,宽厚而爱人,尊贤重士。约纵离横,并韩、魏、燕、楚、齐、赵、 

宋、卫、中山之众。于是六国之士,有宁越、徐尚、苏秦、杜赫之属为之谋, 

齐朋、周最、陈轸、昭滑、楼缓、翟景、苏厉,乐毅之徒通其意,吴起、孙 

膑、带佗、兒良、王廖、田忌、廉颇、赵奢之伦制其兵。尝以十倍之地,百 


… Page 72…

  万之众,叩关而攻秦。…… 

       西汉政治家贾谊在《过秦论》中的这段文字,生动地概括了战国时期各 

  国激烈斗争、人物风云集会的历史状貌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1 1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